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公開的數據顯示:只有44.2%的家庭的爸爸,會經常參與到育兒當中去,而剩下的55.8%的家庭中,都是由母親主導育兒。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有研究發現,在寶寶1歲前,母親的陪伴比父親的陪伴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家長不應該讓孩子一出生就變成「孤獨兒」,在寶寶1歲,甚至3歲以前,母親都應該陪在孩子身邊。
在帶娃這件事上,母親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往往要比父親更多。
小夢的女兒今年4歲了,別看孩子不大,但是「主意」卻不小,每次看見了什麼喜歡的東西,都一定要小夢給她買到手。
這次,小夢的女兒又看上了一個鉛筆盒,但是寶媽之前已經給女兒,買了3、4個差不多的筆盒了,就不太想給孩子買了。
女兒也是個小機靈鬼,看見「鉛筆盒」沒戲了,又死纏爛打的讓小夢給她買一個新橡皮。
面對總是「得寸進尺」的孩子,小柔也十分苦惱,孩子這樣有「主意」是不是不太好?
育兒專家表示:幼兒2-3歲後,就已經開始產生了自我意識,對他周圍的事物和人也有了佔有欲。
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是敢於挑戰大人權威的。當然這不是指,他們敢於向父母索要「物品」,而是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在家長的管束下,沒有選擇的權利,更沒有主見,這樣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那些有主見的孩子,多半都有一個「開明」的媽媽,經常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才造就了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這其實也是當媽的成功,媽媽們應該開心。
育兒調整:其實在寶寶3歲以後,就可以多讓寶寶自己選擇,增加寶寶的獨立性。
如果你家寶寶太過「有主見」,也要學會往回收一收,多和孩子溝通和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思考和尊重他人說的話。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寶寶出生8-9個月後,認知能力極大發育,開始逐漸進入「分離焦慮期」。
一些寶寶總是特別黏人,像是媽媽的「小尾巴」,媽媽走到哪,他們就跟到哪。
其實寶寶喜歡黏著媽媽,是因為媽媽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是他們愛媽媽的表現,這也證明媽媽當的很稱職。
育兒調整:但太過黏人的寶貝,確實也會給媽媽帶來煩惱,這個時候媽媽就要注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可以經常換人帶寶寶,讓寶寶適應這種「分離」的狀態。
當然平時也要多擁抱、撫觸孩子,並用語言告訴他,「媽媽會保護你,媽媽很愛你」,幫助孩子獲取更多的安全感。
性格由很多方面影響,伊卜恩曾經說過:「性格是習慣的一種,是不用經過思考就會做出的行為。」
性格要強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性格要強的父母,如果你是一個「事事不假於他人之手」的好強個性,那麼你的孩子也可能「承襲」你這一優良基因。
這類孩子的媽媽往往特別能幹,孩子出於對母親的崇拜,下意識的會模仿你這種「逞強」的行為。
育兒調整:雖然要強是好事,但太過要強,有可能會讓孩子受傷。如果你是「要強」的媽媽,那麼請多向孩子示弱,告訴孩子不必事事逞強。
另外,在平時也要多鼓勵孩子,不止孩子做好的時候,當他們受挫時、失敗時也需要媽媽們的鼓勵。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有沒有這樣的「壞」毛病呢?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