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02 | 飢餓地球與主糧作物(下)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PICCUD 中國城市中心規劃院

姜鵬,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信息室主任

原文刊載於《北京規劃建設》2020年第1期,有刪改

【全文3560字】

公元前5000年,"主糧全球化"(Food Globalisation in Prehistory)風暴席捲舊大陸。這是一個雙向的交織過程,大、小麥向東傳播;原產於中國北方的粟和黍向西進入中亞與歐洲,向南傳至南亞與東南亞各地;首先馴化於中國長江中下遊的水稻最終遍布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原產於北非的高粱和非洲小米等作物出現於印度河流域。"主糧全球化"打破了之前不同地區人群在農業系統與飲食上的獨立性,讓很多地區的人們學會了控制"季節"。至公元前1500年,多季節輪種開始形成,奠定了青銅時代世界文明的基礎。

02-4中國水稻

《人類簡史》裡提出過一個問題:"是人類馴服了小麥,還是小麥馴服了人類。"作者認為,人類因為有了小麥後改為定居,才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實即便沒有小麥,也可以吃大米,超過35億人每天20%以上的熱量依賴大米。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水稻研究計劃網站(Ricepedia.org)資料顯示,2009年大米提供了全人類19%的人均能源和13%的人均蛋白質。亞洲獨佔全球九成大米消費,亞洲人超過50%的熱量供應源於大米。高收入亞洲國家的大米人均消費量明顯下降,但亞洲稻米總需求仍在繼續上升。大米還是目前中低收入國家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最貧窮的人消費的小麥相對較少。大米正成為非洲增長最快的主食,也是拉丁美洲增長最快的主食之一(圖12)。

圖12,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稻穀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考古發現,水稻於12000年前在中國長江流域被首次馴化;長江中遊和淮河上遊的水稻種植至少可追溯至8000年前;公元前3千年,水稻種植迅速擴展到東南亞大陸,並向西橫跨印度和尼泊爾;中世紀,南歐引進水稻作為糧食。今天,大米主要產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大米產量並未上榜(圖13)。

圖13,2017年全球前十位稻穀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8500年前,珠江下遊成功馴化出粳稻,栽培技術較成熟。南方極具優勢的水土條件讓水稻自被馴化後,便無其他糧食作物能與之爭鋒,時至清康熙末年,水稻依佔中國糧食產量70%以上。在南方,水稻至今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02-5冬春小麥

小麥原產地被認為是西亞。13000年前,兩河流域開始收集種植野生小麥的種子來食用;公元前9000年,野生小麥基因突變為人工種植物種;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地區開始廣泛種植小麥。小麥傳入中國約在4500-5000年前,而最早的小麥考古於中國東部而非西部,似乎預示著一條較早的海洋傳播路徑。小麥適應能力較水稻強且需水量小,傳入中國後的兩千年裡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此後冬種春收的冬小麥出現,緩解了糧食緊缺問題,加上漢代後麵粉的誕生,小麥最終取代了小米成為北方人的主食。

圖14,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小麥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小麥產量低於玉米,但仍是國際上最重要的主糧,玉米主要用作飼料或工業使用。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2018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24268千公頃,總產量13143萬噸,單產5416公斤/公頃(圖14、圖15)。

圖15,2017年全球前十位小麥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02-6荒地玉米

10000年前在墨西哥,印第安人從大芻草馴化出玉米,此後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玉米才向外傳播,明朝後期進入我國。玉米的推廣一直很緩慢,民國時期才開始"侵佔"傳統稻麥種植空間。

玉米單產並無優勢,但適應能力強,耐熱、耐旱,大量荒地被用於種植玉米,加上抗災性又好,最終與水稻、小麥三足鼎立。2006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首次超過小麥,2012年玉米總產量超過水稻,之後玉米成為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為最大的作物。在陝南秦嶺山區,玉米仍是當地人重要的主糧之一。

玉米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是三大糧食作物中最適合作為工業原料的品種,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深加工行業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美國玉米量約佔世界一半,其中約2/5供外銷(圖16、圖17)。

圖16,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玉米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圖17,2017年全球前十位玉米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除了玉米,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銷售國,大豆生產水平領先世界,出油率高,並一直保持單產冠軍位置,還特別注重通過生產率的提高來顯著增加環境效益。例如在1980-2015年,美國玉米種植面積減少41%,灌溉用水減少46%,溫室氣體排放減少31%。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美洲國家,佔據世界85%以上的大豆生產份額,且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2017年更是達到88.5%。不過,大豆雖然是主要糧食作物,卻不是主糧(圖18、圖19)。

