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看任正非的訪談,還是聽接觸過他的人的敘述,任正非都是一個很親切很和藹慈祥的形象。就算是面對最刁難的記者,任正非也沒有生氣,都是心平氣和的嘗試溝通和對話。
但我們都知道,任正非絕對是一個成就卓越的企業家,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成就越高,姿態越低,對於這樣的人,王安石有句詩說得好: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其實不管是任正非個人,還是華為這個企業,其成功的背後都有異常的艱辛。
「三十年來,華為全都是痛苦,沒有歡樂,每個環節的痛苦是不一樣的。」
30年前,沒有幾個人知道任正非和華為經歷的痛苦;30年後,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任正非和華為的痛苦……
這也證明了任正非和華為的成功。
表面來看,任正非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三十多年來沒有什麼大新聞,最常做的事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公司寫文件、改文件,平常不出去混圈子交朋友,出門一般是看望海內外的員工。
而且任正非在創辦華為之前也是平常,好好的國企工作丟了,淪為一個當時社會的邊緣人物「個體戶」,甚至可以說他直到中年都是一個失敗者。
華為也是如此,最初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不過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後來慢慢做起來後,有了些名氣,但依然是聚焦主航道一心一意地「磨豆腐」,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創業傳奇。
傳奇都是後來人們發掘的,比如什麼任正非為了研發背負高利貸、不成功就跳樓的故事,還有思科和華為之戰,李一男與任正非的恩怨情仇等等。
但如果去除這些「故事」,我們會發現無論任正非還是華為,其實看起來很不酷。任正非心裡眼裡都是工作,他太太問他最愛什麼,他說就是改文件。任正非自稱是一個比較含羞的人,但這不是低調,不然也鼓動不了這麼多華為人。
外界為了網際網路的點擊率,在描寫時都想把我們神話了,「在母親肚子裡就想稱霸世界、小學成績好、大學有理想、當兵想當將軍……」
……從小就想做偉大領袖,一創業就想做世界第一,這不符合實際。人一成功後,容易被媒體包裝他的偉大,它沒看到我們鼠竄的樣子。
任正非說自己在上初二以前貪玩,成績並不好,父母也管不住。這跟大多數普通人都差不多,並不像現在一些創業精英有那麼多傳奇的過往故事。
華為公司最多的就是理工科人才,最早的時候,華為員工有兩多,一個是工程師多,一個是市場人員多(後來是工程師、技術專家越來越多)。
當時有客人去訪問華為,發現華為附近就是熱熱鬧鬧的證券交易所,而華為公司裡的員工都在安心幹活,不為外物所動——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想到或顧不上,他們的心神都投入到工作中的問題當中了。
在外界看來,這多少有些傻氣。既然可以輕輕鬆鬆賺大錢,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這麼累呢?做技術的人腦袋就不太開竅啊,人就像他們工作一樣枯燥乏味無趣。
板凳一坐十年冷,這可不是說著玩的,多少華為人是長年累月的默默耕耘,當然也有不服氣的,問高層領導為什麼別人可以當英雄,他們就必須是默默無聞。領導就一句話:
你股權、獎金、工資等待遇少了一丁點沒有?
當然沒有,那就別廢話,回去幹活。
今天我們復盤任正非和華為這三十多年的創業史,就會發現他們最多的時間,最多的精力,都是投注到了工作之上。偶爾的幾次「出圈」故事,也多是外部的推波助瀾,在華為內部,任正非倡導的是平平靜靜,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事實證明,三四十年來,也許是華為這家最平靜如水的公司取得了世界級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最近數年,真的跟「一朝成名天下知」一樣,招來了諸多的風雨、是非和議論,或紅或黑。
但對華為和任正非而言,也無風雨也無晴,華為的哲學理念就是灰度。雖然樹大招風,但這棵大樹早已根深葉茂,不會被風吹雨打所動搖。
網上有句話說,「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我覺得這很適合任正非和華為三十年的創業和奮鬥。大道至簡,大巧若拙,大成若缺,不管人生還是事業,最酷的事不是追逐外界的熱鬧和幻影,而是堅持和忍耐,把一件事做透做到底。
而這也是給所有人(特別是創業者)的啟示:有默默耕耘,才能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