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噸起重機吊起1700噸海上風電巨型單樁!附未來單樁基礎成本競爭...

2020-12-2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9月4日,豪氏威馬(Huisman)在廈門工廠用自己的「擎天吊」(Skyhook起重機)吊起了首批1700噸巨型海上風電單樁基礎,該款新型吊車可以吊起最高重達2600噸的單樁。而隨著未來海上風電大容量風電機組不斷升級後,超巨型單樁越做越大、越做越重,能否保證單樁製造和運輸成本的競爭力,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難題,本文後附一篇有關下一代超巨型單樁製造和設計協同的重磅文章,供參考。

2600噸「擎天吊」在豪氏威馬中國廈門生產基地

豪氏威馬中國廈門生產基地自有碼頭,矗立著一臺名為「擎天吊」的門座式起重機,起重能力達2600噸。它可在滿載時沿碼頭岸線移動。擎天吊類型獨特,加載配重塊時,起重能力達2,600噸(工作半徑30米);不帶配重時,起重能力為1,200噸(工作半徑23米)。

9月4日,廈門工廠吊起了首批海上風電單樁,單樁重1700噸(不包括索具)。

此臺2600噸的擎天吊,是由豪氏威馬設計並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全迴轉碼頭起重機。該起重機服務於豪氏威馬集團位於中國廈門港的生產基地。它專為重型設備的裝載而設計,例如Heerema公司Sleipnir船舶上的雙10,000噸盆座式起重機和Boskalis的3000噸桅杆式起重機的裝載。通過這次吊裝作業,豪氏威馬充分展示出其擎天吊在海上風機裝運港口也可以大有作為。

豪氏威馬產品經理Cees van Veluw表示:

隨著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發展,我們看到,更持久、更靈活的吊裝方案是進一步提高物流鏈效率的關鍵。擎天吊的起重能力能夠匹配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所看到的單樁基礎尺寸,而雙主鉤的設計為快速簡便的連接及操作負載提供了巨大的優勢。隨著全球範圍內新的海上風機裝運港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擎天吊在進一步優化海上風機和單樁基礎的物流作業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豪氏威馬2,600噸「擎天吊」能力除了包括有30m半徑的2600噸起吊能力,超級飛臂的提升高度可達到水面以上170米高,這特別適合於海上風電設備的運輸和吊裝。豪氏威馬擎天吊的特點及優勢:全電驅系統,減少了維護,提高了可靠性,並有可能將再生電能回饋電網。雙主鉤提升系統,使得在索具配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有限的軌道載荷,從而降低了碼頭的建造成本。優化了配重系統,避免了吊載輕負載時的過度磨損。抗颱風功能,可以在颱風狀況下將吊臂下降到特殊角度進行存放,因此起重機適用於多颱風地區。型號可為客戶量身定製,安裝工作載荷可達5000噸。具體型號可根據特定的當地需求進行定製。

巨型風電單樁在未來海上風電市場或可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歐洲海上風電》報告顯示,單樁佔80%的海上風電基礎份額

今年7月,單樁生產商Steelwind Nordenham為臺灣雲林海上風電場發送了最後四個單樁。根據合同,Steelwind Nordenham將為整個風電場提供80個單樁,其中40個完整單樁的在德國生產並發運,另外40個單樁,先在Nordenham製造120個單樁段,再發往臺灣進行組裝。

雲林海上風電場總裝機640MW,配備80臺西門子歌美颯8.4MW風電機組。計劃於2021年底併網。

Steelwind Nordenham於2018年12月被選為雲林項目的首選供應商。2019年6月,第一份訂單確定 。第一批單樁2019年10月從Nordenham發運。

越來越大型的海上風機發展趨勢,對機艙和單樁的運輸和吊裝形成挑戰

未來,隨著風電機組容量的增大,機艙和單樁的吊裝將是海上風電安裝巨大的挑戰。2019年底,全球首個12MW風電巨無霸GE Haliade-X 12MW 在荷蘭鹿特丹港安裝, 風機機艙淨重達675噸,加上吊具,起吊總重量超過780噸,需要兩臺吊車才能安裝好。因吊裝難度加大,在荷蘭鹿特丹港安裝時,光等待一個無風的時間窗口,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在海上安裝超大型單樁,同樣是一個難題。參考:視頻 | 利勃海爾大吊車挑戰780噸全球最大海上風機。