圖18,2017年全球前十位大豆生產國(地區)(百萬噸)(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圖19,21世紀至今及2017年各大洲大豆生產份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02-7華夏糧局

小麥在我國種植區域較為廣泛,其中河南省產量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稻穀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三大區域。1978年至2004年間,小麥和稻穀的種植面積呈現明顯的縮減趨勢,2004年後開始緩慢恢復。小麥和稻穀的總產量除在2004年前後有所下滑外,其餘時間基本呈現穩中有升態勢。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南三大區域。2000年以來,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雙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已然實現領跑三大主糧生產(圖20、圖21)。

圖20,我國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變化趨勢(千公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圖21,我國三大主糧的總產量變化趨勢(萬噸)(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我國玉米、小麥和稻穀這三大主糧的單產水平變化趨勢較為一致,除個別年份受乾旱等氣候因素影響發生局部波動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均呈現穩健提升的態勢,直接反映了我國整體不斷提升的糧食生產水平。

依靠三大主糧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伴隨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變化,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中,我國三大主糧的主體比例不斷抬升,最近幾年已經超過90%,從1978年的80.95%增至2017年的91.34%,增加了10.39%。同時,三大主糧的自給率也均保持較高水平(圖22、圖23)。

圖22,我國三大主糧的單產水平變化趨勢(公斤/公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圖23,我國三大主糧佔糧食總產量的比重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在糧食進口市場,為保障國內主糧安全供應,採取配額管理制度,每年三大主糧作物的進口配額佔當年產量的比例較低。糧食出口方面,近十年來小麥和玉米的出口數量微乎其微,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稻穀與大米。中國曾經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大米也是入世後中國糧食中唯一可能受益的產品,然而1998-2016年的近20年間,出口量一直呈現下滑趨勢。好在最近幾年的出口量顯現出快速回升態勢,但仍未恢復至入世前的較好水平(圖24)。

圖24,我國三大主糧的進出口數量變化趨勢(出口量以負值表示,2019*數據為2019年前三季度累計值)(數據來源:國家海關總署)

02-8土豆戰略

中國馬鈴薯(土豆)生產長期領跑世界。2015年起,農業部開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探索將其加工成適合國人飲食習慣的麵粉、饅頭、麵條和麵包等主食,發展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主糧。成為主糧,一般需要滿足:供應量足,價格便宜;能提供碳水化合物,提供大量賴以維生的熱量、蛋白、脂肪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易儲存。馬鈴薯能較好具備上述特徵。

國內馬鈴薯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其中西南地區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東北地區是全國優質馬鈴薯種植基地。1982年至2017年,我國馬鈴薯產量呈現穩步上升態勢,遠遠超過高粱、穀子等雜糧。我國素有"小雜糧王國"美譽,也曾把高粱作過主糧,現在高粱主要用於釀酒。目前我國雜糧產量已由歷史最高水平的佔糧食總產量30%左右降低到不足8%。2010年以來,我國馬鈴薯的產量更是一度超過了大豆(圖25)。

圖25,我國馬鈴薯、大豆、高粱和穀子產量對比(萬噸)(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從世界糧食生產趨勢來看,1961年至2017年的56年間,馬鈴薯的生產水平提升很快,總產量接近4億噸,價格不貴且供應量有保障。上世紀末馬鈴薯種植面積有較大縮減,但同期的產量卻基本能夠保持;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馬鈴薯種植水平提升較快,明顯反映在單產水平的提高上(圖26)。

圖26,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及產量變化趨勢(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

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的儲藏時間更長。

全世界糧食供應仍處於緊平衡狀態,隨著全球人口快速增加,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帶來的風險加劇(現在看來,可能還要加上政治經濟因素和極端狀況),糧食已成重要戰略物資,中國必須時刻保障糧食自給處於安全水平,充分應對未來可能的世界糧食危機。

( It will continue. )

