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的研究揭示:數千年來,飲食習慣的變化也影響著人類語言的發音。
人類上下頷位置與飲食密切相關,圖片來自mpg.de
撰文 | 施佳鑫
責編 | 葉水送
「紅鳳凰,粉鳳凰,粉紅鳳凰,花鳳凰」。你能念好這個繞口令嗎?
繞口令雖難,但想必你可以單獨發對「鳳」和「粉」這兩個音,而對我們的祖先來說, 這卻是件難事。最近,《科學》雜誌發表的人類學研究揭示:數千年來,飲食習慣的變化也影響著人類語言的發音。
瑞士蘇黎世大學語言學家Blasi和Moran主持的這項研究發現,唇齒音的出現可能是由於人類飲食習慣的變化。
世界上目前尚存數千種語言,這些語言基本上互不相通,而且不同語言在發音上也很不一樣。過去,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些語言差異是純粹是由於生物學差異引起的。根據這種生物決定論,研究者得出推論,各個語言的發音在歷史上沒什麼太大變化。就發音而言,我們說話時聽起來和我們的祖先一樣嗎?
早在1985年,語言學家在觀察遠古時期成年人頭骨的結構後稱,狩獵、採集時代的人的語言中沒有F、V這兩個音,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類上下頜是正好咬合的, 這樣的結構要發出唇齒音很費勁。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的頜骨結構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類似,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飲食結構相近,都是比較硬的食物。
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食物相比狩獵、採集時代更軟了,如熟肉等。一方面,咀嚼次數減少使牙齒的磨損減少,上頜牙齒更可能突出。另一方面,柔軟的食物使下頜受力減少,也可能演化出更短的下頜。相比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現代人更可能出現 「暴牙」。
A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男性,B 為中石器時代女性,C為青銅時代早期男性。A和B均屬狩獵、採集社會,上頜牙齒與下頜牙齒對應,處於同一垂直面,C已經展現出上頜牙齒覆蓋著下頜牙齒的趨勢。圖片來自sciencemag.org。
該研究綜合了人類學、生物力學、和語言學的證據,從多個方面說明唇齒音的形成可能受飲食習慣影響。
在歐洲,唇齒音普遍使用是從兩三千年前開始的,與此同時食物加工技術也開始興盛,例如約2300年前誕生的工業化碾磨技術。
舊石器下頷(左)和現代下頷(右),圖片來自sciencemag.org
更柔軟的食物為人們發F和V音提供了便利。人們因為柔軟的食物而更容易形成上頜牙齒突出的情況,這種頜骨結構比上下頜正好對應的結構在發唇齒音時肌肉受力減少了約30%,如果你不信,不妨試一試把上下頜牙齒對齊,然後再試著發「鳳」這個音,你肯定會覺得費力多了。
雖然我們不能說食物結構的轉變是唇齒音的出現原因,但飲食文化為唇齒音流行提供了便利,使之大量使用的可能性增加。
研究者還進一步分析了食物來源(狩獵、採集等,相對於食物加工)和語音的關係,他們發現採用狩獵採集等非食物加工的人唇齒音顯著少於以食物加工為主的人群。
語言的變遷是個複雜的過程。過去研究者常把各民族語音差異歸因於生物學因素,忽視了文化的作用,而最新的研究則說明,生物學基礎、文化和語音的影響機制可能更複雜。飲食文化可能影響生物學結構,生物結構進一步影響語言,而語言也恰恰是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資料
D.E. Blasi et al., 「Human sound systems are shaped by post-Neolithic changes in bite configuration,」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v3218, 2019.
本文來源:知識分子
轉自:京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