目前,西門子歌美颯已經發布了14MW的風機,首先將在中國臺灣和美國海上風電場安裝。未來幾年,15MW甚至超過20MW的風機也很快就會研製出來,風機越做越大,承載大風機的海上風電基礎,包括單樁基礎、導管架基礎或漂浮式基礎也勢必越做越大,越來越重。

8月27日,在濟南召開的2020海上風電大會上,全球海上風電之父Henrik Stiesdal預測2030年海上風機將達到20MW容量,葉輪直徑超過275m。

如何將單樁基礎做大的同時做輕?

7月6日,由中國三峽參股的蘇格蘭Moray East風電場的首套三根腿的導管架基礎下水。採用三腿式結構可以節約風電基礎材料的成本,且能在超過50米水深海域使用,是海上固定單樁基礎到漂浮式的很好的過渡方案。但重量依舊超過1000噸,鋼材的使用非常多。參考:視頻 | 三條腿的導管架基礎在英國Moray East風電場安裝。

2019年4月,為臺灣雲林風電場提供單樁的生產商 Steelwind Nordenham 在 Offshore WIND Magazine 雜誌第4期上發布了一篇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文章提出,成功用於超過40米水深的超大型單樁(XXL-Monopiles)還有必要更進一步,製造出「超越XXL」的單樁(又叫超超大型單樁,下一代XXL-Monopile),進一步降低成本,以配合未來超過15MW的海上風機使用。

單樁的演化及主要設計驅動力

回到2010年,沒有人能想像出10MW風電機組和超大型單樁(XXL-Monopiles)會成為海上風電基礎設施的最新技術。但如今,海上風電進入遠海和深海後,將使用最大超過14MW的風機,水深甚至超過65米,海上環境更惡劣。

超超大型單樁(下一代XXL-Monopile)應運而生,其設計主要驅動因素,必須考慮:

海上風電機組最大功率達15MW,風輪直徑超過230米。(編者按:2020年,數據可能會修正為20MW,275米)

極高的風荷載,特別是因颶風或颱風帶來的極端風荷載。

水深達65米。

大西洋和太平洋底洶湧的波浪帶來的載荷。

這些因素,使得在進行超大型單樁設計時,要考慮底部直徑達8至11米之間,長度最大達120米,壁厚最大為150毫米。這樣,單樁的最終重量可能高達2400噸。

超過2400噸的單樁,是否還能保持其經濟性?對比導管架基礎和漂浮式,還有何優勢可言?為此,設計時,需要引入設計和製造優化的思想,以確保單樁繼續保持最經濟基礎的美譽。

因單樁的成本主要是鋼材,因此保持單樁經濟性的方法,無疑需要減輕單樁的重量,也即減少鋼材的使用量。減重的方法可以使用高強度鋼,但這一般只在某些需要高應力的罐體設計部分使用高強度鋼,而像風電基礎這樣的抗疲勞設計的地方,並不會使用高強度鋼。因此,減輕重量的另一種最優選擇是增加「/ t比」(直徑/厚度比),這樣則會產生更「細長」的單樁。這種發展趨勢,需要對幾個設計主題以及諸多製造方面的細節進行分析。必須對整個製造過程進行調整,才能既安全又經濟地製造出細長的超巨型單樁。

設計研究:可以加大細長比

Steelwind Nordenham針對不同的水深、海底土壤條件和高達15 MW的風電機組分別進行了設計研究,不同的風電機組也的剛度要求也各不相同。

由於打樁的原因,傳統的樁在細長比設計時有個限度,即/ t = 100至120之間。這將導致樁的重量遠遠超過2400噸。研究顯示,實際的細長比/ t可以從100到190不等。

採用高達160的細長比的單樁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適用於深水和大型風電機組。在給定條件下,這些單樁的直徑可達11米,樁重可達2000噸。

這時候,又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問題:如何加工製造如此超大型的細長單樁?又該如何運輸和吊裝如此規模的細長單樁?

