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PICCUD 中國城市中心規劃院
姜鵬,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信息室主任
原文刊載於《北京規劃建設》2020年第1期,有刪改
【全文3560字】
公元前5000年,"主糧全球化"(Food Globalisation in Prehistory)風暴席捲舊大陸。這是一個雙向的交織過程,大、小麥向東傳播;原產於中國北方的粟和黍向西進入中亞與歐洲,向南傳至南亞與東南亞各地;首先馴化於中國長江中下遊的水稻最終遍布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原產於北非的高粱和非洲小米等作物出現於印度河流域。"主糧全球化"打破了之前不同地區人群在農業系統與飲食上的獨立性,讓很多地區的人們學會了控制"季節"。至公元前1500年,多季節輪種開始形成,奠定了青銅時代世界文明的基礎。
02-4中國水稻
《人類簡史》裡提出過一個問題:"是人類馴服了小麥,還是小麥馴服了人類。"作者認為,人類因為有了小麥後改為定居,才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實即便沒有小麥,也可以吃大米,超過35億人每天20%以上的熱量依賴大米。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水稻研究計劃網站(Ricepedia.org)資料顯示,2009年大米提供了全人類19%的人均能源和13%的人均蛋白質。亞洲獨佔全球九成大米消費,亞洲人超過50%的熱量供應源於大米。高收入亞洲國家的大米人均消費量明顯下降,但亞洲稻米總需求仍在繼續上升。大米還是目前中低收入國家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最貧窮的人消費的小麥相對較少。大米正成為非洲增長最快的主食,也是拉丁美洲增長最快的主食之一(圖12)。
圖12,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稻穀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考古發現,水稻於12000年前在中國長江流域被首次馴化;長江中遊和淮河上遊的水稻種植至少可追溯至8000年前;公元前3千年,水稻種植迅速擴展到東南亞大陸,並向西橫跨印度和尼泊爾;中世紀,南歐引進水稻作為糧食。今天,大米主要產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大米產量並未上榜(圖13)。
圖13,2017年全球前十位稻穀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8500年前,珠江下遊成功馴化出粳稻,栽培技術較成熟。南方極具優勢的水土條件讓水稻自被馴化後,便無其他糧食作物能與之爭鋒,時至清康熙末年,水稻依佔中國糧食產量70%以上。在南方,水稻至今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02-5冬春小麥
小麥原產地被認為是西亞。13000年前,兩河流域開始收集種植野生小麥的種子來食用;公元前9000年,野生小麥基因突變為人工種植物種;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地區開始廣泛種植小麥。小麥傳入中國約在4500-5000年前,而最早的小麥考古於中國東部而非西部,似乎預示著一條較早的海洋傳播路徑。小麥適應能力較水稻強且需水量小,傳入中國後的兩千年裡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此後冬種春收的冬小麥出現,緩解了糧食緊缺問題,加上漢代後麵粉的誕生,小麥最終取代了小米成為北方人的主食。
圖14,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小麥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小麥產量低於玉米,但仍是國際上最重要的主糧,玉米主要用作飼料或工業使用。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2018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24268千公頃,總產量13143萬噸,單產5416公斤/公頃(圖14、圖15)。
圖15,2017年全球前十位小麥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02-6荒地玉米
10000年前在墨西哥,印第安人從大芻草馴化出玉米,此後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玉米才向外傳播,明朝後期進入我國。玉米的推廣一直很緩慢,民國時期才開始"侵佔"傳統稻麥種植空間。
玉米單產並無優勢,但適應能力強,耐熱、耐旱,大量荒地被用於種植玉米,加上抗災性又好,最終與水稻、小麥三足鼎立。2006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首次超過小麥,2012年玉米總產量超過水稻,之後玉米成為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最大的作物。在陝南秦嶺山區,玉米仍是當地人重要的主糧之一。
玉米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是三大糧食作物中最適合作為工業原料的品種,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深加工行業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美國玉米量約佔世界一半,其中約2/5供外銷(圖16、圖17)。
圖16,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玉米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圖17,2017年全球前十位玉米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除了玉米,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銷售國,大豆生產水平領先世界,出油率高,並一直保持單產冠軍位置,還特別注重通過生產率的提高來顯著增加環境效益。例如在1980-2015年,美國玉米種植面積減少41%,灌溉用水減少46%,溫室氣體排放減少31%。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美洲國家,佔據世界85%以上的大豆生產份額,且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2017年更是達到88.5%。不過,大豆雖然是主要糧食作物,卻不是主糧(圖18、圖19)。