本文系作者觀點,不代表平臺機構最終觀點

如涉文章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原標題:《SN02 | 飢餓地球與主糧作物(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聚焦三大主糧作物 開展風險區劃農業保險費率定價有了新的「度量衡」
    原標題:聚焦三大主糧作物 開展風險區劃農業保險費率定價有了新的「度量衡」   近日,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聯合發布《稻穀、小麥、玉米成本保險行業基準純風險損失率表
  • 紅薯在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前,的確是主糧,還是最重要的主糧
    紅薯在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前,的確是主糧,還是最重要的主糧首先,偶然了解到,我家四代祖宗之前,就是做粉皮、粉絲的,清末的時候整個村整個縣的都是粉皮作坊,而主要原料就是紅薯、綠豆之類。不管是不是國家欽定的主糧,紅薯都永遠離不開我家的餐桌。所以問題只能是農業種植生產上的,種地瓜費勞力,而且費水,還怕澇,而土豆喜寒旱,把好的田地、水資源、勞動力,用來種紅薯,那太浪費了,會擠佔掉其他作物的農時,本來這些資源都是用來種小麥、水稻的,紅薯再高產,其營養價值、口感、工業化程度,也都不如白米白面。
  • 主糧演進路線:從黍稷到米麵
    梳理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的主糧變遷,就會發現,無論朝代如何更迭,老百姓耕種哪種糧食首先考慮的不是口味、品質,而是產量,哪種作物產量高可以養活最多的人,就種哪一種。大一統年代,人口增長厲害,加之地主豪強大肆兼併土地,人地關係緊張,環境惡劣的山嶺丘澤也被用以開墾耕種;戰爭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適宜粗放生長又高產的作物成為救命糧。
  • 高產作物推廣前的災年人們都種什麼?現在那些作物基本已銷聲匿跡
    陳壽的《三國志》中說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的王朝盛世莫不是以豐饒之年作為基礎的,例如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就生動地描繪了唐朝「開元盛世」時的繁華景象,但是由於華夏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所以在高產作物如土豆、紅薯、玉米普及之前,華夏地區的人口很難超過兩億人
  • 1分鐘帶你速覽進博會拜耳作物科學展區
    作為全球創新綠色農業領導者,連續三年參展進博會的拜耳作物科學在今年又將勾勒出怎樣的農業發展藍圖一大願景秉承「共享健康,消除飢餓第三屆進博會,拜耳作物科學將在現場展示如何通過種子,植保,數位化和精準農業,農戶教育、安全用藥,促進中國主糧和果蔬的安全優質供應
  • 作物還得這樣選,旱澇保收
    聽到一個故事,有人給一個回鄉創業的農人一句「忠告」,明年種上蔥姜蒜,保證你再不用為掙不下錢發愁了。農人講,也不見得吧。 晉北農戶種蔥 在晉北有個村子,土壤情況就是適合種蔥,年年村民們都會種800畝左右,不管價格怎麼樣,依然會種。
  •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五十二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說,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進一步穩固,建成完善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五十二萬份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說,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進一步穩固,建成完善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 加工奶茶中黑色珍珠的木薯粉,卻是非洲窮人的主糧!
    木薯又稱樹薯,顧名思義是長得像樹木一樣的薯類作物,木薯原產於巴西,與土豆(馬鈴薯)、地瓜(紅薯)稱是世界三大薯類作物,屬於大戟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灌木珍珠奶茶裡的珍珠以木薯澱粉製成。在我們常吃的零食中木薯粉常以果糖、酒精、澱粉等食品添加劑的身份出現在食物中,但在非洲,它可是百姓重要的主食。
  • 【Nature】全面綜述提高作物產量的方法!
    該文章討論了利用植物科學解決綠色革命後農業挑戰的潛力,並探索了在氣候變化中增強作物可持續生產。 此外,該文還認為加速作物改良必須利用自然進化的性狀和合成生物學。1960年代的綠色革命使主要的主糧作物(小麥,玉米和大米)的產量急劇增加,從而滿足了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需求。這主要依賴於優良品種育種及雜交作物的發展、肥料的應用以及通過大量公共投資來提高管理水平來實現的。
