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申萬宏源證券2020春季宏觀策略指出,近期海外疫情開始大流行,加之OPEC+原油減產 聯盟的戲劇化瓦解導致油價暴跌,全球股市隨之開啟暴跌模式,但大類資產表現與08年全球金融危機(GFC)期間仍有巨大差異由於傳導機制不同。
「當前正確的政策應對順序應是疫情防控優先,之後實施供給恢復和需求刺激政策,而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一味進行貨幣寬鬆對當前實體經濟所面臨的 潛在衝擊幾乎是無效的。」申萬宏源宏觀研究主管秦泰表示。
海外疫情防控兩難,短期衰退難以避免。海外疫情發展滯後我國約一個月,但初期防控進展緩慢,目前已進入「大流行」階段,防控難度遠超過2個月前的中國。如果強化防控,進一步約束人員的跨區域流動和區域內聚集,那麼同樣會看到消費下滑、工業生產、投資、出口均將受到較大的短期負面衝擊。但如果防控力度不夠,則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扭曲居民和企業的消費偏好和生產預期,中長期經濟下行的陰影將揮之不去。
基於對不同策略下疫情的短期、中長期衝擊模式,以及疫情影響時間長度的不同假設情景,秦泰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進行了初步估算,預計基準情形下,全球除中國外全年經濟增長0.5%,若疫情持續時間較長,這一增速或低至-1.1%;其中二季度大概率陷入衰退。
秦泰預計今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以財政擴張為主,切實激發實體經濟內生需求動力,一方面積極使用專項債等融資工具,促進基建投資增速全年獲得7%左右的相對高增長;另一方面,建議推出大規模、超出市場預期程度的直接性的消費刺激方案,包括直接對汽車、大家電、家具等大宗可選商品消費進行財政補貼,小額消費券、以及車輛購置稅減稅等。預計全年經濟增長5%左右,在黯淡的全球增長前景下,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內生韌性的增強彌足珍貴。
一、海外金融市場動蕩,陷入「非典型金融危機」
2020年以一種超乎想像的不平凡的方式向全世界展開,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在 中國和海外以不同的方式逐步顯現。
海外疫情自2月下旬開始呈現爆發特徵,加之OPEC+原油減產聯盟的戲劇化瓦解導致油價暴 跌,全球股市隨之開啟暴跌模式,短期連續跌幅之深,已經超過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
「非典型金融危機」:債券黃金表現迥異於GFC
但各類資產的表現與08年全球金融危機(GFC)期間仍有巨大差異,顯示本輪海外金融市場巨 震是一次「非典型金融危機」。
首先,再度實施的非傳統貨幣寬鬆政策並未能有效引導長端利率下行,長期國債仍遭拋售, 與08年全球金融危機(GFC)期間相反。
其次,貨幣極度寬鬆背景下,避險屬性最強的黃金亦遭拋售,顯示本次貨幣體系並未爆發系 統性風險;疊加全球美元需求的集中爆發,可以說本輪「非典型金融危機」中,構建於美元 之上的全球貨幣體系實際上是得到充分信任的,這一點與08年也是根本性的不同。
GFC 08:肇始於銀行體系,信用收縮加劇實體坍縮
由於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因而金融體系崩潰、進而導致了實體經濟信用環境的坍 縮。一方面,金融機構巨額虧損、流動性枯竭,導致金融體系資本金不足、信用擴張能力下降,信貸趨於收縮。
另一方面,資產價格下跌導致抵押品價值縮水,引發家庭或非金融企業借貸能力下降;商業銀行資本受損情況下,亦被動收縮全球資產規模,導致實體經濟信用收縮的加劇和全球蔓延。
「非典型金融危機」:商業銀行體系無恙
本次疫情引發全球經濟悲觀預期、觸發資產價格大跌,同樣一定程度引發美國金融市場流動 性緊張。但目前來看,美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程度,尚遠不及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
全球金融危機以後金融監管的強化,也令目前美國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大為增強。相比08-09 年,在《巴塞爾協議III》要求下目前美國銀行體系資本充足率提升,「沃克爾規則」要求下 商業銀行對股票市場的風險暴露程度有限。
商業銀行較少的參與,或也意味著海外金融市場槓桿率亦並非很高。槓桿交易、美元流動性緊張是「放大器」,疫情衝擊實體經濟才是「導火索」。
二、我國外需依賴度有所下降,但仍為最大出口國
