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我怎樣厭倦了教育界

2021-02-07 學衡

我怎樣厭倦了教育界


顧頡剛


我是民國二年就進北大預科的,可以說是一個「老北大」。自民九本科畢業之後,留在本校當助教,直到張作霖入關才離開。在這六年中,因為管的是國學研究所的編輯事務———《國學季刊》、《歌謠周刊》,所以可以儘量讀書寫作。那時的北大是全國知識分子所仰望,而我操著刊物的筆政,所以每發表一篇文章就為全國人所傳誦稱道。我聲譽日高,許多大學請我做教授、做主任,我舍不掉北京這環境,只是不接受。直到奉軍來了,聽說通緝的黑名單裡也有我,所以不得不走,而任教於廈門大學。我沒有經歷講師和副教授兩種階級,直從助教升為教授,這是在一般情形裡所沒有的。從此到現在,我教了12個大學,東南西北都走遍了,這教書的職業成了打不破的飯碗。這實在要謝謝北大給我的恩惠。可是我許多年來所受到的打擊,所發生的煩惱,也大都由於我是北大出身的緣故。這些事本是我私人的,不應當公開;但因不說這些即沒法了解我近年所以竭力想退出教育界而從事於商業的原因,所以我還是寫出這一章。

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的過不去。因為《魯迅全集》裡說到這事,所以許多朋友也常來問我,我現在借這機會和盤託出。

北大自從蔡先生做了校長,引導學生自由思想並做社會活動,積了四五年的力量,於是有五四運動的軒然大波,北大就一躍而成為全國政治和文化的領導者。因為成功太快,所以不幸的根苗也就伏在裡面。蔡先生組織教授會,定出教授治校的辦法,因此教授就有了權。權之所在成了爭奪的目標,於是馬上分成「英美派」和「法日派」兩大系,用團體的力量做鬥爭的工作。校裡要請一位教員,他如是美國留學的,那麼「法日派」裡必定提出一個他們的人,要求同時通過;「法日派」如果先提出,「英美派」也必要這樣以保持其平衡。假使單是這樣,還不妨事,而無如「法日派」的後臺乃是李石曾,他是蓄意打倒蔡孑民的。李氏前在法國辦進德會,辦勤工儉學團,辦中法大學,蔡先生無不與之合作,他回國後蔡先生又請他到北大來教授生物學,我想蔡先生決不會有對不起他的地方。但是五四運動以後,蔡先生聲望委實太高,在全國人的心目中成了一個教主,也許李氏為了這點而吃醋。李氏是法國留學的前輩,他在北大裡當然成了「法日派」的領袖,但他不大出面,而專是利用別人來替他幹。他當時辦有中法大學,又辦有孔德學校,適值北京政府積欠學校薪水,北大同仁無法存活的時候,凡是接近他的人都要插在他的學校裡,所以他的勢力就逐漸大起來。他不搶北大,因為知道「英美派」人多,他搶到手也是麻煩;他專搶北京的各專科學校,搶的方法就是把原來的校長罵倒,或利用學生要求「改大」,爾後他介紹新校長給政府,這個學校就成了他的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就是他利用魯迅、周作人在報上攻擊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爾後他介紹易培基為該校校長。現在《魯迅全集》俱在,請大家看看,楊蔭榆果有何種不可恕的劣跡,李石曾這人會播弄人家,使得人家在不知不覺間給他用了。如魯迅、周作人,我相信他們決不會甘心情願幫李氏搶地盤的,只因他們會寫文章,李氏就叫人激動他們,使他們自己覺得發於正義感而攻擊楊蔭榆了。