問題1:如何加工製造超大型單樁?

單樁的製造過程,首先應將扁平鋼板冷壓成型為圓柱罐體的單樁段。單樁段必須由合適的支撐點支撐,而不會被損壞。下圖1的左側顯示了由於樁體自重引起的典型應力分布(細長比為160,通過FEM分析)。

如果細長度超過/ t = 100,則局部彎曲和環向應力會隨著細長度而增加。滾軸支架距罐體或型材邊緣的距離,以及滾軸支架的寬度在避免塑性變形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使用鋼質支撐滾軸時,必須考慮罐體與支撐滾軸之間接觸區域的赫茲接觸應力。

圖1:由於局部應力,支撐滾軸上被允許的罐體重量隨壁厚的變化曲線(單位:噸,毫米)

在支撐滾軸上由於自重就可以產生變形。圖2顯示了支撐滾軸上的罐體或單樁段的最大撓度(或變形度,單位:mm),具體數據會隨著單樁的直徑(從7米到12米)和細長比(由罐體壁厚度從30mm至120mm)而變化。單柱段越細長,這種影響就越會在以後的單樁組裝過程中引發問題。因此,需要使用其他的支撐結構來保持罐體的圓形保持不變。

圖2:隨著單樁直徑和細長比的增加,罐體或型材的最大變形度

問題2:運輸和儲存帶來的問題

單柱段在製造過程中通常由起重機和C型梁運輸。類似於支撐滾軸的情況,單柱段的自重會在與C型梁的接觸區域引起較高的局部彎曲應力,特別是對於細長的部件,會發生塑性變形。(如紅色區域所示)

圖3顯示了此載荷工況的評估結果,該評估是針對直徑在10至12米之間的單柱段進行的。處於中間位置的細長比就已經存在塑性變形的風險。因此,提升和吊車裝置也必須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改進。

圖3:用C型梁起重的單柱段極限細長比推導過程

進一步加工製造單柱段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好支撐結構的問題。通常認為,600至1200噸以上的中段和單樁段,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位置做好支撐。

對於大型和重型單樁的支撐件而言,設置好最佳支撐位置,可產生較均勻的支撐力,如圖4所示。特別是對於單柱底部圓錐形過渡附近的圓錐形支撐點,會在這些支撐點處產生額外的高應力。

圖4:重型單樁所設計支撐點的最佳位置

正如上面的圖示,超大型細長單樁在製造、運輸和存儲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非常全面的計劃,因此在生產前就該做好詳細預案和規劃,以避免未來產生損壞。

必不可少的通力協作

綜上所述,未來設計出超超大型細長的單樁基礎(下一代XXL-Monopile)完全沒有問題,但在生產和製作包括存儲運輸過程中,則需要充分考慮到一些「隨機因素」,包括:必須注意支撐結構的類型和位置。注意搬運設備。注意其他加固支撐的結構。注意特殊的運輸和存儲條件等等。

如果不仔細考慮上述隨機因素,可能會導致單柱結構的嚴重損壞。為了使製造過程就適應未來的安裝過程,通常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這些投資如果加上額外浪費的製造時間,都可能導致成本的大幅增加。只有儘可能早地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製造階段,才能找到最佳平衡點。可以說,設計和製造過程的通力協作是超超大型單樁繼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關於Steelwind Nordenham GmbH