08年之後,我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度趨勢性下降,但截至目前出口/GDP仍達17%。我國自14年開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經濟體至今,2018年我國出口佔全球的12.8%。
對於我國如此巨大的出口供給能力而言,匯率對出口的影響是較為微弱的。我國出口相對於外需增長的彈性約為2倍:全球貿易改善,我國改善更多;全球貿易收縮,我國也受損幅度更大。
出口的二次衝擊: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
1-2月出口增速主要受復工延遲的影響,前期訂單相對集中的發貨或令3月出口增速出現暫時性的大幅回升。
但海外經濟的短期衰退前景,意味著在我國經濟恢復期,特別是2季度,可能受到較為顯著的影響。我們基於全球經濟增長的三種情景,預計Q2我國出口增速約為-17.0%至-5.2%。這也意味著,經濟恢復期,我國需更大力度刺激內需商品消費潛力,以部分國內需求承接出口企業所承受的壓力。
三、我國恢復期穩增長,更需加速中長期轉型
短期服務消費收縮,可選品遞延,必需品增長穩定
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下滑。其中,餐飲收入(-43.1%)下滑程度最深。可選 品消費中,主要依賴線下銷售渠道的汽車(-37%)降幅最大。必需品消費中,疫情期間居 民囤購,糧油食品(9.7%)增速相對穩定。網絡渠道消費表現突出,實物消費網上零售額 增長3.0%,佔社零比重提升5個百分點至21.5%。
隨著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可選消費需進行刺激
從乘聯會數據看,2月下旬以來乘用車零售/批發同比增速趨於回升,但尚未回歸正常水平。 隨著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包括汽車在內的可選消費需進行刺激。
社零:預計2020年全年均值在5.8%左右
預計消費的回補更多於2季度開始顯現,屆時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或達疫情前預測路徑之上。預計2020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均值為5.8%左右。
CPI:一季度高位、下半年或加速回落,全年3.6%
疫情導致居民搶購囤積生鮮食品需求一度集中,肉類供給仍承壓,一季度CPI均值或達5.1%。
二季度起伴隨國內疫情趨於好轉,生豬產能有序補進,肉類供需缺口收窄,疊加油價大跌傳 導至成品油價格下降,CPI同比預計逐季回落,四季度高基數下或降至2.0%以下,全年均值在3.6%左右。
PPI:油價大跌拖累全年PPI陷入較深通縮區間
全球疫情擴散,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產量博弈增產降價,原油價格大跌,疊加短期鋼 鐵庫存高企亦約束鋼價反彈壓力,3月PPI或回落至-0.9%,二季度通縮幅度或加深至-1.6%。
後續伴隨疫情影響走弱,沙特俄羅斯外儲壓力約束下博弈策略難長久,油價年底或升至45美 元/桶,疊加國內投資生產恢復反彈,三四季度PPI通縮幅度或收窄,全年預計-1%~-1.2%。
人民幣匯率:USDX或迎拐點,CNY料穩中有升
Fed降息+海外金融市場恐慌,USDX劇烈波動。CNY波動呈現三個階段不同的特徵。
展望年內人民幣匯率:1)前期人民幣一度下滑已體現疫情衝擊經濟幅度,後續復工復產階 段國內經濟基本面展望向好,不存在進一步貶值基礎。2)外債到期高峰下,央行穩定匯率 預期必要性提升。3)當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相對海外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更為穩健。4) 預計近期美國應對疫情的措施將進一步升級,至年底預計美元指數降至95-97。綜合分析, 預計至年底CNY、CNH對應升至6.80-6.90之間。
中長期:仍需堅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標
四、財政擴張促消費,內生增長韌性更為關鍵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第三次轉型——內需消費潛力釋放,拉動製造業再度升級的 階段性起點,又疊加疫情短期衝擊,財政政策所面臨的情況一定程度上類似於08 年和03年的疊加,需統籌考慮短期問題和中長期問題。
財政「四本帳」的收入結構
政府性基金預算可以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入
20年財政擴張需擴大政府債務
預計可能推出超市場預期的刺激消費類措施
一般公共預算、專項債赤字均有望明顯提升
通過適當擴大預算赤字率、加大政府性基金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入資金規模,財政擴張能夠較 好覆蓋2020年穩增長、調結構的要求。