當時「英美派」和「法日派」各有兩種刊物——「英美派」是《現代評論》和《晨報副刊》,「法日派」是《語絲》和《京報副刊》——老是相對地罵。有許多事,只有北大裡知道,外邊人看著也莫名其妙;但這種罵人的輕薄口吻卻是傳播出去,成為寫文章的技術了。我在當時,深不願參加他們的陣營,但因師友間都是極熟的人,來邀請時又不容不做,於是就把我研究的古史問題短篇考證送去登載。我既非英、美留學,也非法、日留學,我的地位本來是超然的,我以超然的態度對付他們豈不很好。但問題又來了,我的上司並不願意我超然。當時北大有「三沈」、「二馬」之號:「三沈」是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兄弟;「二馬」是馬裕藻、馬衡兄弟。他們結成一個團體,成為「法日派」的中堅,魯迅、周作人所以常寫罵人文章就是由他們刺激的。其中沈尹默尤能策劃,所以他的綽號是「鬼谷子」。他看著陳、胡的勢力日漲,安徽人壓倒浙江人(「三沈」、「二馬」均浙江籍),總覺得受不了,所以他發動北大取消「分科制」,校長直接管各系,這案通過,文科學長陳獨秀就不得不去職了。我在北大畢業後回校工作,是胡適之先生的主意,他因助教薪水開頭只有50元,知道我有一妻二女,這點錢不夠用,拿他私人的錢每月借給我30元(這筆錢我後來已還清),那時派給我的職務是圖書館編目。後來國學研究所成立,沈兼士先生又把我調到研究所。這一調固然更適於我的讀書,可是「兩姑之間難為婦」,我的厄運就此開頭了!胡先生寫了文章交給我,我在研究所的刊物上登了出來,沈先生就發怒道:「他不是研究所的人,為什麼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其實,胡先生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員,而且是研究生的導師。有一回,沈尹默的女婿某君,在南池子開印刷廠的,為了發展業務,邀請北大教授編纂教科書,借研究所地方開一次商討會,為了派別關係,當然不通知胡先生。可是,胡先生是一個歡喜管事而又很天真的人,聽了這消息,就打電話給沈先生說:「你們開會編教科書,為什麼不通知我?」沈先生答道:「我是囑咐頡剛通知你的,恐怕他忘記了吧?」這樣一來,這責任就落到我的頭上,好像顧頡剛已投身於「法日派」,有很深的黨見似的。我的為人只能行其心之所安,寧可兩面不討好,不願兩面都討好的,所以我和沈先生就漸漸疏遠起了,他當然對我很不高興。適會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找北大教授林玉堂回去做文學院長,並請他籌備國學研究所,於是他請了北大好多人前往,充實這兩個機關,而風潮以起。

廈大在那時是陳嘉庚獨資創辦的。他覓到一位林文慶博士,是學法律的,請他做校長。可是這位校長從小在外國,到這時年已六十餘,不懂得漢文,一切漢文文件均由秘書兼理學院長劉樹杞代看,因此劉氏成了實際上的校長。這個學校是行獨裁制的,和北大「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大不相同。林玉堂在北大裡呼吸自由空氣慣了,回到家鄉,只覺得和這位校長和這位秘書格格不入。北大裡有光榮的歷史,為全國所矚目,當然出來的人不免趾高氣揚一點。因此,不到兩個月工夫已經相持不下。林玉堂一心要把劉樹杞打倒,可是你越攻擊他,林文慶就越相信他。不久林文慶就宣布「陳嘉庚先生因為橡皮落價,要把國學研究所經費大量縮減」。

那時林玉堂從北大請去的人,沈兼士是國學研究所主任,魯迅、張星烺和我是研究員。魯迅在北京是罵慣人的,到了廈門,知道林玉堂受屈,也就大罵林文慶和劉樹杞,並寫文章在上海報上發表,好像林文慶的壞足和楊蔭榆、章士釗鼎足而三。有一次校長請客,席間,他說:「廈門盡多有錢人,眼看廈大經濟困難,一些也不肯幫助。如果有一個人肯出一個銅子,我們就請他當董事!」魯迅就站了起來,從口袋裡挖出兩毛錢,遞給校長,說:「我捐兩毛,可是我不想做董事!」林玉堂的哥哥玉奇一向以「傻」出名的,也跟了魯迅捐出兩毛。這一回,這位校長真下不了臺了,這個宴會就不歡而散,學校裡的空氣越來越緊張。