Steelwind Nordenham GmbH是歐洲重型鋼板市場領導者迪林格集團(Dillinger)旗下公司,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德國Nordenham港製造單樁和過渡件,目前可生產單重達2400噸的「單件」單樁基礎。單件式單樁基礎通過將過渡件的某些部分集成到單樁中,用單獨的單樁和過渡件替代了先前的設計。這樣,單樁可以長達120米,其單柱基礎所用的鋼材來自迪林格。 CWEA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粵西首套海上風電單樁基礎鋼管樁在陽江投產下線
    6月22日,粵西地區首套海上風電單樁基礎鋼管樁正式在我市海上風電產業園投產下線,該產品的下線標誌著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園真正具備了大型海上風電裝備製造的能力。上午,在陽江港港務有限公司7號泊位上,由中國水電四局(陽江)海工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製造的單樁基礎鋼管樁被裝載上船,該管樁直徑達8.1米,整樁高97米,總重1567.29噸,準備運往三峽陽西沙扒海上風電一期項目16號機位安裝。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單樁基礎 啟程發往越南!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該批樁基礎及套籠將安裝在越南BinhDai310MW海上風電場。該路線圖建議到2030年越南可發展出10GW的海上風電。南通泰勝藍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攬首批風機單樁基礎製作。
  • 中交三航局發力深遠海域的海上風電安裝和運維裝備,佔國內海上風電...
    海上風機的起重設備主要是起重機,起重能力和起重高度決定可以吊裝風機的量級。「三航風和」號配備了1200噸和360噸兩臺液壓繞樁全迴轉型式起重機,為國內首創。海上風機基礎安裝需要沉樁。以往,我國的一些風電安裝船沒有打樁設備,不具備獨立打樁能力。
  • ...神針」成功植入海底國內海上風電最大直徑Ⅲ型單柱嵌巖樁成功植樁
    工程人員合影中國日報福州4月1日電 3月27日,福能三川風電傳來好消息: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F區項目首個單樁風機基礎工程鋼管樁順利植入海底。該樁長62米、直徑6.7米、重約740噸,是目前國內海上風電領域最大直徑Ⅲ型單柱嵌巖樁。
  • 平價時代漸行漸近 海上風電該如何前行?
    據了解,與光伏、陸上風電等新能源單位造價相比,海上風電單位造價仍較為高昂,光伏初始全投資成本約為4550元/千瓦,陸上風電建造成本約為7000-8000元/千瓦,而海上風電建造成本約為15700元/千瓦。
  • 世界首座海上風電樁-桶複合基礎 在莆田平海灣成功安裝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19日,福建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12號風機機位海上負壓桶安裝成功,這是世界首座成功安裝的海上風電樁-桶複合基礎。12號樁-桶複合基礎安裝成功,有效提高了單樁基礎的承載性能,對於福建海域複雜地質巖層風電施工有重大幫助。同時,為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海上風機基礎型式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方向。
  • 舟山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岱山基地首根風電單樁交付
    中交三航局舟山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岱山基地項目投產以來,海上風電單樁生產順利推進。12月9日下午,首根風電單樁啟運、交付。當天下午4點左右,舟山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岱山生產基地碼頭,一根「巨無霸」鋼製圓筒,通過兩臺龍門吊裝載上船,啟程運往目的地。
  • 臺灣將建第一艘海上風電安裝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雖然即將在德國接受交付的安裝船發生事故,但不能阻止海工巨頭DEME全球擴張的步伐,正所謂「西邊不亮東邊亮」,他們正聯合當地企業籌備建造臺灣第一艘海上風電專用安裝船。
  • 利勃海爾800噸起重機上吊可高達1000噸載荷
    利勃海爾800噸起重機上吊可高達1000噸載荷 2020年12月02
  • 電力絲綢之路展雄姿,徐工300噸吊車開啟哈密風電吊裝快時代
    從第一臺徐工16噸,到25噸,50噸,55噸、75噸、90噸、100噸,再到今年新購置的徐工XCA300。吳總已組建成一支包含徐工300噸級以下全系列起重機的「金色軍團」。就憑這點就能明白,哈密地區,為啥會說流水的起重機,鐵打的徐工吊。」吳總回憶到。布局哈密—1.5兆風電檢修頂流入手了徐工300噸——哈密第一大起重機的吳總,憑藉其童叟無欺的誠信經營理念和手到擒來過硬的吊裝技能,成為當地響噹噹的吊裝第一人。
