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了窩還是不上魚?我們又該怎樣應對?

2020-12-19 麥子釣魚

各位釣友,歡迎進入麥子釣魚的垂釣世界。上一期我們聊了釣魚做窩的方法和做窩的量和發窩的時間,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釣魚過程為什麼做了窩子還是釣不到魚這個問題。

做窩對釣魚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有時候明明我們是做了窩子的,卻總是不上魚,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窩量太少,沒能留住魚。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小魚多或者魚的密度很大的水域,窩子打下去一下子被吃完了,等釣的時候,只有零星的幾條魚在裡面,釣上幾條之後就沒魚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適當的加大窩量,比如開春時在五婆湖做釣,一般都會打一斤到二斤窩料,一旦發窩之後,魚口就沒有停過,大家可以去看麥子釣魚實戰88到92期的視頻去參考一下。遇到這種情況除了適當加大窩量之外還要在窩料當中加一些比重比較大的又細碎的窩料,如:泡過的小米、碎米、玉米渣等,這三種留窩料效果最好的是小米,最次的是玉米渣因為玉米渣的比重最小,小米效果最好,但最貴,所以一般情況我們都會選經濟實惠的酒米做為留窩料。如果小魚和鰱鱅不鬧的話可以加一些麩皮之類的更細碎的窩料留窩會更久,麥子用得最多的就是香糠。

2)魚的密度低,窩子發得慢,魚還沒有進窩,自然就釣不到魚。比如冬天釣鯽魚,在新釣點發窩需要一、二個小時,在深水位甚至需要一二天,打窩後立即作釣,魚根本沒有進窩,更談不上釣魚了。再比如草魚、青魚這些食量大的魚,發窩時間會更久,野釣時二三天以後發窩是很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採用二輪打窩法,第一輪打大窩,然後隔天作釣,作釣之前就不能打大窩了,要打小窩,雞蛋差不多大小的一二個窩料引誘一下,魚一般會馬上聚過來。所以在老釣位上稍微打一點窩就能上魚就是這個道理。

3)窩子打偏了,釣點不在窩點,自然釣不上魚。比哪前一天打了窩,可是記錯了參照物,結果釣點根本不在窩點。這種錯誤對於老釣手來說基本不會犯。但下面一種情況對老釣手也很難避免,那就是不了解水下情況,水下的坡度較陡,打窩時照著浮漂的位置打的窩,結果窩料都滾到深水位去了。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是選擇水下有平地的地方作釣,不要選擇陡坡位,如果沒有水下有平地的地方。打窩時要打得近一點,到離該離浮漂多近,這個距離視陡度而定,如果實在太陡,那就不適合釣底,真要釣只能放棄這個釣位。同時窩料不要成團的打,要打得散一點。成團的,窩料在水下由於水的浮力作用,會很輕,魚攪動的水流和魚啄食的力量就會把窩料推向深水位。

4)未到魚開口的時間。即使以上的問題都解決了,釣魚時我們還是會遇到打了窩,卻釣不到魚,或者明明有魚星卻釣不到魚的時候。這是因為魚開口進食也是有規律的,特別在在時間規定的黑坑,由於長期的餌料打窩規律,讓魚形成了進食的習慣。到點了魚才找食,進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窗口期,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找準時間點。這在近幾期的視頻中大家可以仔細的去感覺一下,釣友們可以去查看一下麥子釣魚的釣魚實戰110到115期的視頻。其實中釣魚實戰113期和115期就是專門利用窗口期作釣的,這兩期視頻中麥子甚至窩料只是用鉤子帶著打了點,但魚獲卻比別人釣一整天還多。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下一期音頻內容我們來講一講,為什麼續窩後反而沒有魚了這個問題。歡迎大家關注麥子釣魚,麥子會不停更新各種釣魚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和技巧,大家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給我留言,我會及時幫大家解答。

