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物質化思想逐漸加重,老師教育學生的物質激勵方法也越來越頻繁。高中老師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的常用語是:考上好大學,意味著好工作,意味著好掙錢。大學老師教育學生深造時,可能會說「努力成為公派留學生,回來就是大學老師」。在大多數老師的心目中,有前途的學生似乎就是有好工作和能掙錢的學生。
而北師大的董藩教授直接教導學生: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更不要說是我的學生。這位年輕有為的北京師範大學大學教授,經常以直言不諱的風格,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爭議。但是他的學術成就和努力程度,是值得學生學習的。
北師大的董藩在26歲時獲得碩士學位,直接破格提升為副教授,成為了國內社科專業領域最年輕的副教授。要知道一個碩士研究生,能夠在北京師範大學當上副教授,意味著董藩確實有過人之處。經過6年的學術跋涉,32歲的董藩正式成為北師大的教授。這樣的提升速度,即使是國外頂尖大學的留學生也很難做到。
在經濟專業研究領域,董藩提出了雙向經濟環流舉措、工業化進程規律等創新學術觀點,主持了多個國家級的課題,獲得了相當豐厚的社科基金。同時,因為自身的鮮明觀點和個性化的風格,董藩成為了中國學術界最受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成為了「中國房地產四大名嘴」之一。
作為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董藩教育學生以財富積累為人才的衡量標準,雖然符合經濟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單純以物質化的身價來衡量人才,難免會產生爭議。這樣的教育思想甚至會直接導致學生產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傾向,影響教育教學環境和科研文化的發展。
董藩教授在教育主張上,直接提出:「培養學生的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有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才會更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於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與失敗。」這一番論斷,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對於董藩的教育主張,一些網友開始反駁:道德意識是你的工作內容嗎?這種激勵導向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悲哀。但是還有一些網友表示支持:雖然這樣的觀點很殘酷,但確實有道理,激勵人們創造財富有什麼過錯嗎?
從教育的基本理念上分析,北師大董藩教授的教育主張,顯然更加物質化,更加現實,教育理想更加具體。但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作為一個文學家,提出的教育思想恰恰與之相反,並提醒人們防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湧現出來。
面對北師大董藩教授的「現實的功利化教育思想」,以及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防範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切實感受,深入探討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思想更適合學生的成長成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