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很多個中間看我看過你很小閉上眼睛的時候 很藍我知道你在一本書裡站著前邊有木板怎麼也不知道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花全開了開得到處都是後來就很孤單
這首1990年在激流島上寫成的詩歌,後來被顧城截取一部分,放在小說《英兒》
一篇叫「我愛你了」的小章節的開頭。
顧城截取的部分是:「怎麼也不知道/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花全開了 開得到處都是」。
寫《英兒》時,當顧城回過頭來看自己之前寫的《麥田》,一定有種「讖語」的宿命感。「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花全開了/開得到處都是」,我想,那應該是屬於顧城和英兒的春天;「後來就很孤單」卻只屬於寫《英兒》時的顧城。
因此,顧城的《麥田》是屬於顧城和英兒的,「花全開了/開得到處都是」,那是只屬於顧城和英兒的密語,一段泛濫的情感生活。
顧城的詩歌是其「精神自傳」,《麥田》中的「我」應該是顧城自己,而「你」應該是「英兒」。有人認為「你」指麥子,所以說「你很小」。這是誤讀。
「你很小」恰是指英兒,這也是顧城痴迷英兒的原因吧。「小」是種情調兒,「小」也是身體的輕巧。顧城在《英兒》中寫道:她的輕巧給了我一种放肆的可能,一種男性的力量的炫耀。
「閉上眼睛的時候 很藍」,我認為,這一句進一步證明了「你」就是英兒。顧城在小說《英兒》中寫道:第一次見英兒,真覺得是藍色的。閉上眼睛,很藍,說明那段日子裡,沉浸在愛情裡的顧城,眼中、心中都是英兒的影子。當然,「藍」是美好的色彩,對於痴迷大自然的顧城來說,藍色對他意味喜歡、愛。
《麥田》可以說是顧城給英兒的情詩,只是這首情詩並不是每個讀者都懂得。
「我知道你在一本書裡站著/前邊有木板」,儘管顧城和英兒愛得纏綿,但依然有說不出的隔閡,像「木板」似的,被敏感的顧城偶爾捕捉到。我認為,這種隔閡是英兒造給顧城的,英兒對顧城的愛終究有私利。
「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花全開了/開得到處都是」,漫山遍野的花開,漫山遍野的情慾。讀完《英兒》,你就讀懂了「花開」的意思了。那是完全屬於顧城和英兒的。
「後來就很孤單」,這是處於濃情密愛中的顧城對英兒的依戀,當英兒不在身邊,顧城就感覺到孤單。
1990年寫成的詩歌《麥田》,是顧城寫給英兒的情詩,也是顧城對和英兒那段濫情歲月的真實記錄。
而詩人用「麥田」作為詩歌的題目,是美好,是青青麥田隨春風搖蕩的波浪;是愛,是麥花開放,是開後的孤單。
《英兒》原本是被要求寫成情愛懺悔錄,可無疑顧城偏離了最初的設定,它既有顧城的懺悔,又有對英兒無法捨棄的愛,寫《英兒》時的顧城,對英兒又愛又恨。
顧城用詩意的文字寫和英兒的情愛,潮溼潤澤,「春天在每個夜晚數她的花朵」,我突然覺得,用這樣的句子形容《英兒》中的情愛,似乎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