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2020-12-16 中國科大新聞網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正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大多數塑料來自於石油產品,由於其極端的穩定性,廢棄後在環境中長時間也難以降解,最終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將仿生結構設計理念運用於高性能生物基結構材料的研製,發展了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型材料製造方法,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圖一)。通過這種定向變形組裝方法,團隊成功地將纖維素納米纖維(CNF)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TiO2-Mica)複合製備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所獲得的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和熱性能,有望成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該工藝過程宜於放大,產品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豐富多變的色彩和光澤,使其可以作為一種更加美觀和耐用的結構材料有望替代塑料(圖二)。相關研究成果於11月3日以「An all-natural bioinspired structural material for plastic replacement」為題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

圖1.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的製備與表徵。a,定向變形組裝法製備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的示意圖。b,天然貝殼。c,天然貝殼珍珠母層的磚泥結構。d,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e,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內部的人造磚泥結構。

該材料具有仿珍珠母的結構設計,這種仿生設計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力學性能。珍珠母所具有的磚-泥結構,使其可以基於普通的天然物質構築高性能的材料,併兼具高強度和高韌性的優良特性。研究人員通過多尺度的仿生結構設計和表面化學調控,成功構築了這種兼具高強韌特點的天然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作為仿生結構中的磚塊,一方面為結構材料提供了遠高於工程塑料的強度,另一方面,還通過裂紋偏轉等仿生結構原理,大幅提高了材料的韌性和抗裂紋擴展性能,為該材料作為一種新興的可持續材料替代現有的不可降解塑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2.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與聚合物材料的力學與熱學性能比較。a,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與傳統聚合物的強度模量比較圖。b,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與傳統聚合物的熱膨脹係數和熱導率比較圖。c,大尺寸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310 × 300 × 18 mm3)。d,具有不同顏色的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比例尺:2 cm。e,基於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製造的智慧型手機背板。

此外,結構材料的熱性能,尤其是在使用條件下的高溫或多變溫度下的應用至關重要。由於不良的熱性能(例如不良的熱穩定性和高溫下的軟化),塑料的應用受到了限制。然而,純天然的仿生結構材料具有超過工程塑料的熱性能,這可以歸因於CNF的高結晶度,TiO2-Mica的良好熱穩定性以及表面化學改性的帶來的強相互作用,使其成為塑料的高性能替代品。這種可持續結構材料在-130℃至150℃的溫度範圍內,尺寸幾乎沒有變化,與塑料的劇烈收縮和膨脹形成鮮明對比。在室溫下,該材料熱膨脹係數(CTE)約為7×10-6K-1,僅為大多數塑料的十分之一(圖二)。在實際應用中,材料的熱脹冷縮會導致熱應力,該應力通常會導致結構故障,因此,低熱膨脹係數是在使用條件下在可變溫度下長期使用結構材料的重要保障。

