王國維說詞有三種境界,是哪3種境界?讀懂這一句你就明白了!

2020-12-18 隨手談詩

近代詞人王國維著有《人間詞話》,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裡程碑式的作品,在書中,王國維提出了一個「境界」說,評價一首詞的好壞,不在於寫了什麼內容,而在於所寫內容是否具有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什麼是境界?

但什麼是境界呢,王國維本人也沒說清楚什麼是詞的境界,他舉了許多例子,竟然都是詩,但詩詞分明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式,普通愛好者讀來就難免一臉懵。比如他說「境界有大小」,但他舉的例子是杜甫詩:「日落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大的境界,又「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小的境界。但是境界之大小不代表作品的好壞,日落句是好詩,細雨句也是好詩,只是他們所描寫的情景不一樣罷了,所以「不以是而分優劣」。

我們理解「境界」二字,可能會以為只有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景物,才能和境界匹配,其實不然,人心所想、喜怒哀樂都可以有境界。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是寫景吧,純粹寫景,但這句詞是有境界的,體現在一個「鬧」字,你若寫成「春意濃」、「春意盛」,意思不變,但意境就沒了;又如「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的境界體現在「弄」字。一個鬧、一個弄,說不出哪裡好,但是你讀來就覺得那種感受在心頭,所以在詞裡,一定要有這樣能準確地傳達出情感的字,才有境界。

明明講詞,又盡舉些詩例,詩也有境界啊,但詩和詞是不一樣的文學體式,這樣就會讓讀者陷入混亂,王國維沒說清楚,不是他沒有搞清楚,只是我們普通讀者沒有達到他的水平,所以不能理解透徹。

但還好,他在講詞的「三種境界」時,明明白白舉了三首宋詞。

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也。

讀這一段也很容易讓人混亂,三首詞讀完,你還是不知道這三種境界到底是指什麼。因為我們在讀的時候,大多數直接去看三首詞,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句話「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他其實是以詞的境界,來類比做人的三種境界,理解起來就不再抽象了。

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晏殊的《蝶戀花》,這是一首怨婦之詞,但王國維把它上升到了事業、學問的高度,我不管你詞裡面原本寫的是什麼內容,我讀的時候就體會到了一種做事的態度,這是一種「斷章取義」(非貶義),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中經常使用這種「斷章取義」的方式來解讀詩詞,《論語》中孔子和學生的對話,經常引用《詩經》中的某一句來解釋什麼叫「仁」、什麼叫「禮」,包括後面兩句詞的引用,都是這個方法。

王國維從這首《蝶戀花》中讀到了什麼呢?「昨夜西風凋碧樹」,你不要去管外界的環境如何,熱鬧非凡還是蕭條沉寂,你只需要「獨上西樓」,自顧自地走到高處去,才能夠「望斷天涯路」,你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也不需要呼朋引伴,他說做學問就是這樣,你要獨自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地越走越高,終有一天你會達到頂點,就再也不會被任何東西遮住眼睛,才能看得更遠,懂得更多。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蝶戀花》,通常認為柳永詞格調不高,但王國維依然用他的「斷章取義」,讀到了柳永的境界,是什麼呢,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像柳永一生都在悲苦中度過,但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要去追求,不論是愛情還是對仕途的渴望,他為了這件事情寧願「衣帶漸寬」,寧願「消得人憔悴」,但他「終不悔」,就如同做人做事,要能吃苦,才能成功,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三種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這首詞是辛棄疾在說自己啊,他從北方淪陷區以歸正人的身份來到南方,一腔熱血被南宋朝廷「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態度澆滅,你看元夕這日,多熱鬧啊,路上寶馬香車、人們笑語盈盈,可有誰懂我呢?驀然回首,在那個最清冷的角落裡,有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辛棄疾尋找的是誰,驀然回首看到的是誰?王國維說這不重要,因為他看到的是事業、是學問。

「獨上高樓」是對學問的追求,「衣帶漸寬」是求學過程的努力,驀然回首是什麼?舉個小例子,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難題,問遍了老師和同學,卻怎麼也學不會,但有一天你突然就開竅了,直到這道題的解題思路了,這時候你該有多開心啊。

往小了說是解一道習題,往大了說是做學問、幹事業、甚至做人。這才是王國維對詞的「三種境界」的真正解讀,但他的解讀是對的嗎,是不是過分牽強了?