  • 小洋口風電母港助力風電產業加速建設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連日來,小洋口風電母港碼頭一片繁忙景象,碼頭核心功能區,2臺800噸的龍門吊來回運作,將一個個重達上百噸的單樁與塔筒裝上運輸船,發往沿海各大風電場。今年以來,碼頭已累計出運重裝設備34萬噸。為適應海上風電發展規模化、大型化趨勢,如東縣歷時4年建成了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母港。
  • 海上風電嵌巖施工「老大難」被攻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國內首個大樁徑四樁非嵌巖導管架基礎在中國能建廣東院勘察設計的三峽沙扒海上風電場項目順利安裝。脫胎換骨成為新型大直徑非嵌巖四樁導管架機位。這是三桶吸力桶導管架基礎在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首次應用。
  • 未來10年投資超百億美元,海上風電船缺口巨大!
    隨著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的迅速擴張,海上風力渦輪機尺寸和風電項目不斷增長,國內外風電市場正面臨船舶供應嚴重短缺,專業安裝船和高規格安裝船需求激增,這意味著未來10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將迎來高達上百億美元的海上風電船的投資浪潮。
  •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籤訂3000噸級自升自航式風電打樁...
    7月17日,上海雄程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集團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七〇八所)籤訂了新建3000噸級自升自航式風電打樁安裝一體船設計合同,3000噸級自升自航式風電打樁安裝一體船是七〇八所為即將到來的大型、超大型風電設備海上安裝研發的全新一代的產品
  • 中交天和新型海上風電嵌巖鑽機問世 填補一項空白
    近日,在三川風電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F區,中交天和研製造的新型海上風電嵌巖鑽機完成了國內海上最大直徑嵌巖單樁鑽孔項目。中交天和新型海上風電嵌巖鑽機問世填補了海上風電大直徑單樁嵌巖裝備的空白,並對將對世界海上風電領域大直徑單樁嵌巖基礎工程的發展產生了裡程碑的意義。
  • 徐工造出世界最大起重機 起重能力達4000噸
    作為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告訴我們,4000噸起重能力是指在吊臂20米範圍內,可以將約2260輛奧迪A6轎車同時吊起。如果讓這些車首尾相連,從北京的建國門可以一直排到公主墳。這是徐工集團生產建造的第二臺同型號起重機,未來很可能用於中國大型核電工程建設。此前,2013年交付的首臺4000噸起重機,已服務於石油化工領域的大噸位吊裝工程。
  • 遠景能源田慶軍:只有更低的度電成本,海上風電才有未來
    他認為海上風電平價是中國風電發展的珠穆朗瑪峰,攀登海上風電平價的珠穆朗瑪,需以低度電成本為引導,需要定製化的技術創新。只有更低的度電成本,才可以與傳統能源及其它電源競爭,海上風電才能有未來。以下為田慶軍在第五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的演講全文。
  • 66米地連牆、80米單柱單樁……這個「全逆作法施工」厲害!
    開工以來,項目團隊順利攻克了江蘇省首例66米超深地下連續牆、80米大直徑單柱單樁施工等重要技術難題,確保了工程安全、質量,為地上地下雙向同步全逆作施工奠定基礎,並榮獲「江蘇省文明工地」稱號。項目地連牆鋼筋籠共計62幅,包括17種槽段形式,鋼筋籠總高64米-66米,寬度4.7米-6.6米,最大重量約88噸。
  • 25噸起重機 25噸汽車起重機的亮點
    25噸起重機也就是25噸汽車起重機,俗稱25噸汽車吊,一般情況下,其起重額定質量為25噸。25噸起重機的亮點,也就是其特點,目前以雷薩25噸起重機為例,其亮點如下:1、15個主臂長度的組合數量,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需求。2、最長主臂41.2m+最長副臂8.3m,使起升高度達50.2米,行業領先。
  • 《歐洲海上風電報告2019》之產業動態和供應鏈情況
    這前六家開發商合計佔歐洲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50%。03樁基結構和基礎2019年,單樁仍然是應用最多的樁基結構類型,佔當年新增基礎的70%。其次是導管架結構,2019年East Anglia Offshore 1安裝了65臺三樁式導管架,佔當年新增基礎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