這種全天然結構材料的機械性能在溫度變化時也幾乎保持不變。它的儲能模量可以保持在20 GPa左右,並且在25℃至200℃的溫度範圍內幾乎保持穩定,這比塑料的儲能模量更高且更穩定。此外,它的熱擴散係數也高於大多數工程塑料,因此有利於散熱,從而進一步確保了實際應用的可靠性。作為一種新興的結構材料,這種全天然仿生結構材料比塑料更安全、更可靠,從而使其在高溫或可變溫度下能夠替代塑料而成為一種可持續、輕便、高性能的塑料替代品。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肥大科學中心卓越用戶基金等資助。三維重構表徵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納研究與製造中心完成。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174-1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安徽日報」新型仿生材料可替代塑料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然而,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過於繁瑣的限制,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
  • 密度低、強度高、韌性好 我科學家研製出仿生結構新材料
    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
  • 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 多項性能優於天然木材
    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其極限抗壓強度、抗壓硬度、抗衝擊性、阻燃性等多項性能均優於天然木材。據了解,這一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而構築成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一種高性能人造木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木材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結構材料,但天然實木受制於大尺寸材料的稀有性和力學的各向異性,目前廣泛使用的工程木材料主要是人造板。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中國科大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木材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結構材料,但天然實木受制於大尺寸材料的稀有性和力學的各向異性,因此目前廣泛使用的工程木材料主要是人造板。人造板領域市場規模巨大,我國人造板年產量超過3.25億立方米,市場規模近萬億元。
  • 可持續包裝:塑料被淘汰後,該用什麼材料來替代呢?
    在全球範圍內,塑料汙染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飲料製造商和消費者開始採取可持續包裝方案,共同助力環境問題的有效改善。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研究所(CISL)發布的一份報告曾提出一個願景,即所有瓶裝水和飲料包裝都採用100%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製成,讓不可回收和難以回收的塑料逐步被淘汰。
  • 神奇仿生材料改變未來
    歷史學家曾用材料來劃分人類進化史上不同的時代,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因而得名。材料科學的發展見證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近年來,一批功能新穎而強大的仿生材料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實驗室裡誕生。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尋常生活,都有望因此而改變。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 多項性能優於天然木材
    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其極限抗壓強度、抗壓硬度、抗衝擊性、阻燃性等多項性能均優於天然木材。據了解,這一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而構築成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一種高性能人造木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
  • 榜樣 | 俞書宏:用仿生材料叩開新世界
    「這種新型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它的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比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所以它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在航空、航天、軍事、國防、民生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不久前,俞書宏公布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在他的實驗室裡,記者見到了製造這種新型材料的基礎材料——一種白色果凍狀半凝固體。
  • 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仿生材料 其本身可作為軟體機器人
    原標題: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作為軟體機器人   說起機器人
  • 英女生用魚腸肚研製出塑料替代品|綠會可持續前沿速遞
    這與中國綠髮會一貫堅持的以人為本,樹立新發展觀念,「減塑撿塑」,積極推廣替代品,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倡導相得益彰。無獨有偶,綠會剛從前方獲悉:一種新型塑料替代品已經被研製出,取材於魚類的下水即魚腸肚。以下綠會特將這則耐人尋味的發明分享如下。
  •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打開APP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2-23 10:01:55   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 TBM開始在中國銷售可替代塑料製品的創新環保材料LIMEX
    ~可實現替代購物袋,食品盒及無紡布等塑料製品~ 東京2020年3月31日 /美通社/ -- TBM Co., Ltd(總部位於日本,以下簡稱TBM)以石灰石(CaCO3)為主要原料,研發、生產並銷售新材料,該獨角獸公司開始向中國銷售
  • 蝦殼制可完全降解生物塑料或將替代傳統塑料
    蝦殼制可完全降解生物塑料或將替代傳統塑料 來源:中國塑料機械網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07   今日/總瀏覽:1/3927
  • 全國人大代表鄭月明:加大力度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
    齊魯網3月3日訊「首先在一次性塑料包裝、購物袋、食品包裝、農用地膜等領域制定限制使用塑料的法規,加大鼓勵和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力度。」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鄭月明這次帶來了《關於加大力度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的建議》。
  • 我國學者研製出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
    新華社合肥5月25日電(記者徐海濤)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輕盈但強度、韌性超過傳統陶瓷與合金,可承受從零下120攝氏度到零上150攝氏度的極端溫度,且「吸能」耐撞,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的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並有望替代工程塑料減少汙染
  • 科學家研製特殊材料,製作手機屏可抗摔可防彈
    作者 | 卡麥拉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美軍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透明金屬「
  • 伊士曼與NB Coatings合作打造可持續車用塑料
    NB Coatings致力於為組裝廠設在海內外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提供塑料表面噴塗所用的塗料,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對於想要開發可持續、成本效益高的產品的公司來說,Trēva是一個非常可行且理想的選擇。隨著其廢塑料回收技術(伊士曼稱這項技術為「碳再生技術」)不久前投入商用,伊士曼開始生產包含生物基、可回收成分的Trēva。
  • 可「搭便車」的仿生機器鮣魚誕生 用於海洋研究
    近幾年來,海底AI革命的火熱爆發促使國內外出現各式各樣的水下仿生機器人,它們在海洋世界裡各顯神通。著名紀錄片《動物世界》曾拍攝到一種海洋生物——被稱為「吸盤魚」的鮣魚,它憑藉嘴部的吸盤可吸附在鯨類、鯊魚和海龜的腹部,即使宿主快速遊動,鮣魚還是能牢牢地附著而不脫落。
  • 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蒸汽發生器 有望成為未來水淨化中的新技術途徑
    因此,迫切需要一種高效、低成本、可持續和簡單易得的技術和設備來產生清潔的飲用水。太陽能是地球上最豐富和廣泛的資源之一。太陽能淨水技術簡單有效,可從不可飲用的水源(如湖水,汙水或海水)中獲得乾淨的飲用水。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細菌纖維素納米複合材料的高效且可持續的仿生多層級太陽能蒸汽發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