「境界說」是不是過度解讀?

很多人說,你又不是作者本人,你憑什麼講詩詞裡面包含了怎樣的情感?實際上從古至今,不論中西,在文學解讀上都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最先人們關注作者本人,作者是壞人,那他的詩就是壞詩;然後開始注重作品本身,好人能寫壞詩,壞人也能寫好詩;最後我們開始關注讀者,作品寫出來是給讀者看的,讀者能被感動到,才是好作品,讀者能從作品中感悟到什麼,是讀者接受了作者的創作才有的,這是西方所講的接受美學。

王國維的「境界說」也是一種接受美學,他在三種境界最後一句寫道:

「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也」。

我竟然用這樣的方法來領悟這些作品,恐怕晏殊、歐陽修等人是不同意的吧。就是說,我是讀者,我理解到了這樣三種境界,但作者本人,晏殊、柳永、辛棄疾,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根本沒有想這麼多。

那這是過度解讀嗎?當然不是,偉大的作家,不論創作出什麼作品,不論他寫男女、寫愛情還是什麼,他總能讓讀者聯想到更多、更深的含義,否則,如果一定要作者本人才能讀懂作品的話,作者也很苦,他們自己作詩填詞,完事兒還要自己評註賞析,把你局限到他當時所處的境地,這樣的文學,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

