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不掙夠4000萬別說是我學生,教育的物質化有這麼重要

2020-12-16 小公子侃教育

很多學生拼命學習就是出人頭地,但是事實證明,學歷高並不等同於可以輕易實現富裕,身家過億的企業家們也不一定都是名校出身。不管學歷高低,人總要脫離學校進入社會,高學歷能夠賦予我們更多可能性,但是卻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輕鬆過完一生,所以依然存在高學歷卻一生窮困潦倒的人。

這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了什麼學習?

當然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不過大多數人都把獲取更高學歷當成了一種生活目標,依靠學歷證明自己的能力,以此作為人生的跳板,讓自己可以獲得新的生活,尤其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學歷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師大教授:掙不夠4000萬別來見我

北師大房地產專業的教授董潘曾對他的學生說了這樣一番話,引發了社會熱潮,「你們40歲的時候如果個人財富沒有到達四千萬,就不要來見我,也不要說是我的學生。」

高學歷的貧窮被他認為是無法逃避的失敗,雖然這位教授研究的是前途無量的房地產行業,但即便如此,能夠積累四千萬財富也稱得上是人生贏家、行業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呢?

同樣,作為一個高校教授,對學生發布這樣的言論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失去對於學術研究的初心,讓他們成為唯利是圖、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商人呢?

很快董潘的言論便在網上引發熱潮,當事人也在媒體的採訪中也現身做出了解釋,他承認自己對於成功的衡量帶有主觀色彩,但是高學歷與高收入並不矛盾,它應該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他所教授的房地產行業研究理論本身就是製造財富的一種技能,所以他引導學生合理合法致富並不算錯。

當被問及在高校環境下提出這番言論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時,他是這樣解釋的,「中國教育太多餘內斂,從不願意談錢,覺得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太過膚淺,但是學生畢業以後總會面臨生活,錢是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即便很多人對於財富沒有太多野心,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作用,錢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它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

4000萬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輩子都無法觸及的財富,所以當記者問他自己是否達到這樣的標準時,董教授雲淡風輕地回答道,「這也是我的終身目標,我可以不富有,但我不允許我的學生貧窮。我的很多學生畢業以後都成為了實業家,在行業裡面是數一數二的商人,在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中,作為研學多年的研究生積累四千萬的財富並不算太過分。而且十幾年後金錢還會貶值,四千萬可能等同於現在的1000多萬,所以努努力還是能夠實現的。」

貧窮本身不是恥辱,為何高學歷貧窮會成為一種恥辱?

在董教授的言論中,高學歷貧窮幾乎等同於一種恥辱,他的言論也讓很多學生十分迷茫甚至心懷憤慨,作為一個教書育人、擁有社會地位的高校老師,實在不適合說出這番話。

如果人人都追求這種價值觀,那麼高校將變成一團渾水,也培養不出那些多年奮戰在研究一線、不求名利,一心鑽研學術研究,只為能夠為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

有錢並不等於成功,高學歷所賦予人的意義和價值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往往需要多維度來考察。

01獲取更豐富的知識

學習是提升個人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最佳選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人一直都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從積累生活經驗,到逐漸掌握學習技能,再到最後進入專業知識領域,自我的思想越來越充沛,自身積累知識也慢慢發揮了作用,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都起到積極意義。

02拓展人脈和眼界

高學歷雖然不能等同於高能力,但是沒有能力的人往往也無法取得高學歷,所以在我們努力取得學歷的同時,也會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可能會成為各個行業裡的佼佼者,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個人能力取得不錯的成就。而昔日的同窗好友便是我們日後極其重要的人脈,對我們的事業乃至人生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03增加個人內涵

很多時候大學和更高學府所帶給學生的並不一定只是知識和能力上的提升,還能由內而外增加人內涵,讓人脫離世俗,遠離功利,真正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大學裡學生們往往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心,思考自己未來人生的發展,在這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被世俗所累,可以潛心修學,所以高學歷人才身上的氣質和暴發戶是截然不同的。

04為人生提供更多選擇

高學歷人才往往集專業知識和個人實力於一身,很多高學歷人才的素質以及在專業領域的個人見解是很難企及的,而且高學曆本身也意味著擁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有耐心,所以高學歷也幾乎等同於優秀。

很多企業也喜歡培訓高學歷人才成為管理人員,因為他們有知識、有眼界、有能力,所以更值得信賴。因此高學歷也往往意味著更多選擇,也能最大程度地擺脫貧困,實現人生價值。

即便如此,高學歷人才也並不等同有錢人,獲取了高學歷並不意味著就能夠平步青雲,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些機會,更有可能實現人生價值,更不能把學歷成為謀財的工具。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呢?

