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啟蒙的範圍很廣,但是對於「前運算階段」的寶寶們,更要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
「新的數學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決數學問題本身更重要。」
足以看出數學啟蒙的重點在於新方法的發掘,也就是思維的建立,通過啟蒙幼兒數學,可以更好的發掘大腦潛能,更好的培養智力敏捷靈活性。
中國的父母最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於數學的教育,各位家長們也早早吹響了號角,相比於美國的孩子,中國的很多孩子小時候就會加減乘除,包括技巧性極高的心算。
江蘇衛視的一檔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相信也有很多人看過,從中便湧現出了大量的心算高手,比如說第二季的項天佑,他可以聽音心算,精通20個毫無規律可言的五位數加減法,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天才兒童。不僅僅是項天佑,螢屏上一幕幕的心算大戰讓家長們羨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長成那種模樣。
美國的家長不著急教孩子算數,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認為數學就是算數,他們認為數學啟蒙最重要的是思維模式,這一點值得中國的家長們學習。數學本身就是鍛鍊孩子思維模式的學科,家長們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鍛鍊孩子的數學思維,幼兒期是身體發展的關鍵期,尤其對於人體智力而言,要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真正的學習是「寓教於樂」,而不是刻意去「教」, 從孩子半歲開始,家長們就可以對他們進行數學啟蒙了,3歲前的孩子都不需要刻意算數,接下來我們就來說幾個適合「前運算階段「孩子們的數學啟蒙方式,幫助孩子思維模式的初步形成。
1、 數數
越小的孩子,就越要教他們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去觀察並發現數學的影子。就單拿數數來說,也不僅僅是乾巴巴的數數,小侄兒從小父母就手把手的教他數數,他三歲就能從1數到100了。但是進入校園生活之後的數學一塌糊塗,根本繞不清那些邏輯關係,人家小時候不會數數的孩子卻學得很好。
所以說不是單純數數就完事了,家長們可以把這件事情融入生活,比如走樓梯時邊走邊數梯子數;買完玩具之後,可以一起數數有幾個;玩搭積木遊戲時,一起數積木塊數等。數數是最早的數學啟蒙教育,這樣的活動次數多了之後,孩子一歲多可能就自己學會數數了,也漸漸知道數字是怎麼來的了。完全不用家長買一堆數字卡片一個一個的教,上學之後的孩子就可以學會倒著數數了。
2、 歸類
歸類大家都不陌生了,這個活動完全是孩子們可以參與進來的,讓孩子按照一定的規律把物體分組,在遊戲的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的經驗,從而真正的理解數學,既鍛鍊了思維活動,也提高了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按照下面的幾個類別讓孩子分類。
a、 按顏色分
家長們可以跟孩子玩學習顏色的遊戲,順便也鍛鍊了數學思維。可以選擇一天作為顏色日,比如藍色日,在日常互動過程中,就可以不斷的告訴孩子,這個是藍色的,那個也是藍色的,慢慢的就可以問他:「還有哪個是藍色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了顏色的分類。
b、 按形狀分
生活中處處都是幾何形狀,教孩子按形狀分類可以更好的鍛鍊孩子的幾何空間感。比如一歲多的孩子,已經可以大概辨認形狀,家長們可以告訴他們:太陽是圓的,皮球也是圓的;積木裡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等;在生活情景下,看到一些具有形狀的物體,就可以指出來,比如公交站牌是長方形的,紅綠燈是圓形的,處處都是數學啟蒙的教材。
同時要注意孩子的興趣,比如孩子喜歡繪本,就可以拿一個他喜歡的,一邊讀,一邊尋找繪本裡的啟蒙素材,看到小鳥了,可以拿一個小鳥和小貓玩具來給他辨認,漸漸的他就明白哪些是一樣的形狀,哪些是不一樣的。另外,襪子配對也可以拿來跟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一個很好的啟蒙素材。
c、按用途分
做家務的時候,也可以帶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做歸類遊戲。比如房間亂的時候,讓孩子把零食和衣服分開放在不同的地方;襪子放在一個地方、上衣放在一個地方、褲子放在一個地方;在廚房裡可以教孩子分開水果蔬菜等。
如果你不願意讓孩子來搗亂,也可以用玩具進行「專項訓練」,準備不同的收納盒和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孩子給玩具分類,每天幫助孩子把玩具放在各自的房子裡。相信漸漸的,孩子就會愛上這種歸類的小遊戲了。
3、 比較
比較就是讓孩子對哪個大,哪個小,哪個多,哪個少先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比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等寶寶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家長們就可以開始向他們引入相關的概念了,多多在生活中發現並創造機會,比如分蘋果的時候,就可以問問孩子:哪個更大?把大的蘋果給爸爸;拿兩根手指餅乾,讓寶寶去看、觸摸等,讓他辨識哪個長。另外還有輕重、高低、多少等,各位寶爸寶媽們都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例子。
數學家克萊因早就得出了「數學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這樣的結論。但是實際生活中,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數學就是讓孩子計算加減、數數等等,而忽略思維的理性培養。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家長們可以改變這樣的傳統觀點,數學啟蒙不僅是阿拉伯數字,重點是讓孩子理解抽象數字背後的應用意義,思維的培養遠遠比解題目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