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是德,因為"上德"是以"有"為德。而德是以"有無"為德。
"上德"是離德最近的一種情形,是耗用心力最小的一種情形,耗用心力由小至大的順序是:
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為了不失德,所以以"無"為德。德是"有無"循環不止,"下德"為了不失去德,行事急躁,還沒有到的事就急著去做。"無"就是指沒有到,但是應該到的事,比如:飽的對面是餓,還沒有餓,就去吃,餓就是"無")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這種情形表現為:不想也不做。認為有道在做就行了,不需要人去做。表現為懶散、懶惰、無聊、冷漠、冷淡。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是與道力相抵抗,用力最小=1,排名第一)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這種情形表現為:不想卻做。認為"無"是德,心不想卻做。比如:一日三餐,不餓,還是吃。這種情形的心力>道,與道力相抵抗但大於道,比"上德"耗用的心力大=2,排名第二)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這種情形表現為:想而不做。認為"有"是應該做但是就是不做。比如:說得好聽,只想不做,三思而行其實不行,假仁慈,餓了想吃就是不吃,該睡了又想睡卻不睡。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下德"大=3,排名第三)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這種情形表現為:對於"無"想而且做。即對於應該出現但還沒有到應該出現的事情去想而且去做。比如:還沒有餓的時候就去吃,是想飽。還沒有到想睡的時候就去睡,是想睡。本來應該動靜結合,但是還沒有到應該動的時候卻去動,因為想動。總想提前,總是超前。這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上仁"大=4,排名第四)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這種情形是:想而且拚命實現和得到"有無"以外的與"有無"無關的"非有無"的東西,沒有人響應跟從,就用手拿東西打。努力的目標既不是"有",也不是"無",是世上的"名利權"。道家思想鼓勵人跟從道,效法於自然,崇尚德。"上禮"是離開道最遠的一種情形,耗用的心力>道,比"上義"大=5,排名第五)
"六親不和"指的就是"有無、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這六個"親戚"不和睦,相互矛盾,各有偏執,都是從道這個原點發展而來,最後發展到人的思維完全離開道,所以稱之為"六個親戚"。"0-1-2-3-4-5"這六個數字代表六種情形所耗用心力的大小和大小順序及力量變化的趨勢。越是5這個方向越辛苦,越是0這個方向越幸福、快樂、健康、平安、輕鬆。
"有無"完全與道合一,是道在萬物的外在表現。人的思維不與道相宜相通的時候,就會做出"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這五種非自然、不自然、反自然的情形來。"有無"最為輕省、輕鬆、休閒、省力,人的思維處"有無"狀態時,耗用心力=0,是乘道以遊心。
從"上德"到"上禮"耗用的心力逐步增加,是從禁慾情形發展到縱慾情形。
從"上禮"到"上德"耗用的心力逐漸減小,是從縱慾情形發展到禁慾情形。
而道法自然,道家主張自然,主張"有無",反對不自然、非自然,反對縱慾、禁慾。縱慾、禁慾都是對人的自然的克制。
世界上大致分為三種思維模式,一種主張禁慾,一種主張縱慾,一種主張自然。禁慾、縱慾對自己和別人都殘忍。"人的自然"唯有《道德經》講清楚講明白為什麼和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