相關焦點

  • 發窩不聚魚,起窩不留魚,大多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釣魚,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打窩,因為只有打窩,才能誘使魚群進窩,當窩點所在魚群密度達到一定數量,釣餌才有可能被魚群吸食,那麼釣上魚才有了可能;但是,在實戰中,經常會面臨這麼一種情況,就是打窩之後沒多久就發窩了,但是連不了幾竿,就會停口,這種現象,被我們稱為發窩不聚魚,起窩不留魚,這兩句話該怎麼理解呢
  • 補窩補的好,魚才會越釣越多!什麼情況該補窩呢?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野外釣魚,窩子很重要,一個好的窩子除了魚兒願意進窩外,還要考慮留魚的問題,魚兒在窩內停留時間長才能多釣魚。
  • 窩裡有魚,干著急,怎麼就釣不上來?
    我們在垂釣時,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窩子裡發現明明有魚,但是拋竿下去,卻遲遲沒有魚咬鉤。這種情況更多地出現在打我之後或者在一個釣點長時間垂釣,拋入水中的餌料過多形成窩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現窩裡明明是有魚的,為什麼就是不咬鉤呢?
  • 野釣鬧起小魚,該如何施釣才能避小釣大?做窩思路是核心
    包括在平常的時候其實也會有釣友私信我,問:小魚鬧窩時,究竟該不該打窩,如果該打窩那用什麼打窩、怎麼打?如果不打窩,又靠什麼東西來留魚聚魚呢?可能有些事在以往的文章中有講到過,但我估計也沒有人願意去找,眼下天氣越來越熱,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系統地說一下。我先來說說,為什麼要注重做窩這個問題呢?
  • 如何做一個高效的魚窩?大家不要愁,想要知道的請往下看
    釣友們我們在垂釣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別的釣友在垂釣之前大把大把向釣窩內投放各種各樣的窩料,總感覺還是不夠多,隔一段時間繼續向窩內投放,可是到了最後魚獲卻少得可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大家看一看是不是這樣。
  • 水庫釣魚該怎麼避開小魚,窩裡有魚泡但是大魚不吃鉤怎麼辦?
    我把水庫中鬧鉤的小魚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小雜魚,包括小白魚、麥穗子、船釘子之類的,還有一種是目標魚的幼魚,像小鯉魚、小鯽魚之類的。大多數水庫都是小雜魚鬧窩,解決的辦法比較簡單:夜釣。最難的解決的是目標魚的幼魚鬧窩。這些小魚苗和它們的長輩們食性一樣,它們長輩愛吃的東西,它們也愛吃,哪怕用嫩玉米也躲不開它們。它們還有一個它們的長輩所不具備的特點——進食動作更兇猛粗魯。所以,想通過調釣過濾掉它們的信號是不可能的,過濾掉的只能是成年魚的信號。
  • 窩溝封閉,做還是不做?怎麼做?-聽科研狗為你起底窩溝封閉
    忽然某一天我就被通知要做了。廣州這邊學校是二年級下學期通知我們要籤知情同意書,讓孩子帶回,然後約了區裡的保健醫生,某一天在學校全年級統一做。要求家長儘快填寫知情同意書,做或不做對學校要有一個交代。做還是不做呢?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但都是百度、知乎這種二手三手甚至是道聽途說的解答,有些說必須做,因為大家都做,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國家又免費推廣balabala。
  • 補窩後反而停口?那是方法不對,野釣補窩有三件事至關重要
    說起誘魚,那就不得不提打窩了,有很多人認為窩料是誘魚的關鍵,沒魚釣是因為沒打窩,魚不夠多是因為窩料太少。所以就形成了一種現象:到釣點先打窩,不打心裡還不踏實,打了窩魚沒有及時來,那就補點窩,魚來了但釣不多還是補點窩。可是你每次這樣做有效果嗎?
  • 窩內有魚釣不到,不是魚不給口,是這3點因素導致
    釣點的魚星不斷,浮漂時不時的給一些信號,窩內明明有魚就是釣不到,讓釣魚人好比熱鍋上的螞蟻,著急得團團轉。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釣友會認為是魚不開口,其實釣友這樣認為是錯的。釣魚說白了老鐵們,窩內有魚釣不到,無非就3點因素,只要掌握這些,應對起來是很容易的。
  • 跑魚驚窩後,更換釣位不注意這幾點,想釣到魚很難
    釣魚的時候,我相信釣友們都比較擔心跑魚,因為一旦跑魚發生之後,就會導致窩內的魚受驚,一下子窩內的魚就都嚇跑了,這樣後續垂釣是很不順利的。之前做的工作都徒勞了,所以很多釣友就會從先換釣點,然後再次打窩誘魚垂釣。