圖18,2017年全球前十位大豆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圖19,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大豆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02-7華夏糧局
小麥在我國種植區域較為廣泛,其中河南省產量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稻穀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三大區域。1978年至2004年間,小麥和稻穀的種植面積呈現明顯的縮減趨勢,2004年後開始緩慢恢復。小麥和稻穀的總產量除在2004年前後有所下滑外,其餘時間基本呈現穩中有升態勢。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南三大區域。2000年以來,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雙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已然實現領跑三大主糧生產(圖20、圖21)。
圖20,我國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變化趨勢(千公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圖21,我國三大主糧的總產量變化趨勢(萬噸)(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我國玉米、小麥和稻穀這三大主糧的單產水平變化趨勢較為一致,除個別年份受乾旱等氣候因素影響發生局部波動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均呈現穩健提升的態勢,直接反映了我國整體不斷提升的糧食生產水平。
依靠三大主糧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伴隨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變化,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中,我國三大主糧的主體比例不斷抬升,最近幾年已經超過90%,從1978年的80.95%增至2017年的91.34%,增加了10.39%。同時,三大主糧的自給率也均保持較高水平(圖22、圖23)。
圖22,我國三大主糧的單產水平變化趨勢(公斤/公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圖23,我國三大主糧佔糧食總產量的比重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在糧食進口市場,為保障國內主糧安全供應,採取配額管理制度,每年三大主糧作物的進口配額佔當年產量的比例較低。糧食出口方面,近十年來小麥和玉米的出口數量微乎其微,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稻穀與大米。中國曾經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大米也是入世後中國糧食中唯一可能受益的產品,然而1998-2016年的近20年間,出口量一直呈現下滑趨勢。好在最近幾年的出口量顯現出快速回升態勢,但仍未恢復至入世前的較好水平(圖24)。
圖24,我國三大主糧的進出口數量變化趨勢(出口量以負值表示,2019*數據為2019年前三季度累計值)(數據來源:國家海關總署)
02-8土豆戰略
中國馬鈴薯(土豆)生產長期領跑世界。2015年起,農業部開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探索將其加工成適合國人飲食習慣的麵粉、饅頭、麵條和麵包等主食,發展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主糧。成為主糧,一般需要滿足:供應量足,價格便宜;能提供碳水化合物,提供大量賴以維生的熱量、蛋白、脂肪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易儲存。馬鈴薯能較好具備上述特徵。
國內馬鈴薯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其中西南地區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東北地區是全國優質馬鈴薯種植基地。1982年至2017年,我國馬鈴薯產量呈現穩步上升態勢,遠遠超過高粱、穀子等雜糧。我國素有"小雜糧王國"美譽,也曾把高粱作過主糧,現在高粱主要用於釀酒。目前我國雜糧產量已由歷史最高水平的佔糧食總產量30%左右降低到不足8%。2010年以來,我國馬鈴薯的產量更是一度超過了大豆(圖25)。
圖25,我國馬鈴薯、大豆、高粱和穀子產量對比(萬噸)(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從世界糧食生產趨勢來看,1961年至2017年的56年間,馬鈴薯的生產水平提升很快,總產量接近4億噸,價格不貴且供應量有保障。上世紀末馬鈴薯種植面積有較大縮減,但同期的產量卻基本能夠保持;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馬鈴薯種植水平提升較快,明顯反映在單產水平的提高上(圖26)。
圖26,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及產量變化趨勢(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的儲藏時間更長。
全世界糧食供應仍處於緊平衡狀態,隨著全球人口快速增加,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帶來的風險加劇(現在看來,可能還要加上政治經濟因素和極端狀況),糧食已成重要戰略物資,中國必須時刻保障糧食自給處於安全水平,充分應對未來可能的世界糧食危機。
( It will continue. )
本文系作者觀點,不代表平臺機構最終觀點
如涉文章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原標題:《SN02 | 飢餓地球與主糧作物(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