就在這時,魯迅和沈兼士就橫生枝節,攻擊到我的身上。魯迅因我在《語絲》、《現代評論》幾種刊物上都寫文章,久已嫌我為「騎牆派」。這時恰巧有一位胡先生的同鄉青年程憬在清華研究院畢業後尚未就事,要我替他在廈大裡找一個助教職位,這位青年也真冒失,沒有得到我的回信已搭船到了廈門,我非替他加緊進行不可,魯迅就說我「要在廈大裡造成一個胡適之派」;繼而又說「廈大裡胡適之派攻擊魯迅派」;繼而又說「顧頡剛是研究系」(研究系是憲政研究會的簡稱,在那時研究系是反對國民黨的)。有一個學生質問他:「你說他是研究系,有什麼論據呢?」他盛氣地答道:「這要什麼論據,我說他是研究系就是研究系!」這位學生倒也幽默,出而告人道:「恐怕顧先生在研究所工作多年所以成了研究系罷!」學校當局為了減低風潮計,看魯迅們攻擊我了,就來拉攏我,說:「即使研究所停辦,你和張星烺兩位千萬不要走!」當局一用這分化手段,更像我聯絡了學校來攻擊「魯迅派」了。那時真使我精神苦痛到極點。到今二十餘年,想著還是心悸。

廈大的風潮消息傳了出去,廣州中山大學的委員會只知廈大鬧風潮而不知道魯迅和我的糾紛,決議延聘魯迅和我二人前去任教。適值孫伏園到粵參觀,校中就把兩份聘書交給他轉,他回到廈大,和魯迅商量的結果,把我的聘書銷毀了,魯迅獨自前往。我蒙在鼓裡,毫不知道。魯迅既走,風潮更難收拾,學校長期停課。我那時彷徨得很,心想:魯迅雖對我攻擊,北大出來的團體還是團體,我為顧全團體的名譽計,在林玉堂弟兄及其他同仁被解聘的時候不該不走;可是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我走向哪裡去呢?不久,中大來信催我了,我才知道有聘我這一回事,便束裝前往。

論理,魯迅在廈大裡已經這般攻擊我了,現在他在中大,我又到中大去,不是自投羅網嗎?但我如不離開廈大,魯迅更要宣傳我是林文慶的走狗,攻擊起來更加振振有詞,我也更沒有法子洗刷。我現在到中大,他至少不能說這句話了,看他用什麼方法對我。我第一天到了廣州,第二天魯迅知道了,就對學生說:「顧頡剛來了,我立刻走!」他就不上課了。學校裡為他罷了三天課。可是我的成績也為學生所知道,所以他們並不逼我走。學校當局起來調停,一方面派我到上海、蘇、杭一帶購書,一方面也批准了魯迅的辭職書。

   

   本文節選自《顧頡剛自傳》(1951年)