1.學歷越高,責任越大

學歷越高,就越容易獲得自我晉升的機會,比如說研究生每年都能夠拿到國家補助金,還有出國成為交換生的機會,國家重視人才培養,同時高學歷人才也應該自覺肩負起社會責任,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助力社會發展,為人們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2.不要為了掙大錢去學習

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枯燥,極其考驗耐心的工作,所以想要考取高學歷就是一定要事先做好心理準備,既需要對所從事的專業有極強的熱情,又需要有專注刻苦的精神,心無旁騖。而學歷和財富並不一定成正比,學歷再高,也需要努力奮鬥才能擁有理想生活,如果期望一勞永逸,最後只能令自己失望。

3.高學歷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必然

高學歷可以成為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優秀的,但是想變得優秀並不只有這唯一一條途徑。所以很多人能夠成功,並不是依賴於高學歷,而是能夠時刻保持學習力,不斷學習進步。

高學歷對人生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空有高學歷並不能高枕無憂,所以學歷和財富不能直接劃等號,高學歷可以成為一種人生追求,但是不能成為追求名利的工具。

一個人的成就高低不能依靠財富來衡量的,金錢雖然對於人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身為老師,更應該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

學生們也應該正確對待高學歷,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捷徑,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保持初心,有目標有方向,才不會被金錢名利所動搖,被所謂的世俗的成功所束縛,順利過上自己理想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北師大董潘在26歲升為副教授,教育學生40歲掙不到4千萬,別見我
    教育的物質化思想逐漸加重,老師教育學生的物質激勵方法也越來越頻繁。高中老師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的常用語是:考上好大學,意味著好工作,意味著好掙錢。大學老師教育學生深造時,可能會說「努力成為公派留學生,回來就是大學老師」。
  • 教授微博回應要求學生身價4000萬 稱系勵志話語
    「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4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微博)在微博上對其研究生提出要求。博文一出,引發網絡熱議,頂拍不一。昨日,董藩在微博上發表聲明稱,「那僅是對我學生講的勵志的話。」
  • 北師大教授一語驚人: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
    前幾日看到一條新聞,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潘直接教導學生: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更不要說是我的學生。更是一語驚人地說「對於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圖片來自網絡看到這段話,我不禁感到驚詫和疑問,一是這位董教授口氣真大,想必教書育人的本事不小,能做他的學生必須都要是千萬富翁。
  • 北師大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
    程建平強調,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將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與推進學校十三次黨代會部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學科優勢,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攻堅克難,在研究闡釋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上下功夫,在推進落實大會做出的重要部署上下功夫,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師,為解決中國問題尤其是中國教育問題提供有效方案和高質量對策,這也是判斷北師大是否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準。
  • 教授談北師大文學創作專業:傳承純文學寫作—新聞—科學網
    雖然外界對大學能否培養作家有諸多質疑,張清華甚至表示不太敢看網上的消息,但這並沒有影響校園裡的正常活動,學生們匆匆趕往教室,對記者的詢問多以沒聽說為結尾。很多校內的學生甚至老師不知道學校新開設了文學創作班,以至於空曠的教室裡,旁聽的寥寥無幾。 問及作家培養,在北師大師生心裡,更能引起關注的也許是25年前,走出了莫言、劉震雲、餘華、徐星、遲子建等著名作家的作家班。
  • 北師大教授董藩這次不談身價,改談房價
    北師大教授董藩曾因一段狂妄言辭出名了,這段話大概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學生在40歲還沒有4000萬身價,就不配做自己的學生,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高學歷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先不說一位大學教授在公共場合說出此番言論是出於何種目的,這麼說究竟是對還是錯?光是這位教授的勇氣就讓人十分佩服,出於好奇,我百度了這位教授的一些公開資料後驚奇發現,在這一長串的閃亮的頭銜中,董藩居然還是一位房地產專家。
  • 北師大教育集團受託管理金鼎中學教育改革與發展路徑
    一年來,金鼎中學一天天在改變——教室裡的學生桌椅、教師辦公室改造升級了,實驗室、信息化教室、足球場煥然一新,學校圖書館也即將建成。更重要的是,北師大「人、愛、創新」的核心價值觀,紮根珠海做教育,讓金鼎中學孩子「人人可成才,人人有作為」的育人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創新、奮進之花在實踐中悄然綻放。
  • 網絡公知專家教授神操作頻出是我等凡人智慧理解不了?
    北師大胡教授:一年也就10萬塊錢北師大有一位叫胡必亮的教授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結果招來網上罵聲一片,究竟是怎樣一句話呢?胡教授大概是在與人探討和非洲交流合作話題,談到對非洲留學生資助時說:我們國家和非洲定的獎學金標準很低,一個人一年也就10萬塊錢……十萬可還行?我覺得不行啊!
