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雲之南、紅河南岸、連綿起伏的哀牢山深處,來了一位上海「詩人」。一年的支教時間裡,他寫下了「同是杏壇人 共育祖國苗」的初心,寫下了「哈尼園丁育新苗,化身春泥更護花」的敬意,寫下了「紮根大山中,梯田留佳話」的決心。他就是來自上海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援滇教師——李衛強。
一年前,多次填寫支教申請表的李衛強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批准。去年八月,他和他的支教團成員們第一次站在了元陽這片熱土上,「風從東方來,心向彩雲飛。同是杏壇人,共育祖國苗」,看著熱情的迎接團隊和當地老師們期待的目光,李衛強記錄下了他的感觸。初到新街鎮勝村中心小學,李衛強親身感受到了元陽鄉村和上海的教育差異。
上海援滇教師李衛強說:「這裡的學校的辦學條件非常簡陋,這裡教師的教學理念,包括學生的學習理念方面,真的和上海發達地區存在相當的距離。」
教育設施落後、教師資源短缺、學生學習意識薄弱等眾多問題猶如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儘自己所能幫助當地孩子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成了李衛強支教生涯中的第一個目標。為了能匯聚群力長期有效地幫助元陽山區孩子,李衛強寫了捐贈倡議書,並動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努力號召上海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一起捐錢捐物。通過不懈努力,今年以來,我縣共收到來自上海的愛心圖書24775冊,辦公電腦10臺,多媒體設備41套,各種學習用品、體育用品及現金資助,總價值55萬餘元。
上海援滇教師 李衛強
下半年還可能有2萬冊左右書會捐贈到我們元陽縣來。除這個圖書捐贈以外,會有很多的學習用品會捐贈到這裡來,用於改善這裡的辦學條件,也改善這裡學生的生活條件。
元陽縣新街鎮勝村中心小學教導主任 李永康
通過他的搭橋、牽線以後,為我們學校捐獻了,比如說多媒體設備,還有學生的課外書物,還有一些文化用具等等,所以從他的捐贈物品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校師生的一些學習、工作的一些條件。
「彩雲南 梯田邊 任重道遠 天涯比鄰。古山寨 新課堂 立德樹人 功在千秋。」「紮根深山為人梯,教書育人求發展。」隨著李衛強援滇生活的開始,他寫的詩也越來越多。李衛強介紹說,這些詩大多創作出自於他到各鄉鎮做巡迴指導的途中。為了能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骨幹教師隊伍,李衛強結合元陽實際,深入到各鄉鎮積極開展了三輪巡迴講座,為山區中小學教學工作傳經送寶。
「我們要樹立一種開放的教學觀念,前面也有談到這一點,但是我這裡必須特別強調的就是,我們老師必須破除一個觀念,就是我們的教材不是聖經,我們應該是用教材來教,不是教教材…」李衛強說。
幫助當地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李衛強開展講座的初衷。他認為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是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每場講座上,李衛強都精神飽滿、準備充分,聯繫著自己數十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全縣2000多名中小學老師的教學思想。
上海援滇教師李衛強說:「在每一次下鄉做巡迴指導的過程當中,我也是時時處處把我們上海的教育理念和這裡的領導老師包括我們這裡的孩子分享和交流。我覺得這種互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它超過了我們支教本身的一種價值。」
「李老師從如何備課、上課以及教學實踐方面對我們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我們要不斷學習、創新,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水平,來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發展。」南沙鎮中心小學教師李海藍說。
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年的援滇生涯不知不覺接近了尾聲,他的小詩也創作出了36首。他計劃著等回到上海後會將這些小詩整理出版成一本名為《紅河謠》的詩集作為自己支教生涯的紀念。
李衛強說:「這些小詩也是對我的支教經歷的一種很好的記錄,同時通過這一首首小詩我也是想把我對元陽的一種美好的印象,通過小詩能夠分享給外部,讓我們的外部世界對我們元陽、對我們的元陽教育、對我們的支教有一個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上海到元陽的2500公裡隔不開滬滇協作的牽絆和溫暖,李衛強手中那根對口支教的接力棒還會繼續交接。回顧起自己這一年的支教生涯,李衛強心中有愛,眼中有光,他說在元陽的日子裡,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教師的價值和意義。
「風從東方來,心向彩雲飛。同是杏壇人,共育祖國苗。無論是上海的老師還是元陽的老師,我們都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接班人,在付出著自己的勞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都是同一條戰壕上的戰友,我們並肩戰鬥。」上海援滇教師李衛強說。
記 者:申薇琦 盧夢妮 聶 睿(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