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耐煩,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經常能夠感受到子女的苛刻。
例如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在孩子看來,智慧型手機是一種無比簡單工具,只要&34;就能夠做到一切事情。
他們對於老人的笨拙感到不可理解,看不起他們的智商,認為他們老糊塗了,但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把時光倒退幾十年,是父母不厭其煩地在教自己的孩子,那時孩子也顯得很笨拙,但父母卻總是很耐心。
年輕人對於老人的苛刻要求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只要老人做錯了事情,或是不能解決某個問題,都有可能會引起子女的不滿,這種現狀的背後首先是社會角色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沒有親自當一回父母,那就永遠也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有多麼偉大。
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為孩子做了一切,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把父母的一切行為當成理所當然,潛意識中認為父母原本就是&34;。
然而沒有人天生是&34;。很多年前,母親可能是嬌生慣養的小女孩,什麼也不懂,只知道玩耍和享受生活,對於照顧孩子、無私奉獻更是一竅不通,也根本沒有想過。
孩子的出生改變了一切,父母開始發生了奇妙又偉大的變化。
父親變得更加沉穩、有責任心,為了孩子他們可以整夜不睡,孩子生病他們比誰都冷靜又充滿智慧。
他們更加體會到妻子的艱辛,工作上也更加努力,為了家庭他們可以不顧一切。
而母親漸漸變得賢惠,她們開始嘗試學做飯、帶孩子,並且願意為了孩子學習育嬰知識以及學著獨立地去解決問題。
孩子的出生就意味著父母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變得更加完善且完整。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無知,小時候,父母不顧他們的笨拙,耐心地教導他們,當他們長大之後,卻嫌棄父母太笨拙,言語間變得刻薄。
這種行為無疑是很不應該的,年輕人應該學著像父母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父母,也是為自己成為父母做好準備。
從道德倫理方面來講,年輕人對父母的苛刻是不妥當的,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父母的笨拙其實另有其因。
與前幾個階段相比,成年晚期的認知活動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退行性的變化,即認知發展的總趨勢是下降、衰退,而不是增長、發展,這意味著老年人在聽覺、視覺、反應速度、思維靈活性等方面已經遠不如年輕人。
其次是持續性,即心理發展並沒有停止,而是在持續進行,例如晶體智力依然在不斷發展。晶體智力指的是後天的能力,是由不斷積累的知識經驗形成的,例如&34;&34;就是在形容老人在某些方面依然很強。
第三是差異性,即老人在感覺、知覺方面衰退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在中年期就開始大幅衰退,比如老花眼、聽力下降等等,但在思維方面則衰退較慢,衰退開始的年齡也比較偏大。
差異性還表現在個體差異上,例如身居高位的領導、企業管理者,他們很多都是高齡老人,但他們比普通老人具有更強的能力,相比而言普通老人在各方面都衰退較明顯。
總之,年輕人對於老人的苛刻要求是不合倫理,也不合道理的。老人不能靈活使用智慧型手機並不完全是因為時代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例如記憶的衰退,即使子女給老人詳細講解了操作步驟,老人也可能會忘記,他們的回憶能力已經遠低於年輕人。
此外,對於老人來說,他們對日常生活的記憶要好於其他方面的記憶,相比於操作智慧型手機,他們對那些炒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記憶更好。
所以年輕人沒有任何必要去強迫老人做一些事情,如果老人離不開手機,就應該用更多的耐心去教他們。
每個人都會變老,心理機能的衰退也無法避免,對父母耐心點就是在回報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