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清華,兒子上特校,50歲媽媽轉行當特教老師

2020-12-11 大米和小米平臺

在忙忙碌碌的一生中,來自甘肅的瀟媽,可能永遠忘不掉2016年的那個夏天——女兒被清華大學錄取,5歲的小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症。

她人生的落差,在那一刻被極致放大。人生下半場的開端,也掉入了無數個自閉症家庭曾經歷過的輪迴,絕望,無措,崩潰......

但和很多媽媽不同的是,瀟媽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因此中斷,她原本就是高中老師,一手抓女兒學習,一手也抓兒子的幹預。

多年來,兩個孩子註定不同的成長軌跡,以及丈夫的譜系傾向,都逼迫著瀟媽一路奔忙。

上半場,她是一名普通高中老師,幫助成績平平的女兒進了清華;下半場,50歲的她毅然轉身,踏入特校,決定陪伴重度自閉症兒子以及更多特殊孩子一起成長。

作者| 甘肅瀟媽

01對女兒萌萌的教育

1999年,我懷著女兒萌萌在省教育學院進修英語本科,所以她算是「腹中的英語生」,一歲半就會說許多英語單詞,有時候,混淆了詞義,見了爺爺就叫「dog」,爺爺們不懂,還要誇讚她一番。

我本以為萌萌會是很優秀的學生。

我是地道的甘肅農村孩子,又是家裡老么。哥哥姐姐們的孩子書都念得很好,在我們當地小有名氣:一個北大,一個浙大,一個四醫大,一個北郵,兩個西政。其中三個博士,三個碩士。但萌萌上學後的表現卻讓我很失望。她不愛學習功課,英語也一般般。小學班主任常常告狀:「她根本不學習,手裡老是摺紙,桌箱裡滿是折過的廢紙」。

我嘗試給她矯正,結果無濟於事。於是我只能選擇保護她的興趣,順著孩子,也下決心不再拿她和哥哥姐姐家的孩子作比較了。

有一次,萌萌幼兒園的時候,我在廚房做家務,發現時她已經把我的一個本子塗鴉完了,還塗得有模有樣,我就儘量給她提供本子讓她「亂畫」。後來小學老師說,班級板報已經被萌萌承包了。

女兒的手工

經過觀察,我發現萌萌的學習方式也很特別。有一次,我給她和鄰居的小孩輔導英語,旁邊的一位媽媽說,「她邊念書邊摺紙,恐怕不行吧。」可當我回過頭來考她的時候,她卻都記住了,看來她「一心能二用」。

除了老師的作業,我給她布置的多餘任務,她不幹,我也就順其自然。

我從不逼著她學習,唯有閱讀,我一直對她頗有要求,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無論是對普通孩子還是特殊孩子,閱讀都非常重要。

從四年級開始,萌萌不睡午覺了,我就從學校借來許多兒童讀物,如《舒克和貝塔》《海底兩萬裡》,還有帶拼音的四大名著等,還給她訂了《知音漫客》《兒童文學》。我每天中午扔給她一本,她就坐在我的床頭靜靜地讀一中午。等她讀完,我剛好醒來和她一起去上學。這樣持續兩年,她讀了很多書。

不斷的激勵,使她變得自信起來。五年級期末,萌萌參加了學校的「百科知識競賽」,出乎意料地獲得了第一名,同學們也開始對她刮目相看。

此後,她的算數也有長進,六年級,學校數學競賽她不敢報,我勸她報上,結果獲得了三等獎,老師吃驚地告訴我「沒想到」。

傳遞愛和善良是父母的天職。我給她買了《窗邊的小豆豆》、《愛的教育》、《小王子》等書,讓她體驗了其中愛與被愛的主人公。每次遇到乞丐,我就交給孩子三五塊,讓她親自給,她回來會說「好可憐啊。」每次學校給學生或災區捐款,我的萌萌都是捐得最多的,好像我家經濟狀況比別人好似的。

02對兒子瀟瀟的幹預

2012年2月,二寶瀟瀟出生了,這時萌萌已經十四歲,我已經四十三歲了。二寶的出生讓我和自閉癥結下了不解之緣。

瀟瀟三歲了,語言表達仍然停留在一歲半時的樣子,會清晰地稱呼爸爸媽媽,但我叫他的名字他不會做出反應,對他說話他也不搭理,只是不停地跑。

幼時的瀟瀟

俗話說,「貴人語遲」、「奇才聰明」,等著吧,我想。可是,快四歲了,他個頭長高了,但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同齡人緩慢許多。

我把他帶到動物園,激情地指著各種動物:「看,大象!看,孔雀!」,他的目光全不在我的遙控當中,臉上沒有喜悅也沒有吃驚,一個勁地喊:「回家!回家!」我仔細地觀察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心想,孩子真的有問題,馬上要看大夫!

