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離間計,其中三計與秦國和趙國有關

2020-12-22 睿歷史

離間計是三十六計之一,原指使對方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對方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對方引起內訌,在戰國時代主要有四大離間計。

一、田單間樂毅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攻取。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即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

這時,燕昭王病逝,新立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合。齊將田單趁機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

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逃亡到趙國。最後,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殺死騎劫,收復齊國。

二、範睢間廉頗

公元前259,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廉頗實行堅守之策,趙軍堅守營壘不出,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

於是秦王採用範睢的謀略,派人到趙國都城散布謠言說,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秦軍只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趙王聽信謠言,任用趙括為將軍,取代廉頗。

趙括代替了廉頗後,完全變更了廉頗的堅守之策,撤換了許多軍官,並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白起先向趙軍示弱,誘敵深入,最後大敗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殺趙兵四十餘萬,進而圍攻邯鄲。

三、秦國間信陵君

公元前247年,秦軍進攻魏國,信陵君任上將,他率領齊、楚、韓、趙,魏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關。

秦王忌憚信陵君,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魏王更加懷疑信陵君,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

四、王翦攻趙

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抗。李牧多次打敗秦軍,並殺死了秦國將領桓齡。王翦害怕李牧,於是賄賂趙王寵臣郭開等人,讓他在趙王面前挑撥離間說,李牧、司馬尚想要和秦國一起反攻趙國,以便從秦國多取得封地。

趙王信以為真,懷疑李牧、司馬尚,派趙蔥和顏最代替他們為將,並殺了李牧,廢棄了司馬尚。三個月以後,王翦趁機加緊進攻趙國,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遷,並滅亡了趙國。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秦國對離間計屢試不爽,怎麼東方六國卻不對秦國用?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
  • 秦國第一功臣——郭開,戰國有四大戰神我一個滅了倆
    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我們又重新認識了戰國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前兩位屬秦國,後兩位屬趙國。秦統一的最大阻力,應該就是趙國,趙國最厲害的就是,廉頗和李牧兩大戰神,但是因為一個人,最終戰神沒落,趙國亡國。
  • 戰國雙雄之一,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為何還是國破家亡
    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應該是北方的趙國和西邊的秦國,當時的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最終沒能改變國家的命運。那麼趙國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後世,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秦國),王翦(秦國),廉頗(秦國),李牧(秦國)。戰國四大名將中,秦趙兩國各佔一半,可謂是實力相當。
  • 趙國兵力強盛,秦始皇為什麼第二個滅它,原來跟小時候經歷有關
    這個順序是按照範雎和張儀制定的遠交近攻方針執行的,先將自己周邊的韓、趙、魏三國滅掉,之後再慢慢進攻相對較遠的其他三個國家,但是趙國兵力強盛,為什麼秦始皇要第二個滅掉它呢,這樣會耗費秦國很多的軍力,其實原因有三點。
  • 讀懂歷史上的離間計,便明白:世道險惡,我們如何免於小人的算計
    三十六計之一的反間計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知道對方計劃,己方反過來利用,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另一個便是利用敵方內部「不合」,製造亂子,也是我們常說的離間計。現代社會複雜多變,我們需要學習離間計,不為禍害人,而是了解內中道理,從而保護自己,正如老祖宗教我們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趙國曾與秦國比肩,為何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神奇的歷史,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晉國應該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諸侯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晉國三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個大國。
  • 戰國名將排行榜,廉頗只能排第4,排第一的無人不服
    戰國時期七國紛爭,雖然歷史史料留下來的不多,但是從那些稀缺的《戰國策》等史書中還是留下了不少的百戰名將,記載了不少那些數十萬大軍攻城拔寨的經典戰例,其中著名的 百戰名將有吳起、樂毅、趙奢、王賁等,但是要真正排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以上提到的那些人還不算其中,那麼下面就認真客觀的評價戰國四大名將。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秦國攻滅巴蜀不光是司馬錯的功勞,其實秦惠文王功勞也很大,如果沒有他以五座大石牛為誘餌,蜀王也不會吃飽了撐了幫秦國開拓金牛道,秦國大軍也就無法入蜀。第二,趙奢。除了閼與之戰,趙奢就沒有其他戰績了。
  • 借《孫子兵法》解讀《三十六計》之離間計,制勝的關鍵在攻於心計
    其實這兩本書是相通的,可以借《孫子兵法》裡的謀略和思想來看待《三十六計》中的種種計策,這次我們就借《孫子兵法》來讀懂《三十六計》中的離間計。在《孫子兵法》中的註解是「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改也」,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破壞對方的外交,離間對方的君臣關係,從而個個擊破,達到戰爭獲勝的結果,其中最有名的戰爭便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長平是趙國的城池,駐守的將領是廉頗。因為廉頗之前打了很多敗戰,所以廉頗在長平選擇的戰略是按兵不動。
  • 戰國時期除了四大名將、四大公子、四大刺客,還有哪四大?
    而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英雄豪傑輩出,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自然也引起了後人們的興趣,列舉出了一系列排名,人們比較比較熟知的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四大公子(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大刺客(專諸、要離、聶政、荊軻)。不過了這四大名將、四大公子、四大刺客以外,其實戰國時期還有很多被並稱為「四大」的人物。
  •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為什麼秦國不滅掉趙國?秦昭襄王怕了!
    在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趙國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在攻下巴蜀之地以後,糧食供應得到巨大改善,整個國家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而趙國也並不示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隊為之一振,軍事實力得到空前高漲。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2、王翦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戰國七雄:秦國白起,趙國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而下面的諸侯都在為爭奪天下而戰,先是趙魏韓崛起,後是秦楚齊燕崛起,在歷史上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他們實力都非常雄厚,其手下也有不少的名將。那麼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名將是白起,趙國的名將是廉頗,剩下五國的名將都是誰? 楚國—昭陽
  • 戰國知名宰相蘇秦,身負6國相印,讓秦國15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在戰國時期,秦國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為了對抗秦國,六國之中湧現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而戰國著名宰相蘇秦就是其中之一了。作為六國合縱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早年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在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他的「合縱」計謀讓秦國元氣大傷,15年內都不敢出兵函谷關,並且身兼6個國家的宰相,那麼他是怎樣成名的呢?
  • 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到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戰國近兩百年歷史,秦國最終能從混戰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和秦國名將輩出,以及秦軍的驍勇和強悍的戰鬥力不無關係,即便如此秦軍也遭遇過相當多的敗仗,擊敗過秦軍的名將更是不在少數,不過能擊敗過秦軍兩次或以上的名將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