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小孩到「文青」 打擊樂早已不「小眾」)
(上接A17版)
打擊樂本是小眾的藝術,但由於它不斷的跨界、靈活的推廣,卻正在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不論是讓打擊樂充分娛樂化,融入平常百姓家的《破銅爛鐵》、《亂打神廚秀》,還是在暑期檔登陸廣州,讓小朋友們為之傾倒的《豆莢寶寶》、《你是演奏家》,抑或是將打擊樂帶入出神入化之境的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都在不斷地豐富和拓展著打擊樂的可能性,讓它成為一種讓人為之心跳加速、為之手舞足蹈、擊節叫好的魅力藝術。
打擊樂@親子:最受歡迎的音樂啟蒙
《你是演奏家》無國界植入中國市場
比起其他的音樂,打擊樂可能是最容易入門的一種,人體本身就是一件打擊樂器,敲敲打打,更是小朋友從小就有的本能。因此,當打擊樂被運用到兒童音樂會領域,受到的歡迎度可謂空前。來自加拿大的音樂教育啟蒙課《你是演奏家》在上個周末首次來到廣州,雖然事先沒做多少宣傳,但其現場分發樂器、讓小朋友們與演奏家一起動的新穎形式卻迅速吸引了許多親子購票。
演出現場,兩位朋克造型的演奏家Harvey、Mathieu一人負責架子鼓領奏,一人負責耍寶賣萌,發號施令,讓現場的小觀眾一起跳起打擊舞,一起舞動手中的鼓槌、彩色聲管、沙錘和鈴鼓,玩得不亦樂乎。一場演出下來,兩人身上的衣服都溼透,但卻直言觀眾們的熱烈反應讓他們每一次都能量滿格。
「剛開始聽說要來中國演出的時候有點緊張,因為有些語言的障礙,而且聽說亞洲的小孩比較害羞,內向,不太表現。來了卻發現音樂完全沒有國界的,跟觀眾互動得很好。而且中國的小孩跟加拿大比,還要更聰明一點,學得更快一點。所以在演出過程中,我們還加入了更複雜的節奏。」
確實,雖然兩人全程說著英文,但卻透過肢體語言和大屏幕上的動畫示範,與中國的小朋友實現溝通零障礙。在深諳孩子心理的他們調教,熊孩子們更是服服帖帖,全程服從指揮。
據兩人介紹,《你是演奏家》是加拿大Samajam公司的品牌演出之一。Samajam原是加拿大最大的一所打擊樂學校,但近年來,隨著在打擊樂互動劇場中發現了商機,逐漸轉型到打擊樂演出。目前公司不僅做面向孩子的打擊樂親子劇場,也有專門面向成人的專場,「最大的互動演出是在體育館,全場2萬名觀眾,人手一面非洲鼓。」目前整個公司一年演出1000多場,而這次的《你是演奏家》首次登陸中國,就拿到了15座城市的巡演邀約,讓他們看到了打擊樂親子演出在中國演出市場的巨大潛力。
《豆莢寶寶》靠什麼風靡近30年?
與《你是演奏家》相比,《豆莢寶寶》系列音樂會徵服孩子們另有法寶。2014年首度進入廣州演出的《豆莢寶寶》,其可愛的形象、生動的故事、巧妙的打擊樂知識「植入」,已儼然成為廣州觀眾心目中的一個音樂品牌。而在臺灣,這套由打擊樂一代宗師朱宗慶創立的兒童打擊樂音樂會,已經持續演出了28年。
據何鴻棋介紹,所謂「豆莢寶寶」,其實就是「豆芽菜」——孩子們學習音樂首先要接觸到的五線譜上的音符形象。「這套音樂會到現在28年了,年年都有不同主題,沒有一年是重複的。」
談到音樂會的策劃,何鴻棋直呼這比做成人的音樂會還要難得多。「至少得花半年的時間去策劃,先開製作會議決定明年要演什麼,主題是什麼,然後找人寫劇本。劇本寫了又寫,用詞也要一再斟酌,要活潑有趣,要容易懂,還要能夠迅速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雖然以音樂為主,但是表演、舞美設計、燈光等輔助手段一樣都不能少,都要適應小孩子的特點。」
比如今年的「冒險任務」,就是針對兒童好奇、愛探險的天性,因勢利導,引導他們認識音樂和樂器種類。非洲是怎樣的?美洲是怎樣的?演出中可以用打擊樂器模仿出各種動物的形象:大象是定音鼓,刮棒就是小青蛙,圓圓的手鼓代表烏龜……小孩子邊聽邊玩,不知不覺就認識了各種音樂和樂器。
看過《豆莢寶寶》音樂會的觀眾就會發現,演員們確實特別懂得抓住兒童心理。譬如在《豆莢寶寶之快樂巴士》的演出中,有一幕是美國牛仔在抓火雞的橋段,導演特別安排用音樂來仿真出一隻跑來跑去的火雞,而舞臺上的樂器則化為道具和布景,平添了許多想像空間。而在《豆莢寶寶之冒險任務》中,走入動物園的豆莢寶寶,故意裝作一臉無知:「這裡肯定不會有老虎吧?你們看見老虎了嗎?」小朋友們眼見著背後那隻老虎悄悄地朝豆莢寶寶靠近,而他卻還毫無覺察,整個表演充滿了戲劇效果。
而在音樂會舉辦的同期,《豆莢寶寶》還會推出相關介紹打擊樂知識的工作坊。星海音樂廳的項目經理陳捷分析說:「他們的優勢在於既有音樂的啟蒙,還有故事劇情,像一部兒童音樂劇,同時還有互動效果。大多數兒童類演出可能只具有上述優勢的一項到兩項,但他們在這三面都照顧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