投資:預計Q2加速恢復,全年預計4.7%
貨幣政策:上半年數量型工具結構性操作規模較大
疫情以來,已推出的「8000億再貸款再貼現」+「5500億元定向降準」政策組合,充分體 現了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引導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的清晰導向。
根據我們的測算,在當前這一數量型工具組合下,已能夠允許商業銀行全年最高以15.4%的 同比增速實現信用擴張,較疫情前預測高3.4個百分點。這一增速已明顯超出M2、社融存量 增速的可能區間,從而上半年已無需再度全面降準,甚至即使3季度不再全面降準50BP,信 用擴張環境也仍然相對充裕。
貨幣政策:年內進一步全面降準降息必要性下降
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如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日常較少使用 金融槓桿,全面降息不具有針對性,反或再度刺激地產周期,對成本「節約」實為杯水車薪。 更多需要減稅降費、以及短期貸款周轉資金支持。
定向降準亦有利於進一步結構性降低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約25BP。
我們此前測算,定向降準5000億+全部傳導至民營小微企業貸款,或可降低商業銀行成本82.5億,並平均拉低全年普惠小微貸款利率25BP左右。
同時,高槓桿、房地產長效機制的中長期轉型約束,房地產不會被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同時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短期降幅預計也較小,全面降息空間不大。
總結: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2020年以一種超乎想像的不平凡的方式向全世界展開,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在中國 和海外以不同的方式逐步顯現。為了獲得這場人類與病毒全面戰役的勝利,全球經濟在短期面 臨重大衝擊幾乎不可避免,同時這場戰役的結果,也將在更長時間內對全球經濟主體的行為模 式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這場席捲海外的「非典型金融危機」,僅靠貨幣政策和流動性應對是 遠遠不夠的。
供需的高度全球化、產業鏈的深度嵌套是當今世界的根本性特徵。海外經濟和金融的巨大風險 為我國經濟恢復期帶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國內供給的恢復,一方面需持續把好國門,外防 輸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迅速從防控模式中扭轉出來,上下齊心,疏通循環。
站在更高的視角,我國的中長期任務仍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較之 具體的增速數據更為重要。短期衝擊背景下,更應堅守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我們預計 經濟政策將以力度充分的財政擴張為主要抓手,對居民消費需求、特別是大宗可選商品消費和 服務消費,進行更為直接的刺激;同時也將通過重大投資項目和新基建等領域進行基建投資的 全新布局和加快建設,穩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結構,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貨幣政策 操作則仍將堅持「精準滴灌」而非「大水漫灌」的導向,維持實體經濟相對偏松的信用環境, 並結構性引導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下行,但穩增長的同時,也將著力避免加劇房地產市場資 產泡沫風險,全面降息的必要性不大。
在內外部困難疊加的背景下,我們應站在一個更為歷史的視角下分析預判當前的經濟發展前景 和政策選擇。一方面,困難要估計的充分一些,另一方面,應對的辦法也應兼顧短期穩增長和 長期轉型結構優化。
相信我國在此輪衝擊過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將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的內在韌性也將進一步 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可持續性,將是我國宏觀經濟能夠給市場投資者所帶來的最為堅強的支 持力量。
轉自:金融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