  • 北師大教授肖川:新學期,給教師的6條建議
    而且,我堅信:當一個人真誠地關注有價值的目標並為之付出切實的努力時,聲望、地位、金錢、財富這些帶有世俗功利色彩的東西都會如影隨行。2、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在更多的人窮得只剩下貪慾的今天,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是一個近乎奢侈的話題。我始終認為,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蘊。
  • 北師大教育學部教授林嘉綏逝世,著有《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10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獲悉,該學部退休教師林嘉綏教授因病於10月17日下午4時逝世,享年88歲。北師大教育學部發布的訃告中稱,林嘉綏老師長期從事學前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與教育研究,堅持以心理實驗和教育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開創了我國科學的學前兒童數學教育體系。其在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專著《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一書中。林嘉綏出生於1932年5月18日,福建省福州市人。
  • 北師大劉堅教授:什麼樣的核心素養可以引領教育創新?
    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上,北師大劉堅教授在報告問到:新時代,什麼樣的核心素養可以引領教育創新,才能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近年的研究成果5C模型,劉堅教授給出了他的思考。打下中國根基、兼具國際視野,5C模型既符合中國教育發展需求又適於向全球推廣,可以成為21世紀核心素養領域的一份「中國方案」。
  • 教授是這麼認為的:買房等於愛國
    在古裝電影裡,總有這麼一句話: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在現代社會裡,用「手中有房,心裡不慌」形容更加貼切。人與人之間,早已經形成了以房子為評判維度的財富攀比和認知心理,女方與男方相親,第一件事就是想要知道男方有幾套房子。
  • 致敬教育系統最美逆行者!北師大教授康震開講
    微言教育《戰「疫」公開課》推出「最美逆行、挺身而出」主題第一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為我們開講教育系統的最美逆行者》。 31730210,.致敬教育系統最美逆行者
  • 北師大出版社發布檀傳寶教授新書《勞動教育論要》
    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北京大學劉雲杉教授、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餘清臣教授和班建武教授,以及全國重點師範院校的專家代表等與會專家圍繞「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勞動教育論要》進行專題討論。
  • 高校師生熱議習總書記教師節視察北師大重要講話
    高校師生熱議習總書記教師節視察北師大重要講話 2014-09-1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北京9月10日電(記者張景華、董城)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個教師節。
  • 環衛工找到北師大走失教授 校方承諾明日兌現獎勵
    今日清晨,這名失蹤多日的北京師範大學著名刑法學教授的家人證實,在接到一名環衛工人的線索後,將李老師接回。  此前李老師所在的北師大法學院懸賞5萬元尋求有價值的線索。上午院方表示,明天將把這筆錢送到環衛工人手中。
  • 起源美國的這種教育如何落地重慶?北師大教授稱要完全顛覆傳統授課...
    在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流行的STEM教育是否適合中國的學校,能否在重慶的學校落戶開花呢? 11月16日,2017年中國重慶STEM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北師大教授跟重慶的一些中小學校長、老師探討了這個問題。什麼是STEM?
  • 習近平考察北師大 做「四有」好老師引熱議
    在這所有著「培養中國教師的搖籃」之稱的學校,習近平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北師大文學院資深教授童慶炳認為,這「四有」是對教師要求的樸實表述和精要概括。作為曾經呼籲設立教師節的老教師之一,童慶炳說,今天總書記來與北師大老師們一起過節,不僅是對北師大教師的關心,也是對全國1400多萬教師的關心。
  • 揭牌「錢學森」班、聘請專家顧問,北師大南山附校瞄準科技教育特色...
    而這些專家、大咖的到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該校科技特色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助力特色高中的發展。 原來,今年是北師大南山附校邁入辦學的第二十個年頭,在學校發展的階段性時刻,學校響應深圳「特色化辦學」先行示範的號召,提出創建科技教育(理工類)特色高中,作為北師大在京外創辦的第一所附屬學校,北師大南山附校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自然為特色高中發展注入別樣的活力。
  • 北師大教授趙忠心:不插手帶孫輩 家庭教育第一人揭秘育兒經
    2015年11月23日訊,早上五點,74歲的北師大教授趙忠心一覺醒來,顧不上洗漱,便匆匆打開電腦,到博客上更新文章。從「虎媽狼爸」,到生養二孩,但凡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話題,他幾乎一個不落。 「父親在我4歲時就去世了,但我知道他是抗戰英雄,對我的一生都有很大影響,母親又含辛茹苦把我們三個孩子養大,她身上那股不怕困難、從不示弱的勁頭正是我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在他看來,家庭教育應當有規律可循,重要性也絲毫不亞於學校教育,但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1980年,趙忠心辭去書記職務,離開了工作15年的附中,重新回到北師大教科所,專門從事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