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家長還在發愁,孩子總是愛敲桌子、敲碗,發出吵鬧的聲音。不過這種現象的發生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可以在教導孩子講禮貌分場合發出聲音,但儘量可以不去壓抑孩子對節奏的感受,對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打擊樂器」音色的探索。
孩子的樂感需要從小培養。很多人認為培養樂感就是培養樂感。其實這裡的樂感不僅僅是對旋律的感受、還有對節奏的把握、對音樂交響的分辨以及對曲調表達的情感有一定感受。這些都需要從小積累。很多人以為自己是音痴,認為樂感只有少數人才有,但事實上樂感是大多數人都有而且能幾乎都能經過後天的培養大幅度提升。在幼兒園也都會開設很多關於奧爾夫樂器的活動課。其中很多會搭配律動,引導孩子手口並用。小朋友們可以通過音樂遊戲感受旋律中的起伏,用肢體表達節奏、練習節奏。而且還玩兒得很投入。
為什麼說幼兒學習樂器先考慮學習打擊樂呢,因為打擊樂比其他種類的樂器更容易上手,而且節奏是學習樂器的基礎。我們的彈奏的鋼琴、吹奏的樂器需要掌握一定音階規律,而打擊樂暫時不需要對音高、音準、旋律有過多的專業理解。另外一方面,孩子們在學習大多數兒歌的過程中,幾乎都會跟著老師在節奏點上律動,用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節奏。所以學習打擊樂後可以套用孩子熟知的各種兒歌,小朋友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學過的節奏型給沒聽過的兒歌配節奏。
很多人以為,學習打擊樂可能很燥。但事實恰恰相反,很多打擊樂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比如悠揚的三角鐵、空靈的木魚、清脆的圓舞板,並且學習打擊樂以及任何樂器都能能有效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幼兒需要完成一個節奏,想要和上旋律需要格外專注,當小朋友們和上旋律,找到其中的規律後又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和自信就很容易推動小朋友們學習節奏的興趣。中國從奴隸社會開始就注重對音樂的培養。文人墨客在詩詞興運中不僅能憑藉音樂來薰陶升華,愛因斯坦也喜歡音樂,音樂中有無限的規律,有各種讓人嚮往、眾人挖掘的音樂中的樂趣,小朋友也不例外。
很多小朋友都能主動地用身體律動去體驗音樂的快樂。其中打擊樂就是他們最容易自我探索規律的。很多小朋友都會因為敲擊桌子、碗筷,甚至在砸東西的聲響中得到快感,很多大人以為小朋友是以毀滅、調皮搗蛋為樂趣,但事實上,他們只是直接地被自己沒有規律表達出的節奏所吸引。小朋友一旦產生這種行為,大人會想辦法趕緊制止小朋友,但嘟嘟老師建議,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可以儘量滿足孩子對打擊樂的主動探索。
有意培養孩子打擊樂的情況下,家長不需要著急給孩子報架子鼓班、非洲鼓班等等,我們可以給小朋友挑選的簡單的打擊樂器其實很多。小魚梆子、高低棒子、單響筒、雙響筒、木魚、圓舞板、鼕鼕鼓(軍鼓)、中國鼓、鈴鼓等等樂器都可以馬上上手。在幼兒園很多活動設計中都會教孩子在各種節奏型上有規律地表達節奏。孩子們不需要知道自己敲擊的、拍打的是2/4拍、4/4拍還是3/4拍的節奏,只要能專注地跟老師一起用樂器、肢體來表達出這些節奏就很有滿足感了。在關於節奏設計的遊戲上,孩子們更能多元化地體驗音樂遊戲帶來的快樂。
如果有想法培養孩子樂器的家長,可以先從打擊樂開始,從了解節奏開始,再到鋼琴、笛子類、吉他等全、半音分明的音階分明的樂器,最後再到弦樂,比如二胡、古琴、小提琴等。難度上都是在遞增,如果孩子對樂器有足夠興趣,家長可以這樣逐漸地嘗試鋪墊。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嘟嘟老師享更多育兒趣談!
===================【嘟嘟老師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