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蜜蜂》「試驗」改「實驗」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所著《昆蟲記》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第一人稱記敘了作者和他的女兒,利用二十多隻蜜蜂來進行實驗,以驗證作者所聽說的「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都可以回到原處。」這句話的真假。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描述,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在舊人教版和新部編版教材中都選編了這篇課文,舊人教版編排在三年級上冊第14課,新部編版編排在三年級下冊第14課。在2018年部編版三年級教材取代了人教版教材。但是課文中的一個詞語卻又讓語文老師不知所措。
在舊人教版中,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是」我想做個試驗。「而改版到了新部編版這句話就改成了」我想做個實驗。「我們看到,」試驗「變成了」實驗「。
在舊人教版教材中,」試驗」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這個詞語要會認會寫,而且課文中也專門給出了注音,當時這個詞語還要作為教學重點,給學生強調,這是「試驗」不是「實驗」,寫錯要罰抄課文哦。
新部編版中「試驗」搖身一變成了「實驗」。以前的教學重點,成了老師的信口雌黃,出爾反爾的證據。
那麼「試驗」和」實驗「區別在哪裡呢?
在一些情況下,「實驗」和「試驗」兩個詞容易被人們混淆。
定義區別
實驗: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
試驗: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
語素區別
同義詞辨析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最根本的一個方面是從語素的辨析入手。「實驗」、「試驗」的相同語素是「驗」,即「檢驗」,這是兩者成為同義詞的基礎,不同語素是「實」、「試」,這是同中有異的原因所在。
實驗(experiment), 是一種通過實際操作來探究某自然或社會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主要強調與理論研究的方法對立,如:雙縫幹涉實驗、麥可遜-莫雷實驗。
試驗(test), 採用測試的手段來獲取或驗證某一結果的行為,如:核試驗、獨立隨機試驗。
我們再回到課本,作者法布爾是為了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項活動,那麼是屬於試驗還是屬於實驗呢?似乎兩個都能說得通,但是」實驗「似乎更為貼切,部編版教材也選擇了」實驗「說。但是老師們如何面對以前教過的」試驗「呢?
題外話:無論是人教版還是部編版本課的課後題,都又一個圖表,讓學生填寫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實驗目的」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實驗的結論是」蜜蜂靠的不是超長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實驗結論似乎與實驗目標不吻合,說好的嚴謹呢?
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哪些變化的知識點
其實新舊教材出現知識點的不同,不僅僅這一處:
」樹頭花落未成陰「變成了」樹頭新綠未成陰「
」溪頭臥剝bao蓮蓬「變成了」溪頭臥剝bo蓮蓬「
」童孫未解供gong(一聲)耕織「變成了」」童孫未解供gong(四聲)耕織「
「盈盈一水間jian(一聲)」變成了「盈盈一水間jian(四聲)」
「鄉音無百改鬢毛衰cui」變成了「鄉音無百改鬢毛衰shuai」
「入竹萬竿斜xia」變成了「入竹萬竿斜xie」
「白雲生處有人家」變成了「白雲深處有人家」
……
專家們論證哪個正確,哪個錯誤等學術性問題,我們支持,但是有爭議的教學知識點可不可以不要寫入到小學的教材中,不然讓一線教學的老師們信口雌黃,朝令夕改,如何樹立知識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