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938年9月,著名歷史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顧頡剛先生,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委託,到甘肅和青海考察教育,歷經19個縣市,對各地的教育、民族、民俗、歷史等考察甚詳,並一一記錄在其《西北考察日記》裡。
1937年10月2日,顧頡剛一行從蘭州出發,乘三輛騾車前往此次考察的第一站臨洮。「3日11時20分登七道子梁,稍息即行。下午3時至中鋪,宿小店。4日凌晨4時30分起身,6時出發。過巴下寺、李家灣、沙塄俱未停。11時45分至洮沙縣,下午4時10分到康家崖,稍息。6時30分到新添鋪」。顧頡剛有感於一路荒涼,賦詩道:車走黃沙白石間,天低雲壓馬頭山。江南河北知何似,凝目層巒不囅(chan)顏。
經5天的行程,於10月7日到達臨洮縣城。馬不停蹄考察了師範及中小學,了解臨洮的教育、文化及水利,參觀了嶽麓山椒山祠,哥舒翰紀功碑等名勝古蹟,並與臨洮籍著名作家、小說《白毛女人》(歌劇《白毛女》的來源)的作者李滿天暢談交流,歷時6天,於10月13日離開臨洮返回蘭州。
1938年1月4日,顧頡剛第二次來到臨洮,籌備成立了講習會,顧頡剛、王樹民等多人親自授課,課餘顧先生擇空揮毫留下了不少墨寶。「終日為人寫屏聯,一日近百件,臨洮市面上的宣紙,其將為予塗盡。」
此時正值春節,顧頡剛乘此了解臨洮民俗,「自7日起,四大街每夜有社火,舞龍燈,四岔路口三龍會集,燃放花炮,列隊歌唱,煞是熱鬧。」
1938年1月10日,應渭源縣政府和教育界的邀請,顧頡剛乘騾車離開臨洮,取道會川赴渭源考察講學。
2月17日,在渭源縣遊長城,「秦長城秦代之臨洮,即今岷縣,由是東折至渭源,又東北至臨洮,又北至皋蘭,皆有其遺蹟,惟存者已僅耳……至則城雖零斷,其寬處猶可數人聯臂以趨,牆上板築之跡宛然如新。南望漳岷,萬山攢聚,高直摩天。」
2月18日,顧頡剛繼續在渭源遊渭水源、鳥鼠山,「遊鳥鼠山,此為幼年讀《禹貢》時所冥想者,今得親涉其地,甚快。車至渭水源,不能進,跨驢而行。途中山壁聳立,人行其間,如穿曲巷。最後一源曰品字泉,蓋三源湊集,有如此字也。今築木壁圍之。到導渭村劉家小憩。在水源及禹王廟各攝一影。當地人士請作廟聯,因書:疑問鼠山名,試為答案奇千古;長流渭川水,溯到源頭只一盂。」
從顧頡剛在渭源遊長城和渭水源的片言隻語中,可以看出,對渭水源頭,顧先生是深信不疑的,關於對渭源看到的長城,其描述和現在的實際牆體完全一致,甚至有些段落牆體要比顧先生看到的還要完整,顧先生口中的秦長城,實乃戰國秦長城,即秦昭王長城,而非秦始皇長城。不過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固執地認為這條長城就是秦始皇長城。秦昭王長城從臨洮縣新添鎮洮河東岸的望兒嘴起首,經臨洮、渭源、隴西、通渭然後一路東北行,最後經陝北抵達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黃河岸邊。今天看來,這條長城牆體依然斷續蜿蜒,雖有所謂的「消失段」,但隱約痕跡非常明顯,線路總體上並沒有斷。不知顧頡剛先生在臨洮三個多月,為什麼隻字未提臨洮段的秦昭王長城,而且他數次經過新添和窯店這兩個現在長城牆體仍然十分明顯的地方,甚至在窯店還逗留了三天,以顧先生的學識和慧眼,如何不識珠?令人遐想!
顧頡剛先生除了在臨洮和渭源兩縣考察講學時間最長外,期間還抽空考察了隴西、漳縣和岷縣。
顧頡剛到隴西後,上了仁壽山,在山頂遙望隴西縣城,感慨道:「建築高偉,頗有省會氣魄。」隴西城有威遠樓,古城牆可能當時也是完整的,城中還有多座古建築,故先生才有如此感言。
顧頡剛在《西北考察日記》中記錄了一首甘肅民謠:「合水無水吃,兩當不可當,莫說環縣苦,還有隴南漳。」原本景色宜人,美麗富饒的地方,卻給人們留下了山大溝深,偏僻落後,窮山惡水的印象,令人唏噓!
顧頡剛經過漳縣三岔鎮,準備僱傭轎夫,但看到的是「滑竿夫皆為黑籍中人」,「黑籍」當時指抽鴉片的「癮君子」,因鴉片黑色而得名。他在考察漳縣鹽井後寫到:「鎮上貿易繁盛,遠勝縣城」。從漳縣到岷縣途中看到:「一路南行者為背火鹽之使役」,於是感慨道:「但望開闢道路,廣其銷售」。
傳統火熬煮的漳鹽,分為三種,上品即為「火鹽」,也稱磚鹽,是把煮出的鹽液倒入模具,以火焙乾而成。顧先生一路上見到的人背運的就是用於遠銷的這種火鹽。
顧頡剛到岷縣考察,首要的仍然是教育和社會問題,但人們今天關注他岷縣之行的只有他在《西北考察日記》中的一句話:「達岷縣後,叩問城址,無能舉者。查康熙《岷州志》,古蹟類中亦記及而未實指其地,疑已毀壞淨盡矣!」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西部文博》是張克仁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張克仁,甘肅會寧人,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文博是他的工作,鑑定是他的特長,寫作是他的愛好,交流是他的初衷。現為定西市文物局副研究館員。他的願望就是將《西部文博》辦成大家喜歡的那樣。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