  • 400多年前,一種美洲作物進入中國,從此改變了歷史
    02美洲作物與人口大爆炸清朝入關後,早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官方能控制的人口僅有1920萬人,雍正時期取消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後而在雲南順寧府,玉米甚至成為了主糧,「府屬山多田少,多種蕎與玉米,以此為天」,在雲南曲靖府宣威州「苞谷,熬糖、煮酒、磨麵,功用甚大,宣人仰為口糧大宗」。
  • 四體勤,五穀分——《楚辭》中的禾本科作物
    農作物種植業的發展是中國早期文明發達的物質基礎,我國是禾本科多種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國自古以來就說「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穀治百病」的說法,目前被多數學者接受的五穀是稻、黍、稷、粱、麥,而六穀則比五穀多了一種「蔬」米。
  • 土豆——全世界最成功的植物之一,它有著「撬動」地球的魔力!
    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科學命題,即用槓桿原理撬動地球,但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支點,這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例。然而,就對地球的影響而言,也許生物力量比物理力量更具戲劇性。馬鈴薯起源於南美安第斯山脈,具有撬動地球的傳奇魔力,深刻地改變著或正在改變著世界歷史進程和文明潮流。
  • 清明夢出體實錄之——地球往事
    然後,整個地球就會失去平衡,而且「露施」也就再也不能生產了。目前,第二批與第三批的收成同時面臨滅種的危機。第二批收成越來越少,而活動物的能量需求也就越劇烈。兩個活動物往往會同時消化同一個第二批收成的作物。在這情況下就產生了衝突,往往導致兩三個活動物彼此鬥爭。 他很快地將這原理付諸實驗。
  • 合生元sn-2 plus奶粉系列解讀
    只有這樣的奶粉才會讓寶寶獲取更多的營養,合生元sn-2 plus奶粉系列就是這樣的選擇。奶粉系列吸收優勢明顯  了解sn-2 plus  sn-2 plus是第三代母乳脂肪技術,擁有5大專利原料,讓奶粉的脂肪更接近母乳。
  • 國家作物種質庫裡保存著50多萬份作物基因
    作物種質庫是保護作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它留住了那些自然界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作物基因,也為未來的作物育種提供了豐富的基因資源。記者在位於北京北三環的國家作物種質庫中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作物種質都被集中在這裡,經過檢測、標識等入庫前處理之後,最終進入這個龐大的種質庫中,像「冬眠」一樣,在低溫環境中被長期保存。
  • 資本主義下的廉價模式:食物如何塑造工業世界
    在武力威逼下,印度供養窮人的古老習俗被自由市場關系所取代,以便可以出口糧食。在殖民統治下,印度的任務是通過徵稅,資助英國的全球帝國主義:「印度的勞苦大眾為印軍的遠徵買單,比如攻佔北京(1860年),入侵衣索比亞(1868年),佔領埃及(1882年)和徵服蘇丹(1896-1898年)。」1871年以後,德國、美國以及日本和歐洲其他國家迅速加入了英國的金本位體制,殖民剝削進一步加劇。
  • 新刊|耿中耀:主糧政策調整與環境變遷研究
    按照這一理論,凡屬純自然狀況下發育出來的生態系統,不管它屬於哪一種類型,系統內各生物物種之間,都必然會進化出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以至於任何一種物種的缺位,都可能引發生態系統的重組,甚至會誘發為整個系統運行的失衡,進而還會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穩定延續。在中國南方的熱帶、亞熱帶的生態系統中,桄榔類物種的缺位也會引發類似的效用。
  • 飢餓蜂群遭遇獎勵飼餵,是先獎勵還是先輔助?現在知道,恰逢其時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飢餓蜂群遇上獎勵飼喂?其實要說飢餓蜂群遇上獎勵飼喂,目前這個時間我國的南方地區就比較容易出現,尤其是進入夏季以前,蜜蜂春繁比較早的地方都容易出現這種問題,為什麼呢?有的地方蜜源比較緊湊,溫度雖然高,但是不至於蜂王停止產卵,為了迎接下一個蜜源,往往在夏季的時候也需要蜜蜂繼續繁殖,所以這樣的地方,自然就遇上了飢餓蜂群遭遇獎勵飼喂。是先獎勵還是先輔助?
  • 《飢餓站臺》世界上的三種人 上等人 下等人 墮落之人
    就正如地球上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富裕社會擁有過多,多於他自己所需要的,而住在貧窮地區的人,是覺得不足夠的。《飢餓站臺》很明顯是一個寓言故事,關於我們的社會、地球的資源和我們的生活。這部電影從一張食物檯,反思人性、階級、罪惡等問題,想像力和社會批判力,同樣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