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六親不和"之本義(上篇)

2020-12-13 道學書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是德,因為"上德"是以"有"為德。而德是以"有無"為德。

"上德"是離德最近的一種情形,是耗用心力最小的一種情形,耗用心力由小至大的順序是:

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為了不失德,所以以"無"為德。德是"有無"循環不止,"下德"為了不失去德,行事急躁,還沒有到的事就急著去做。"無"就是指沒有到,但是應該到的事,比如:飽的對面是餓,還沒有餓,就去吃,餓就是"無")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這種情形表現為:不想也不做。認為有道在做就行了,不需要人去做。表現為懶散、懶惰、無聊、冷漠、冷淡。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是與道力相抵抗,用力最小=1,排名第一)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這種情形表現為:不想卻做。認為"無"是德,心不想卻做。比如:一日三餐,不餓,還是吃。這種情形的心力>道,與道力相抵抗但大於道,比"上德"耗用的心力大=2,排名第二)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這種情形表現為:想而不做。認為"有"是應該做但是就是不做。比如:說得好聽,只想不做,三思而行其實不行,假仁慈,餓了想吃就是不吃,該睡了又想睡卻不睡。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下德"大=3,排名第三)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這種情形表現為:對於"無"想而且做。即對於應該出現但還沒有到應該出現的事情去想而且去做。比如:還沒有餓的時候就去吃,是想飽。還沒有到想睡的時候就去睡,是想睡。本來應該動靜結合,但是還沒有到應該動的時候卻去動,因為想動。總想提前,總是超前。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上仁"大=4,排名第四)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這種情形是:想而且拚命實現和得到"有無"以外的與"有無"無關的"非有無"的東西,沒有人響應跟從,就用手拿東西打。努力的目標既不是"有",也不是"無",是世上的"名利權"。道家思想鼓勵人跟從道,效法於自然,崇尚德。"上禮"是離開道最遠的一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上義"大=5,排名第五)

"六親不和"指的就是"有無、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這六個"親戚"不和睦,相互矛盾,各有偏執,都是從道這個原點發展而來,最後發展到人的思維完全離開道,所以稱之為"六個親戚"。"0-1-2-3-4-5"這六個數字代表六種情形所耗用心力的大小和大小順序及力量變化的趨勢。越是5這個方向越辛苦,越是0這個方向越幸福、快樂、健康、平安、輕鬆。

"有無"完全與道合一,是道在萬物的外在表現。人的思維不與道相宜相通的時候,就會做出"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這五種非自然、不自然、反自然的情形來。"有無"最為輕省、輕鬆、休閒、省力,人的思維處"有無"狀態時,耗用心力=0,是乘道以遊心。

從"上德"到"上禮"耗用的心力逐步增加,是從禁慾情形發展到縱慾情形。

從"上禮"到"上德"耗用的心力逐漸減小,是從縱慾情形發展到禁慾情形。

而道法自然,道家主張自然,主張"有無",反對不自然、非自然,反對縱慾、禁慾。縱慾、禁慾都是對人的自然的克制。

世界上大致分為三種思維模式,一種主張禁慾,一種主張縱慾,一種主張自然。禁慾、縱慾對自己和別人都殘忍。"人的自然"唯有《道德經》講清楚講明白為什麼和怎麼做。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3:第二十二章 曲金枉定,敝新少得
    《道德經》通行本十二章之前的,只有第九章筆者前面不曾點評。上一章展開論述「道、有、無」,我們來看看通行本第九章能否接的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名句精選: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驚豔清新
    一、《道德經》中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1. 國慈出自《老子·道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禮義出自《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解釋: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3.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男孩名字大全:《道德經》帝王霸氣的男寶寶名,清新又浪漫
    無常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解釋: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2. 以兵出自《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解釋: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3. 軍生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故當代學者讀《道德經》必先熟稔原文,得其要旨,再進而思考其哲學依據,如此方能系統領悟老子深邃之思想,做到學以致用而不離經叛道。時人多受西方科學爭利意識洗腦,外求文明之表而內失文明之心,其行彌遠,其知彌少,因而讀起老祖宗的東西來難解其中玄妙,或嘆其古奧幽深,或內心格格不入,尤以《道德經》為甚。
  • 牛寶寶名字:道德經氣質清純的女寶名字,太讓人難以招架了
    以柔 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比如《道德經》排序如下:《道德經》是老子「關於道(概論)」的哲學論著,是一部偉大的辯證法,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即「道之辯證性」,老子將這種偉大的辯證法首先運用於治國,故為「治國之道」,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可概括為:「道之偉」、「道之仁」、「道之源」。
  • 06《輕鬆讀懂道德經》第六章:玄牝之門天地根.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講堂】生:第一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章又說「玄牝之門」,試為我們解惑。師:本章的重點難點是第一句「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師:什麼是玄牝?生:穀神不死。師:什麼是天地根?生:玄牝之門。師:笑。師:好了,什麼是穀神?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為無為,即建中||行其庭先生解讀《道德經》(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此章緊接第二章「處無為之事」之意。1、錢大昕《老子新解序》:「周之蔽也文勝,文勝者當以質救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清靜自正,復歸於樸,所以救衰周之蔽也。」魏源《老子本義》:「《老子》救世書也,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
  • 01輕鬆讀懂《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解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如同繞口令一樣的話,既是《道德經》開篇之句,也成了人們日常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經典名句。已經有人把本章鋪曲演唱,也是很好聽的。讀懂本章的關鍵是如何斷句。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春秋時期李耳所撰寫。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挖掘中,考古學家在其三號墓中出土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在漢文帝登基之前,帛書本的上篇是《德篇》下篇是《道篇》,不分章。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