最讓我受打擊的是,一次幼兒園的老師在家長群裡發了一個視頻:其他小朋友塗鴉了一節課,我的瀟瀟桌子上連本子都沒有,過一會兒跑一圈,再過一會兒又跑一圈。這和他姐姐在同年齡的表現完全不一樣。

從那時起,我認為瀟瀟的發展偏離了正常孩子的軌道。

於是我帶著瀟瀟去了省內的各大醫院,做了腦電圖和腦核磁,排除了正常生理原因,醫生們就說到了「自閉症」。有個大夫說「不確定,等到四歲過了再來確診一下。」

那時候,工作壓力和家庭矛盾都不允許我天天帶二寶外出看病。女兒萌萌上高中,要高考。老人也都去世了,如果我走了,家裡沒有人照看。於是我開始了網上搜索,天天惡補科普知識。

真正了解自閉症後,我知道,自閉症是終身性的疾病,沒有藥物治療,意味著要進行終身性的康復。

之後,我在一個網站上購買了自閉症康復的教材及視頻資料,開始了半信半疑的,力所能及的「居家訓練」,從此,同學或朋友的圈子裡很少出現我的影子。

03最艱難的時期

女兒到底要考藝術還是考文化課呢?她終於要做出選擇了。雖然她在畫畫方面有靈性,但上了高中的她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文化課在全級排前幾名。

相比藝術類院校,文化課的路好像好走一些,所以她進退兩難。

高二會考結束了,一天下晚自習,她突然哭起來說「人家考藝術去集訓的都走完了,我到底怎麼辦?」我說:「原來你也想考美術?行啊。」頓時她的表情變了,我知道她喜歡藝術,就是怕考不上好的院校,一直不敢說出來。

她說她要去蘭州學,蘭州有老鄉,再說北京的學費太高。而我想的是她怎麼能考上更好的大學。最終我決定送她去北京的一個培訓機構,並且一次給機構轉了拼湊來的四萬塊錢。

鄉裡孩子上北京集訓,適應環境的壓力除外,光學習壓力就足以讓她承受。一去就是八個月,她後來說,看著其他大城市孩子的畫畫水平,她急得想哭。我鼓勵她,「在吃苦的年齡不能選擇安逸,加油吧,我相信會趕上他們的。」

每當晚上二寶瀟瀟入睡了,我才能和女兒通個電話,因為她晚上十一點半才能到宿舍,才能見到手機,而且白天我也要照顧瀟瀟。

媽媽和瀟瀟

瀟瀟手指無力,我就讓他練玩沙子,埋水瓶;不會投擲,我就讓他站在山崖朝下扔土塊;他不會連貫說話,我就一句一句地擴展……

每天下班,填飽肚子,我就帶他出門。對於我「瘋瘋癲癲」的培訓,他爸不理解,還嘲諷我打擊我。

轉眼就要報藝考志願了,萌萌選專業,我負責填寫志願。每晚十二點左右是我倆商量填志願的時間。藝考進行的時候,所到之處哪兒有親戚就叫親戚幫忙,我更是十二點以前沒有睡過覺。早晨六點多起床安排老二的生活,一遍遍地囑咐他爸爸孩子服藥的順序,煩得他連頭都不抬。

種種壓力讓我精力憔悴,甚至有一次在樓梯上踩空跌倒,倒著趴在了樓梯上動彈不得,我叫救命,而瀟瀟卻開心地哈哈大笑。去醫院拍片才知道,兩根手指骨折了。

2016年3月,八個月的集訓及考試結束,萌萌回來時一臉憔悴。正好趕上省裡的高考前診斷考試,她忐忑地參加了考試,數學連公式都忘了,只考了57分。但是我讚許了她的勇氣,從此一心一意幫她趕功課。

藝考成績很快出來,清美,央美,國美,魯美,川美的合格證,女兒都拿到了,而且名次靠前。我好像經歷了一系列的夢,甚至掐著自己的臉,看到底是真是假。夢醒之後還要回歸現實繼續努力。家裡實在轉不動了,我就把孩子三姨叫來,幫了三個月忙,直到高考結束。