相關焦點

  • 顧頡剛在定西
    1937年10月2日,顧頡剛一行從蘭州出發,乘三輛騾車前往此次考察的第一站臨洮。「3日11時20分登七道子梁,稍息即行。下午3時至中鋪,宿小店。4日凌晨4時30分起身,6時出發。過巴下寺、李家灣、沙塄俱未停。11時45分至洮沙縣,下午4時10分到康家崖,稍息。6時30分到新添鋪」。顧頡剛有感於一路荒涼,賦詩道:車走黃沙白石間,天低雲壓馬頭山。
  • 謝泳:顧頡剛的恐懼
    顧頡剛早年出身北大,是沐浴著五四的精神成長起來的,他在《古史辨》一冊的自序中說過:「若是我不到北京大學來,或是子民先生等不為學術界開風氣,」「要是不逢到《新青年》的思想革命的鼓吹,我的胸中積著許多打破傳統學說的見解不敢大膽宣布。」五四精神鼓舞著顧頡剛,不僅僅是在學術思想上,而且包括他對社會生活的看法。
  • 顧頡剛:怎樣讀書
    全文共1338字 | 閱讀需4分鐘在中國史學界,特別是20世紀20至40年代的史學界,顧頡剛這個名字如雷貫耳。這位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寫過一篇名為《怎樣讀書》的文章,今日看來,對我們應該如何去讀書,仍有很大的啟發。
  • 顧頡剛與鄧嗣禹在燕京大學的歲月
    外公鄧嗣禹自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師從洪業、顧頡剛、鄧之誠三位先生,1935年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講師,曾擔任歷史學會主席、《史學年報》主編等職,見證了顧頡剛在燕京大學工作和活動的全過程。今年是顧頡剛先生誕辰120周年,重新疏理和回顧這段歷史,以紀念他對燕京大學史學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顧頡剛批判胡適,童書業批判顧頡剛,學生批判老師也是一種傳統嗎
    1951年,顧頡剛顧就在《大公報》發表《從我自己看胡適》一文表明要與胡適劃清界限。1954年,顧頡剛在一次政協擴大會議上,深刻地檢討自己的治學方法曾受胡適的影響,以為「乃是腐朽的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方法,他的一切學術工作乃是替封建勢力和美帝國主義服務,轉移青年目標」。顧頡剛上北大的時候,被剛從美國回來的胡適給震撼了。
  • 顧頡剛家的鬧鬼事件
    這年3月24日,在重慶召開的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上,顧頡剛主持召開中國史學會籌備會,他以得票最多,名列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第一席。就在妻子去世的前一天,顧頡剛還在市內忙碌著他的學術和社會活動。當晚羅香林轉告顧頡剛,家中派人來找他,告訴他妻子殷履安此刻「病勢甚重,上吐下瀉」。得知這個消息後,顧頡剛當即決定明早回家探視妻子。
  • 傅斯年與顧頡剛的「互掐」生涯
    1928年,顧頡剛在給胡適的信中,多次表達對傅斯年的不滿。「孟真為人,能讀書,能辦事,而太不上軌道」,「他的多材多藝適使他毀壞了自己。我們屢屢諷他,但他終不能聽」。拜託胡適「請勿把我對於他不滿的話告他,因為他的脾氣太壞」。4月29日,兩人矛盾總爆發。顧頡剛當天日記寫道:「予之性情有極矛盾者,極怕辦事,而又極肯辦事。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層累說」萌芽的靈感,緣起於顧頡剛分析比較了《詩經》《尚書》《論語》三部經書中對堯舜禹地位問題的論述。1922年,顧頡剛為商務印書館編寫《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時,最早論述了「層累說」的大意:「上古史方面怎樣辦呢……思索了好久,以為只有把《詩》《書》和《論語》中的上古史傳說整理出來,草成一篇《最早的上古史的傳說》為宜。
  • 顧頡剛女兒為父作傳:質疑歷史的史學大師
    《我的父親顧頡剛》 顧潮 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顧頡剛生前留下了很多書信、稿件、日記等文字資料,在他的女兒顧潮的整理中,這位伴隨著中國歷史學成長的一代大家與葉聖陶多年的友情,與胡適亦師亦友的情誼
  • 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小鹿情感教你厭倦期的情侶如何升溫
    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讓兩個人的感情慢慢的有所升華,對於情侶來講其實是十分重要的,畢竟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久了,肯定對於對方的感情會發生一些變化,如果說在這個時候兩個人沒有熬過戀愛的厭倦期,定會對於這段感情來講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即使再相愛的兩個人,他們也是會經歷厭倦期的,所以說我們要在這段時間之內,勇敢的去面對你們的內心,去與對方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模式,如果說你們之前的相處模式總是會讓你們兩個人大架小架不斷,那麼,在這個時候改變一下你們的相處模式
