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說,博士招考逐漸向申請制傾斜的趨勢,其實也越發說明其對考生綜合學養的重視,所以對考博而言,最重要的在我看來,是長期堅持對學術界(尤其是自身研究領域)的關注和學習;其次才是應試突擊性的集中備考。此外,目前學術論文投稿的見刊周期基本都在半年以上,好的刊物甚至長達一兩年都是正常的,這也意味著即便你能寫出文章,也要儘早準備才能留出足夠投稿和排隊見刊的時間。簡單來說,考博準備會是一場「持久戰」。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都不盡相同,因此也無法提供明確的備考日程規劃。但一些經驗和關鍵時間節點我覺得是可以分享給師弟師妹們參考的:
第一,學習是讀研的主業,尤其是對有志考博的人來說。八年文院釘子戶的經歷,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學院老師都是專業素養非常優秀的老師,所以一定要認真上課,抓住機會多從他們身上「薅羊毛」。此外,認真上好專業課另一目的也在於可以嘗試從課程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和領域,發掘小論文的題目。因為期末考核都是要寫課程論文的,拿認真寫獲得老師肯定的作業去投稿,更可能被錄用,也才是真正的提高效率,「一箭雙鵰」。
第二,關於論文投稿,因為正規期刊見刊周期普遍長,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研二上學期能投中,這樣才來得及在考博報名遞交材料前見刊。如果是錄用未見刊的話,對考試製的學校影響可能不大,但在審核制學校要靠材料算分的情況下就會吃虧了。
第三,不管有沒有發表的成果,學位論文都一定是考博材料中分量最重的一項,聯繫擬報導師時,導師對學生的第一印象也常常是通過看學位論文(提綱)獲得。所以最好是儘早定題儘早寫完,不要晚於研三的寒假前完成初稿,否則留給考博集中複習的時間會很緊張。
第四,上述日常積累與學習以外,正式備考一般會在研二暑假開始,各高校的博士招生簡章、招生目錄與報名渠道等一般會在每年10-12月發布,但在9月前也就是研二暑假期間,就可以提前了解往年招生信息並聯繫擬報導師了。考試製的初試與審核制的筆試時間一般都在次年3-4月,所以從研三寒假開始能夠留下1-3個月的總複習時間是比較充足的。
第五,關於報考學校的補充提示。因為博士招考是高校單招,所以時間不衝突的情況下理論上報考數量無上限,但一般建議選擇2-3所考核科目相近、往年考試時間錯開的學校準備,如果有比較明確的意向且與導師溝通也比較順暢,只專心備考一所也未嘗不可。另外,北京地區和華東地區(上海蘇州南京)的高校,初試時間都設在同一天,也就是每年北京地區只能選擇一所高校,華東地區也只能選擇一所高校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