相關焦點

  • 同樣寫妙齡少女,為什麼歐陽修的詞比歐陽炯的有境界?
    文|丁十二同樣寫妙齡少女,為什麼歐陽修的詞比歐陽炯的有境界?讀詞的人,喜歡古典文學的人,都不會錯過一本經典詞論著作《人間詞話》。在《人間詞話》,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歐陽修《蝶戀花》歐陽修這首詞寫的是江南的美麗女子。小詞寫的韻味悠長,相當美好。但這樣不能說他有品格,有境界。我們的從具體的詞句來說。越女採蓮秋水畔。點名了主人翁乃是越女,江南女子。她在幹什麼呢?採蓮。採蓮是一件很優美的詩,漢樂府詩歌說: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最後一種境界最高,別不信
    01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愛有人說,愛是一個形容詞,也有人說,愛是一個動詞。在我看來,愛其實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它是指一個人對待感情的深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愛代表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和物質需求。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信任,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關心。
  • 人間詞話中境界有什麼內涵,寫詩如何有境界?王國維給出4條建議
    >如何詩詞有境界?需要留意這四重內涵 文/六不和尚6.五代詞以帝王為最工,豈不以無意於求工歟?王國維偏愛五代及北宋詞。五代詞中,南唐中主李璟,及後主李煜,最得王氏推崇。後主李煜以詩為詞,細膩悽婉之亡國之悲,語出天然,由心中自然湧出,雖明白如話,然自能動人。
  • 談談人生:弗洛伊德有三我,王國維有三個階段,而他,有四個境界
    超我,指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了道德感和價值觀,並能用它來約束和管理自己,超我要求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我。這更多的,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自律」。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而學佛也是如此,只不過修行的衡量標準一般被稱之為「境界」——這個詞比較難形容,它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有了多少著作,或者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它很難量化,如果非要勉強定義的話那就是心胸寬窄和智慧多少。
  • 那年今日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原詞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無悔,王國維卻用它表達對事業、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鬥,為達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此一境界,乃在奮鬥的道路上,即使困難重重,也要繼續追逐,無怨無悔。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蘇東坡有五首詩詞,既是人生五種經歷,也是做人五種境界
    生命的價值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生的境界卻有著天壤之別。境界是怎麼來的。它是佛家的一種專業術語,是人對外界的一切感知,後經王國維先生將「境界」一詞引入詩詞鑑賞中,隨後「境界」得以推廣普及。蘇軾的一生不曾得志,他用五首詩詞描繪出五種人生經歷,挺過去後便是五種做人的境界。做人要有追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嘉祐六年,蘇軾的人生迎來一片大好形勢。少年得志,步入仕途。
  • 深讀《人間詞話》:人生三大境界,看看王國維怎麼說,該如何領悟
    《人間詞話》裡說:歡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 練拳的「三重境界」,快來看看你在哪一重?
    我的師爺趙斌宗師曾經引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比喻練拳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來多嘮叨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讀了這三首詩詞,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兩個字
    2.看淡名利: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這一句出自蘇軾的《滿庭芳》。這首詞大概寫於1086,在他離開黃州之後。如果說被貶黃州時,他還心有不甘,對仕途仍抱有幻想,那麼經歷了此次的復出後,他對於官場、功名算是真正看淡,放下了。所以他在這首詞的開頭才會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微小的虛名薄利有什麼值得費盡心機的呢?名利得失皆有定數,不過一場虛幻罷了。
  • 經典百書|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
    ——秦觀《浣溪沙》王國維論詞,標舉「境界」。他在《人間詞話》裡開宗明義地講:「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什麼是「境界」?王國維釋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可見「境界」說的核心值,在一「真」字。什麼是「真」呢?王國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沈鵬:談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與書法學習
    他所講的治學三境界,是從古人詞裡摘出三段:第一段出自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段引用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段引用辛棄疾詞《青玉案》「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按照王國維的說法,第二種境界引用的是歐陽修的詞,實際上出自柳永。
  • 英語學習的七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今天CATTI醬要分享一位英語學者的博文,他通過自己英語學習的經歷感受,將英語學習過程歸納總結出了七重境界。英語學習的第一重境界就是對英語的初步認識,能說出一些常用的單詞,甚至能說出一些基本的用來交流的句子。處在這重境界的人們大多對英語有一些興趣,覺得很新奇,也很喜歡賣弄一些簡單的句子,但所掌握的英語知識遠遠達不到應用英語的能力。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從小聰穎好學的王國維一邊接受私塾教育,一邊在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對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均有涉獵,並初步接觸到近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十六歲的時候,王國維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考中秀才。
  • 辨證論治有境界,看看你到了哪層
    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法式檢押,對號入座」,即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規範相比較,對號入座,看與孰相應,就從其證的範式名證,立法,處方。如病人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者,與《傷寒論》首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相一致,就可判為太陽病,以辛溫解表法治之。
  • 營銷有三種境界,你屬於哪一種?-虎嗅網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在神州大地上,無數的電視、報紙、廣播、電影、地鐵、樓宇、網絡中,仍然充斥著成千上萬種各類廣告,但其影響力與上述那些能激發自發傳播的事件來比的話,可謂是天壤之別。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因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問題——人們的關注點。
  • 新詩的境界問題
    一、詩歌的境界的產生。每個人見到的都是一種境界,但不都是詩歌的境界。一種境界能否成為詩歌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第一,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有直覺和知覺兩種。直覺是對事物個別的知,知覺是對很多事物中相互關係的知。例如見到曠野中的一朵小花。你對它凝神關注,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到這一朵小花上面,完全忘記了外部的世界。這就是直覺。
  • 《人間詞話七講》讀書做事等種種人生經歷的三個階段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本身就是一部說書稿,它就是葉嘉瑩的《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從葉嘉瑩解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課堂講稿整理而來,所以比《人間詞話》本身更通俗易懂,也就更適合作為了解詞的入門讀物。在本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在葉嘉瑩和王國維兩位先生的觀念碰撞裡體悟詞的妙處。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就是當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境界說」,它不但涵蓋了學術方面的問題,也延伸到了如何提升人生境界的問題上來。
  • 心理諮詢師的三種境界——第二種
    第二種境界:諮詢的質量勝過諮詢的速度到了第二種境界,心理諮詢師擁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情結也解決了不少當你靠近他時,你可以感覺到他內在很自信,但這種自信已經不再給他人以壓力。他不會主動談及自己的成就,表現出低調和穩健。他神情內斂,對人和氣,接近他就想靠近春天的太陽般的溫暖和舒適。他明白自己的職業角色和本人真實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他從來沒有想要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他可以坦然地談及自己的不足之處。明白自身的弱點,已不能讓他感覺到是一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