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預支的恐懼
焦慮是一種對未來的擔憂,即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的恐懼。這種想像中的「災難」還沒有發生,但我們卻預支了恐懼,即焦慮。正常的焦慮是一種信號,這種信號提醒我們為沒有發生的危機做好準備,但當我們把某種危機擴大的時候,預期的恐懼也就會隨之擴大。而問題其實不是出在被擴大化的焦慮,而是根源在我們擴大化了危機。
當焦慮來的時候我們只知道緊張,卻不知道為什麼不安。這是焦慮帶給我們的恐懼——不確定。
不確定
人們總是憎恨不確定的東西,它讓我們無法掌控,因此容易陷入無力和不安。Frieda Fromm-Reichman指出:「當人類了解到他們不能主宰自己、人類的知覺和行為受到非理性力量的控制時,焦慮就產生了。」所以,我們創造了科學和宗教對種種現象做出解釋,通過找到一種解釋讓我們能夠控制不能理解的現象。
例如,
當我們陷入情緒的低谷無法走出來時,從精神科醫生那裡得到了一個診斷:你得了抑鬱症。
雖然這不是個令人開心的消息,但內心卻似乎暫時獲得了穩定感,並且這個結果同時給人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治療方向,這又讓人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希望之光。
所以對於焦慮的治療我們的重點應放在如何降低焦慮本身,找到它們,並重新的評估它們,在那時候,焦慮也會離我們而去。
強迫:逃避恐懼的方式
強迫來源於恐懼,因為強迫行為正是降低我們恐懼的一種方式,而思維陷入強迫正是我們對某種思維的恐懼。
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專家李軍旗教授表示強迫是一種內心的強烈衝突,普通大眾的克服主要是採用壓抑的方式,很難真正解決。真正要解決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方式,探討和修通背後的衝突的原因。
強迫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典型強迫,另外一種是非典型強迫。典型強迫的行為,我們都很熟悉,比如,反覆的洗手、反覆的檢查、反覆的核對、及強迫思維等等。
例如,強迫性的洗滌行為,其實因對疾病的恐懼,害怕自己被傳染。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對恐懼源的一種迴避罷了,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症狀。所以針對典型強迫的治療強調的是面對,去面對真正令你恐懼的源泉,而非採取迴避的策略。
非典型強迫根源其實依然是恐懼,因為正常被一些人當成不正常的,我們對於某種正常感受的恐懼,而努力迴避及擺脫,才使我們陷入了強迫之中。例如,可以看見鼻尖是很正常,吞咽也很正常,但是當我們把這種正常的行為定義為不正常的時候,我們就會刻意的關注和阻止吞咽,當然結果也自然陷入強迫。
對於這種不典型強迫的治療,關鍵在於把原本正常的行為或感覺還原,不要把它當成敵人或異類來對待,這樣我們才可以放下防衛,也就是放棄強迫。從這點上來說,強迫並不是一種症狀,或者說這種「症狀」只不過是迴避恐懼的一種手段而已。
抑鬱:深藏的恐懼
談到抑鬱,我們很難和恐懼聯繫在一起,但其實當患者深處抑鬱之中的時候,表面上是情緒低落和興趣喪失,這一切的來源卻是深深的恐懼。抑鬱的人往往會用無價值、失敗、不可愛、不快樂來形容自己和自己的狀態,但是這些對自己的評價正是來源於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被拋棄、害怕別人的排斥、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沒有達到自己或別人的標準、害怕自己永遠無法體會到快樂。
正是因為恐懼這些,所以在這一切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或剛剛受到挫折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放棄嘗試,而放棄只會使我們退縮,而退縮又會加深我們對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的評價的肯定。這樣我們在「自我實現預言」下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擺脫抑鬱的關鍵在於戰勝我們內心中的恐懼。害怕失敗、拒絕、被別人拋棄麼?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這時,需要做的不是聽令於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是我要去嘗試,雖然曾經我失敗過,但是也許是給自己定的標準過高,才沒有享受成功的喜悅。所以大膽的堅持那些你認為自己無法達到的目標(當然如果目標過高,我們需要降低成功的標準,比如,只有考到第一名我才是個成功的人),大膽嘗試曾經讓你望而卻步的情景,大膽面對曾經你不能逾越的恐懼。
抑鬱是複雜的,不僅僅有恐懼,還會有自我挫敗,有時雖然我們表現的還不錯,本來我們應該快樂,但是正是這種自我挫敗使我們把成功當成失敗,把美好看成陰暗。而一旦我們落入這種自我挫敗、恐懼的漩渦中時,我們的情緒又會陷入低谷,進而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和力量,而我們又會因為低落的情緒而陷入更深的自我挫敗及恐懼之中。
所以當我們處於抑鬱狀態之中的時候,不要因為抑鬱而更加抑鬱,抑鬱只是一個信號,它在告訴我們是時候行動了,找到內心中的恐懼,然後去面對它並戰勝它。
當生活被恐懼所限時,仔細觀察你到底害怕什麼。不能描繪並面對恐懼,你將永遠沒有破解方法。每當有人談起他的恐懼時,作為諮詢師應該讓這個人詳細描述他的恐懼,因而處理時我們面對的不是某個模糊的概念。人們經常害怕的事有死亡、失業或離婚等。但我要弄清這些事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什麼,認清所害怕之事時,就會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無能為力,是能做出改變的。
長按♥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