  • 論史文章●葛兆光讀《顧頡剛日記》:歷史學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壓力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的《顧頡剛日記》,剛到手時曾匆匆翻過一遍,二〇〇七年十月在大阪關西大學遇見專程去接受名譽博士稱號的餘英時先生,他送我一冊剛剛出版的《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看過之後,對顧頡剛的這部日記更有了濃厚興趣。
  • 學人往事 | 顧頡剛與李安宅的人生交集和思想學術異同
    17日,邊政學會舉行第一次常務理事會,歡送柯象峰、李安宅出國,吳忠信致辭,「略謂柯李二氏在抗戰期中對於西南康藏社會文化之研究,頗多貢獻,此次出國考察,希廣為宣介,以增進英美友邦人士對我邊疆之認識」。同日顧頡剛日記,「到安宅處」,18日晚赴吳禮卿(吳忠信)宴,柯象峰、李安宅、徐益棠、黃奮生、周昆田、馬長壽、凌純聲、韓儒林、衛慧林、張承熾等同席。
  • 從方法論看顧頡剛與「古史辨」
    從顧頡剛等編輯的七大冊《古史辨》看,整個「古史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對先秦古史特別是古帝王和政權世系及其記載的辨偽。代表作有顧頡剛的《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顧與童書業合撰的《鯀禹的傳說》《夏史三論》,與楊向奎合撰的《三皇考》,以及童書業《「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等。
  • 史學巨匠顧頡剛 流寓蜀地求真知(上)
    時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的顧頡剛不讓吳宓獨美,亦揮筆撰寫一聯貼於燕京大學大門。該聯為巨聯,巨檗大字,由顧頡剛手書,字跡酣暢,風神畢露。聯云:「話舊他年,毋忘在莒。誓心此日,必事沼吳」。  聯語所用二典,正合其時,提醒人們在中華民族艱難困苦之際,當臥薪嘗膽,收復神州大好河山,這是1944年12月7日的事。
  • 怎樣熬過戀愛厭倦期
    此時你還要學會如何破解情侶厭倦期?看看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兩個人重新投入這段感情。想想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就感覺像是左手摸右手,然而兩個人在這種感情的變化中,感覺已經成為了親人,那種愛的激情已然不存在了。因此想要情侶之間更好的相處,還是要去懂得呵護對方,用一個全新的狀態去面對你們之間的感情。兩個人小吵小鬧的時候,還是要懂得去對方製造一些浪漫,製造一些驚喜。
  • 還我教育界一片淨土
    就一斑可知全豹,教育界的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的人究竟有多少?他們讓我們祖國的花朵備受摧殘,他們讓教育界的許多地方,已經淨土不再。想想這些,我們真感到痛心,也憤怒地請求有關的紀檢部門,全方位地追責這些教育界屍位高佔、不幹人事的瀆職者!我們也感嘆周某13年後的勇敢,贊嘗她的為正義挺身而出的執著!這個案例,讓筆者真切地感受到&39;這個普世真理的陽光!13年籠罩在東辰國際學校上空的黑暗,終究見了天日。
  • 柏拉圖式愛情:婚內遇真愛該如何做,民國才子顧頡剛精神戀愛50年
    智,思考我生也。信,責中道歲心也——顧頡剛從前的日色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愛情中,一生一代一雙人這樣的理想感情關係是每個身處愛情中的女人所羨慕的美好境界。可是在人們漫長的一生之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衝破束縛,去追求自由。
  • 乾淨治癒系文案|我對事物厭倦得太快,而你是我最大的例外
    我對事物厭倦得太快,而你是我最大的例外。I'm tired of things too fast, and you' re my biggest exception.其實我對新鮮的事物厭倦的很快,可是你卻成為了唯一例外,因為在我的故事當中,你就是我的唯一。
  • 被魯迅惡意挖苦的顧頡剛:一個具有思辨精神的歷史打假者
    魯迅與很多文化名人打過筆戰,但最不留情面的是顧頡剛。在與許廣平的通信中以「鼻」代稱,取笑他的紅鼻子,在小說《故事新編鑄劍》裡影射顧頡剛,對其口吃進行嘲笑。新中國成立後,魯迅成為聖人,而顧頡剛也因與魯迅的過節而備受壓力,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兩人過節的主要原由之一,是顧頡剛曾說魯迅的《小說史略》是抄襲別人的。這裡面孰是孰非,後人不敢妄下論斷,但看不得假、眼裡揉不得沙子,其實是顧頡剛的性格所在,縱觀他剛研究歷史的一生,也體現了這一點。
  • 細說母校顧頡剛題「成己成物」匾額
    頭次來什麼都沒看,這次才注意到,隴西中學簡直是我心目中莊嚴神聖的殿堂!校門古色古香,廊簷很深,青石臺階,雕梁畫棟,宛若一座廟宇。二門上方懸掛一大匾牌,紅底黑字,書寫著「成己成物」四個大字,書者為顧頡剛。半個世紀過去了,那四個蒼勁而飄逸的大字成了我的珍藏,揮之不去。直到近年看到顧先生的若干真跡,更是對深藏的記憶堅信不疑。可在當時,「成己成物」是什麼意思?字認識但不解其意。顧頡剛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