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發布古代漢語,星期三發布古代文學。發布時間分別為7:00、9:00。
提示:古代漢語文學
QQ群[3](332939566)、古代漢語文學
QQ群[2](314120068)、古代漢語文學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學》《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歷史書籍300多部可免費下載。很多難以買到的書群內都有。
~●~●~●~●~●~●~
——▲以上內容非正文▲——
❉
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結構等幾類。這是文言文判斷句中最常見的句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和解說。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①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文言文中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有名詞對名詞做出判斷。①劉備天下梟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③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④秦,虎狼之國。⑤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1.用介詞「於」表示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作用。2.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結構,表被動。3.「見」」「於」或「見……於……」結構,表被動。(分析:「見」字在六朝時期經常用作指代性副詞,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稱代,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一般譯為「我」,現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見諒」即「請原諒我」)②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概念:也叫謂語前置。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③稱心快意,幾家能轂!《與妻書》(幾家能轂稱心快意!)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孰、奚、曷、胡、惡、安、焉」等。(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否定詞:有「不、未、莫、無」等。(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取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是」或「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4)介賓結構,介詞的賓語有時會置於介詞前,形成介詞的賓語前置。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之廟堂、遠之江湖)③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陸離之長鋏、崔嵬之切雲)③我有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一雙玉鬥】(1)文言文中的狀語後置一般即指介詞結構後置。文言文中的介詞結構大都會置於謂語部分後面,其中尤以由「以」「於」構成的介詞結構居多。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於(從)藍]取之、 [於(比)藍]青】(2)有時候,後置的介詞結構中的介詞(主要是「以」「於」這兩個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詞結構後置。①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於 (在)河北]作戰、[於(在)河南]作戰】有承前省、呼應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做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①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
~●~●~●~●~●~●~
群內100多篇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專業文章;300多部正版經典古代漢語、古代文學類電子書,群成員免費下載。(此群已滿,請加古代漢語文學[2]QQ群:314120068)QQ群內有300多部經典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等書籍PDF版書籍可免費下載;群內論壇有100餘篇精選文章可免費學習。群內專業人士交流活躍。群成員構成: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相關方向考研備考的學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關研究人員。(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
古代漢語文學[3]:332939566
加入古代漢語文學[3]QQ群的方法(請點擊)
若無法點擊,請看群資料中的連結(電腦上操作)
向本公眾號發送關鍵字「群」「費」,也能收到加群方法。
加入古代漢語文學[2]QQ群的方法(請點擊)
若無法點擊,請看群資料中的連結(電腦上操作)
向本公眾號發送關鍵字「群」「費」,也能收到加群方法。
若無法點擊,請看群資料中的連結(電腦上操作)
向本公眾號發送關鍵字「群」「費」,也能收到加群方法。
一簡對多繁漢字表
一簡體字對應多繁體字對照表
視頻部分——北大課堂(部分)
古代漢語重點、難點解析武漢大學| 說文解字北大課堂| 《孟子》精讀
國學精品課|《左傳》中國古典文獻學紀錄片●以下為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歡迎關注「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study-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讀以前的文章。
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廣告合作請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發信息給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