這一年我也帶高三,和女兒一起衝刺高考。

她仍然入班學習,各位科任老師對她特別關照。每天她晚自習回家之後的時間就是我的英語輔導時間,她邊泡腳邊聽念,每晚一個單元,詞彙補上了,高考118分。數學由我的朋友,一位數學老師把關,由診斷考試的57分提高到110分這段時間,萌萌應當是辛苦而又幸福的。

2016年6月,女兒的志願申請表提交後,我們全家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開往西安的列車,因為瀟瀟需要一個「自閉症」的確診,而且他患有許多併發症,急需手術。

在西京醫院,兒保科的醫生交給了我一封「中重度自閉症」的診斷書,她凝重地看著我,生怕我像許多自閉症媽媽一樣,「哇」地一聲癱倒在地。

但是拿著診斷書,當時的我咬住嘴唇,控制住了眼淚。

診斷出來後,我們租了一間房子,就近接受專家的康復和指導。西安的夏天,有時接連幾天40度高溫。我聽從醫生的話,每天帶瀟瀟在戶外做單腳跳和雙腳跳,大人瘦了一圈還不見孩子好轉。時間一長,我也高溫上火了,牙周發炎,一邊緊拽著孩子一邊折騰著拔牙填牙。

有一次,一鬆手孩子就消失在門診大廳的人海中,警察都出動了,別提情狀有多不堪。

04漫漫康復路,與子共成長

正當我帶著兒子在西安康復時,7月1日,突然傳來了好消息,女兒被清華大學錄取。晚上回到住所,看到微信裡的來自四面八方的祝福和喝彩。看著親戚朋友的留言,我眼淚譁譁地流下來,雖然為女兒感到自豪,但我還沒有從兒子被診斷的痛苦中走出來,一時間,悲喜難言。

對於一個媽媽來說,告訴別人「我的孩子是自閉症」是要靠時間和勇氣的,所以我向別人隱瞞了病情。

但久居西安治療終歸不是辦法,二十多天以後,我還是決定回到家鄉附近的機構來康復孩子。回來後,我一邊積極配合康復機構做訓練,一邊自己學習探究。

從2018年開始,每晚趁孩子入睡,我就抓緊時間學習自閉症的康復知識。年底,女兒放假回來也加入了我的學習,並陪我去深圳參加了自閉症康復上崗的培訓及考試。

在女兒的陪伴下,2019年夏天,我又遠赴重慶參加了培訓。

「正視是挽救孩子的第一步」,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大膽地跨出了第一步。我想讓更多的家鄉人了解這種病,進行早期康復,爭取最好的康復效果。我配合縣教育局為全縣「特教老師」做了有關「自閉症康復」的報告,並接受了許多家長的諮詢。

經過兩年的密集幹預,瀟瀟的感知覺統合好多了,認知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根據我給他做的「轉銜評估」來看,七歲半的他,許多能力發展不足四歲,尤其是聽從指令和社交溝通能力還是很差。

最終,我還是決定把瀟瀟送進特校。

烏雲過後,終迎晴天。2019年9月,在我們領導的幫助下,我從中學調入特殊學校,開始了「特殊教育」的新事業。每天,我和瀟瀟同來同往。他臉上總掛著幸福的笑容,主動拉著我的手,生怕我把他丟了。

瀟媽和孩子們

曾經,我不止一次地次想過「放棄工作,奔赴醫療發達地區」去康復孩子,但很不舍這半輩子拼打來的一碗飯。

現在終於沒有這個顧慮了。

在特殊學校裡,我好像找對了適合我和瀟瀟的歸宿,瀟瀟進步很大。在這裡,我用善良呵護著班上的其他孩子,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康復他們,促進他們實現最大程度的發展。我收穫的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特教也成為我忠愛的職業。

