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轟炸一般都交給專用的轟炸機或多用途戰鬥機,但蘇聯和俄羅斯在這方面有一個獨特的「傳統」用運輸機轟炸。當然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訓練,在緊急情況下可使用大型運輸機對敵方無保護的地面裝備設施進行投彈。
俄羅斯米加洛沃空軍基地的伊爾-76MD大型運輸機最近進行了晝間飛行和夜航,並且在機翼下方的掛架上掛載了多枚50公斤級的P-50T非制導航彈,伊爾-76的每側機翼下方兩臺發動機外側可以安裝掛架。
這架伊爾-76MD進行晝間飛行,在近4000米的高度上執行了水平轟炸,還使用尾部觀察塔23毫米口徑GSH-23雙管機炮在低空對地面靶標進行了掃射。
夜航時則低飛到600米高度投下了炸彈。2015年米加洛沃基地的伊爾-76就曾展示過掛載航彈。這種航彈通常也會被用作在完全沒有準備的地點為空降部隊「開闢」空降場,比如炸倒關鍵位置的高大樹木等障礙物。
伊爾-76機首的大型向下觀察窗結構允許機組成員操作導航儀器的同時觀察飛機前下方的情況,通常投射的都是燃燒發光彈,是為了在野戰條件下為空降部隊和空投單位標識可用的空降場地。
實際上在蘇聯就已經將這種轟炸方式作為標準訓練內容之一,雖然並沒有在真正的作戰中大規模使用過。蘇聯空軍用來進行傘兵投降的安-26輕型渦槳運輸機就包括在內。
再往前追溯,美軍在越戰期間曾經使用C-130中型運輸機投下「炸彈之母」。但這種方式並不是為了讓運輸機也在需要時成為準轟炸機,而是因為這種炸彈體積過於巨大,只有C-130的機艙才方便容納和投擲。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的MC-130特戰飛機也投擲過6.8噸重的BLU-82 / B炸彈。此後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也使用過,主要用於轟擊山洞入口和地面雷場。
不過即便在低空,非制飛彈藥的命中率也相當低。而在俄羅斯空天軍,制飛彈藥也是近些年才開始逐漸走上前臺,像伊爾-76這樣的「應急投彈」很難成為制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