  • 別再用手拋窩了!這4種做窩方法才夠精準,誘魚速度快一倍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釣魚都會選擇打窩。當然了不是說只有打了窩才能釣到魚,有些人不打窩光靠拉餌抽頻率照樣也能釣得好好的。關於打窩問題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我的理解是「打窩也許不是唯一的聚魚方法,但卻是最簡單有效的」。那麼說到打窩最常見的就是手拋窩了,這種做窩方式的優點是簡單、沒有什麼門檻,誰上都行。
  • 魚為什麼不吃你的魚餌?魚兒不咬鉤的真實原因在這裡
    很多釣友出釣後沒有獲得好的漁獲,經常會感嘆,現在魚越來越聰明了,這麼香的餌釣友都想吃一口,魚兒居然不吃。其實魚並不聰明,只是謹慎而已,魚如果不謹慎老早被釣光了。所以魚兒不咬鉤的真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數都是由於我們沒有做好對魚情變化的應對。
  • 難得聚來的魚窩為啥一下子釣完了?有3招,破解魚窩快聚快消難題
    難得聚來的魚窩為啥一下子釣完了?有3招,破解魚窩快聚快消難題。 很多釣友都認為,打完窩後如果沒有魚聚來,就根本無法釣上魚,而如果有魚聚來,那則是聚得越多釣上魚的機率越大。
  • 休閒釣魚做窩的一些技巧與分析
    聚魚快,留魚久。在這種方法的使用當中很容易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在落點上。大多數釣友會瞄準浮漂作窩。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知道。拋投的物體是不可能直線下降的,拋投的距離越遠。誤差會越大。這裡我給大家舉個實例說明一下。06年秋和嶽父。還有其他幾個釣友去離我們這裡50公裡以外的車路溝水庫夜釣。到釣點後天就快黑了。那裡是2-4斤的鯉魚多。半斤多的鯽魚也不少。我和嶽父近臨,我是一把5.4米手竿。
  • 補窩未必有魚,野釣碰到這3種情況別補窩,補得越多虧得越多
    補窩不一定都是壞事,在該補的時候補魚口可能就會一直延續、越釣越多,但如果你在不該補的時候補了,釣不到魚先不說,還把窩料白白浪費了,有錢也不能這麼玩啊。夏季溫度高魚吃得多而且小魚鬧窩也比較瘋狂,你多打點窩沒啥事,就算目標魚不來小雜魚也能幫著消耗一部分。
  • 冬季合理打窩誘魚多,新手釣友掌握這三點,冬季野釣打窩上魚多!
    釣魚人都知道,野釣要想釣得好,打窩少不了,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季,在自然水域作釣,打窩變得尤為重要。釣魚打窩主要是起誘魚作用,把魚群誘到窩點,這樣釣魚人才會有更多的釣獲。當寒冬季節到來之後,自然水域的水溫下降,魚的活性大大降低,魚群的活動範圍也隨之縮小,那冬季該如何打窩才能誘到魚呢?
  • 黑坑如何做窩:舉例三種常見方法,分析各自優勢及適用魚情
    「要想釣得多,必得先打窩」,不管是自然水域作釣還是在一些收費型的黑坑、水庫作釣,都是需要打窩的,當然咱們這裡只是從大體上來說,並不代表所有情況下都必須打窩,不打窩就釣不著。或者應該用「做窩」一詞來代替「打窩」更為恰當,因為在我的理解中,兩者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 冬季想要釣好魚,關鍵是做窩,窩做好了鯽魚鯉魚連竿不斷!
    現在已經是冬季了,也是一年中最難釣魚的時間,想要在冬季釣魚釣得好,關鍵是做窩,只要窩子做好了,鯽魚鯉魚還是可以連竿上的,還是可以釣得很爽的。冬季想要釣得好,做窩就不可以馬虎了,窩做得越好,窩裡魚就越多,釣得就越爽,一尾接一尾,連竿不斷,再冷的天氣也能堅持出釣。
  • 主動出擊才是王道,兩種應對方式提高上魚率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因為鯽魚這種魚特點顯著,北方的冬天氣溫比較低,河面還能結冰,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魚都動不了,只有耗氧量低、耐寒的鯽魚能釣一釣。至於南方情況則有所不同,以兩廣為例夏秋雜魚多,鯽魚天生膽小,平時釣起來是很難的,但一到冬天鯽魚比較耐寒活躍度相較於其它魚類來說反而更高了,所以在很多地方天冷反而會更好釣。
  • 鯛魚是種怎樣的魚?為什麼被稱為「日本魚王」?
    「魚王」通常用來形容一種魚類中個體特別大的存在,比如在2005年的7月,江蘇南京金牛湖捕魚隊在金牛湖中捕獲了一條長176公分,重114公斤的野生大青魚,那麼這條青魚就是「青魚王」了。但是,在「日本魚王」並不是一種體型龐大的日本魚,而且體長並不算長的鯛魚。那麼鯛魚為什麼被稱為「日本魚王」呢?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魚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