整理|小熊 編輯|噹噹

相關焦點

  • 為了自閉症兒子轉行到特教老師,這些父母的經驗值得學習嗎?
    最著名的如田惠萍、方靜,在陪伴自閉症兒子多年康復中,一邊學習一邊努力,創辦了國內知名的康復機構,幫扶越來越多的自閉症患兒。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並不知名,但是也在陪伴自閉症兒子(極少部分為女兒)的常年康復幹預中,通過邊看邊學,經驗總結以及有些有超強學習力的家長,為了自己的自閉症孩子,從而轉行成為了一名特教老師。
  • 假如你想轉行當一名特教老師,這幾點忠言建議請聽完再三思而後行
    怎樣才能當一名特教老師?當特教老師掙錢多嗎?學習多久之後就可以當一名合格的特教老師?特教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嗎?更有一部分人激進地以為「參加一期培訓就可以當特教老師」、「學習一個月就可以一對一教自閉症兒童」、「考個證書就是特教老師了」、「幹半年就可以月入上萬」、「特教老師就是看看孩子而已」……這些淺薄的認知,讓他們誤以為轉行做特教老師就仿佛去菜市場買菜一樣。
  • 汶川特教|為孩子構築樂園的媽媽老師
    學校校長毛運蘭介紹說,老師對學生既要培養習慣、輔導學習,又要為他們縫衣、洗澡、餵藥,還要進行心理開導。建校之初,師資力量相對匱乏,教師普遍來自普通學校轉崗,對崗位都不太理解,認為特教老師就是「保姆」,只負責孩子生活起居。但對於特教學生來說,陪伴非常重要,能為他們帶來愛的體驗。「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當好『媽媽老師』。」
  • 【特教園丁】耕耘特教從不悔,再苦再累也心甘--走進楊燕麗老師
    簡陽市開辦特殊教育學校已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建校起楊燕麗老師就擔任班主任及語文教學工作,至今已隨特校走過二十多個春秋,為特教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半生心血。學科教學滲透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長期負責特校語文教學工作的楊燕麗老師,依據新課程改革要求,結合聾生身心發展特徵和特殊教育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她著眼於聾生的人生長遠發展,即注重基礎文化知識的傳授
  • "最美特教"上《媽媽咪呀》為學生尋母 東北小夫妻演繹中國式家庭
    "最美特教"上《媽媽咪呀》為學生尋母 東北小夫妻演繹中國式家庭 2017上周節目播出後,為救兒子上臺尋求幫助的母親孫元桃傳遞著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節目播出吼許多網友紛紛發表評論支持這位為兒操勞、一夜白頭的母親。在本周六播出的《媽媽咪呀》中,幫助聽障學生尋找生母的教師曹玉潔同樣傳遞著一種無私的愛,努力展示著「中國式家庭」最美的一面。而對婆婆如同母親一般愛戴的林旭更是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出了「中華好家風」。
  • 特教老師、星寶媽媽,同時擁有兩種身份的她——
    當孩子剛會站,吳老師就想讓女兒穿上漂亮的小裙子,跟她學跳舞,當孩子剛會叭叭叭發音的時候,她就開始教孩子唱手指謠……但是當別的孩子都開始叫爸爸媽媽時,吳老師發現,自己的女兒,有些不對勁。「她對我們的聲音不敏感,叫她的時候經常都不會轉頭看我們,別的小朋友都喜歡玩的玩偶,她一點不感興趣,最重要的是,她一歲多了還不會叫媽媽」。
  • 99特教節丨乘風破浪的特教老師們
    有行業專家做過統計,特教行業入門極其艱難,新入行老師第一年淘汰率高達70%。三年內淘汰率甚至可以超過80%。因為經歷過,所以懂得。杭州二校的胡校長深知特教老師的不易,面對選擇離職的老師,儘管會不舍與挽留,但她給予更多的還是尊重、理解和祝福。
  • 貧困地區特教發展要過哪些坎兒
    學生小韋今年9歲,是個患有智力障礙伴自閉症的女孩。看到楊老師進了家門,身穿天水特校校服的她高興地蹦蹦跳跳,兩條小辮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雖然不能回答楊老師的問題,但小韋已經知道把「珍藏」的花生酥塞進老師手裡,表達對老師的喜歡。從幾年前發現小韋患病開始,她的父母就辭去工作,輾轉於全國各大醫院和康復機構,漸漸花光了積蓄。
  • 特教老師楊曉君:用「火星文」向孩子傳遞知識和愛
    楊曉君,一名普通的任課老師,她和所在的松江區輔讀學校其他老師一樣,每天都面對中、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在特教這個崗位上,她堅守了6年。提及未來,楊曉君表示,她會一直堅守在特教崗位,因為她熱愛這個事業。  是老師,是「媽媽」,也是保育員  新學期剛開始,楊曉君原本帶的一年級學生升到二年級。
  • 青龍這位老師在上央視,廉曉雲:始於辛勞 止於平淡 特教老師愛灑人間
    身體上,精神上的缺陷讓這些孩子們對陌生人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恐懼。他們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傾聽他們、理解他們。這個人就是特教老師。這位報帳人便是來自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特教老師廉曉雲。十八年的嘔心瀝血、十八年的兢兢業業。換來的是孩子們融入社會,換來的是孩子們真誠的笑臉。始於辛勞,止於平淡。讓我們向特教老師,特教人致敬。
