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來了,越來越多的同學收到了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於學生來說,通知書的到來,意味著高中生活的徹底結束,即將開啟一段新的旅程。而對有的家長來說,卻要開始發愁了:孩子上大學,到底要花多少錢?第一次出遠門,每個月要給多少生活費?先來看看兩組數據吧!
來源:麥可思研究院
來源:挖財記帳
綜上,麥可思研究院提供的2019年大學生消費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月均消費為1197元;而另一項全國大學生消費排行顯示,僅有排名前3的城市數據大於2000元。由此可簡單推論,我國大部分大學生月均消費在1200~2000元左右。
去年,也有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了四川大學、成都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學校,調查發現:
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在1500-2000元之間,少部分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個別學生的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
生活費都花在了什麼地方?
報告顯示,購物僅佔大學生生活開銷的第三名,而前兩位分別是餐飲和人情社交,人情社交的支出佔據大學生生活費的21%。
那大學生生活費到底多少合適,以下幾個參考依據,供各位家長、準大學生參考:
1、所在城市
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還有廈門、杭州、大連這種消費水平比較高的城市,生活費肯定要多一點。
但城市消費水平不能盲目猜測,一些西部城市的消費水平可能也比較高。各位家長可以在送孩子去學校的時候了解下孩子大學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及消費情況。
2、學校位置
有的學校校區在城市中心,有的在郊區或開發區,消費水平也肯定不一樣。城中心的生活費需要更多,郊區的消費水平低、消費場所較少,一般花銷較少。
3、所學專業
很多家長以為跟學習相關的只有學費,這就不對了。日常學習,花費還真不少。很多專業也需要買參考資料。比如學英語學法律學會計,要買一大堆考試教材。有些專業考試的教材是很貴的,生活費要將這部分考慮進去。
4、社團活動
上大學後,要和不同的人相處。如果參加社團活動比較多,聚會開銷大,生活費可以多一點。
5、性格興趣
除了學習,大學生應該有廣泛的興趣。讀書要買書吧,看電影要買票吧,運動要買裝備吧,旅行要花的就更多了。正是青春好時光,這些錢千萬不能省。
6、家庭條件
種種開銷,還是要以家裡的經濟條件為根本。家裡比較富裕,可以適當多給一些生活費,但也別毫不節制。因為大學時候同樣是該培養人理財消費能力的時候。「上不封頂」的生活費必然會讓大學生沉迷享樂,喪失初心。
7、回家頻率
回家次數較多,就需要更多生活費!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孩子大多第一次離開家,生活上會有很多的不習慣,父母也會不放心,剛開始回家次數不會太少,當然距離特別遠的就另當別論了。
距離近的孩子需要坐車回家,沒有幾十塊也是回不去的,遠一點的要坐火車,大概就要一二百了,再遠一點的就需要坐飛機了,價格就更貴了。
其實,每個城市、每所學校的消費基準不同,每月生活費多少合適,入學前可以提前諮詢迎新的學長學姐,他們最有發言權。
最後還要建議各位大學生/準大學生:
1、遠離校園貸
大學生消費觀念前衛,追求物質生活,但自控能力差。不良平臺方正是利用了大學生的無知、不懂自我保護而進行欺詐,不客氣的說就是吸食大學生的血液,校園貸打著助學的幌子誘導金錢觀尚未成型的大學生不勞而獲,超前消費。有的同學不好意思借錢,於是就求助校園貸,釀成了很多悲劇,一定要引以為戒,拒絕校園貸!
2、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助學金
國家資助政策有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資助措施,在不耽誤學生正常學習時間的基礎上,學校還有各種勤工儉學崗位提供給學生,具體情況可以到大學生事務中心進行了解或者報名。
3、合理選擇兼職
大學生除了靠爸媽給生活費外,可以自己利用大學裡的一些閒散的時間做做兼職,一方面鍛鍊自己,一方面也能多賺零花錢,一舉兩得。但是在選擇兼職時,應提高警惕,注意安全,需通過正規的渠道,選擇證照齊全或有一定實力規模的兼職平臺。
4、適當進行儲蓄和理財
消費前給自己擬一個計劃,大致確定吃飯、娛樂等支出數額。有計劃後自然會跟著走,但也不免會有超出預算的支出,所以還需要學會記帳,知道用在實處和浪費的地方,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5、不要向家長索取過高的生活費
作為家長,你準備每月給孩子多少錢?
作為學生,你準備每月花多少錢?
「留言」討論說一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