  • 太準了,這N個場景,讓我看清了特教康復老師
    》 特教康復老師,曾經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職業,哪怕現在對不需要這個職業的人來說,依舊是陌生的。 自閉症的診斷率提升了,自閉症康復機構迅速崛起、擴張,行業裡以一對一訓練為主的幹預模式,決定了對特教康復老師的巨大需求。 但一個特教康復老師的成長卻並不容易,首先高考後選擇就讀特殊教育相關行業的學生就不多,即使它畢業後就業率100%。
  • 13歲「神童」上清華的教育密碼在哪裡?(上)
    13歲「神童」上清華的教育密碼在哪裡?「神童」媽媽說得好,我們真不是謙虛,我兒子絕對不是神童,沒什麼特別的,請看,13歲「神童」上清華密碼在哪裡?範書愷今天的成長進步在於他媽媽對他負責的教育上!範書愷媽媽對於孩子的負責讓教育,是可能是13歲「神童」上清華密碼之一。
  • 兒子上清華,女兒上北大,父母直言:孩子6歲前,要堅持做到這3點
    「就是她,倆孩子都有出息……」「傳聞兒子上了清華,女兒上了北大,嘖嘖嘖……」剛剛進到小區就聽到鄰裡鄰居的街坊又在說張女士家的事情。們來自農村,一般家庭。然而讓人詫異的是,他們的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那麼很多人都納悶,兩個沒上過學的父母,怎麼就教出了兩個狀元級的人才呢?
  • 硬核媽媽:一個能輔導高三理科的文科生,遺憾兒子未能上北大清華
    (這一段估計能戳中80%琴童媽媽)小謝從6歲學鋼琴,直到12歲,才堪堪過了8級,代價是每周都要哭上兩三次。中學的時候班上58個學生,小謝入學考試排40名。高中也是在媽媽輔導下才考上的。即便到了高三,他都還經常被老師批評,上課不是講話就是睡覺,一有機會就玩遊戲。就是這麼一個娃。
  • 特教助理,給孤獨症學生插上隱形的翅膀
    特教助理也稱為「影子老師」,是在特殊孩子進入學校的早期階段,入校(班級)幫助特殊需要孩子順利進入學習狀態,解決學習適應方面遇到的障礙。特教助理需要專業培訓,不僅要了解學校情景的運行體系,還需要了解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生特點,以及掌握幫助特殊兒童融入學習環境的技能。
  • 最近兒子上幼兒園特積極,老師發來照片,媽媽發現真相,網友笑翻
    其實,想要寶寶喜歡上幼兒園,單靠家長的勸說以及許諾是治標不治本的,最近就有一位媽媽認識到了這一點。最近兒子上幼兒園特積極,媽媽在老師發來的照片中找到真相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直以來兒子上幼兒園都不怎麼積極,甚至有時候需要媽媽苦口婆心勸說一番後才會跟媽媽去上幼兒園。
  • 50歲媽媽懷孕,女兒得知後控訴:你生的哪是弟弟,明明就是兒子
    導讀:50歲媽媽懷孕,女兒得知後控訴:你生的哪是弟弟,明明就是兒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0歲媽媽懷孕,女兒得知後控訴:你生的哪是弟弟,明明就是兒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一個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特教老師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月6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劉豔春)2008年高考填報志願的前一天,她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一檔關於雙胞胎自閉症兒童家庭實錄的節目,兩位三歲的自閉症寶寶對於家人的呼喚充耳不聞,對日夜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情感淡漠,透過屏幕看到孩子父母無助的眼神,深深觸動她的內心。
  • 聽到三歲女兒許願上清華什麼感覺?網友質疑被強加心願,我也擔心
    這五年來孩子對上清華大學的信念堅若磐石。「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學英語?這個單詞太難讀了,用這麼長時間我都能背完一大章《論語》了。我能像小時候一樣只聽不讀嗎?」這是女兒自學英語第一天對我說的話。我說:「孩子你現在才五歲多,咱們又沒有出國計劃,當然可以不用讀英語。但到三年級必須要學,不然註定與清華無緣哦。」
  • 他們是守護星星最孤寂的「天使」,誰來保障特教老師的權益?
    而與超一千萬自閉症家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在中殘聯註冊的自閉症服務機構共1345家,其中近50%的機構由家長特別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創辦,俗稱「媽媽型」康復機構。暫且不論這些「媽媽型」小機構的媽媽和特教老師的專業水準如何,收費及運營如何,僅僅從兩者數量的對比顯示,我國實際自閉症服務老師只能覆蓋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暫無法得到有效服務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