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話題
記得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哦!
蟯蟲,學名蠕形住腸線蟲(拉丁學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分布於世界各地,兒童易反覆感染。
成蟲細小,乳白色,外形像一條白線,可以看到的大多為雌蟲,長度大約2釐米,常出現於肛周和新排出的糞便表面。雄蟲在交配後即死亡,一般不易見到。
蟲卵無色透明,像葵花籽,不對稱,卵殼較厚,卵內常含蝌蚪期胚胎。
蟯蟲成蟲寄生於人體腸腔內,主要在盲腸、結腸及迴腸下段,重度感染時甚至可達胃和食道,附著在腸黏膜上。交配後,雄蟲很快死亡而被排出體外;雌蟲當宿主睡眠時,經肛門爬出,產卵於肛門周圍和會陰皮膚皺褶處。產卵後雌蟲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數可返迴腸腔,也可誤入陰道、子宮、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異位損害。雌蟲壽命一般約為1個月,但兒童往往通過自身感染、食物或環境的汙染而出現持續的再感染,使蟯蟲病遷延不愈。
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交叉感染、自身感染、接觸感染、吸入感染等均是其傳染方式,具有兒童集體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特點,蟯蟲的壽命較短,成人因良好生活習慣而較少感染,或雖有因共同生活而感染也多數會自愈。
肛周由於雌蟲的蠕動刺激和蟲卵的粘附常致發癢,患兒搔癢時汙染手指,經肛門——手——口方式感染,形成自身感染,蟲卵也可散落在衣褲、被褥、玩具、食物上,經口或經空氣吸入等方式使其他人感染。
蟯蟲感染造成以下健康危害:首先是腸黏膜損傷,輕度感染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可引起營養不良和代謝紊亂。其次,出血與發炎。雌蟲的深層寄生造成出血、潰瘍,甚至小膿腫而誤診。肛周、會陰處局部皮膚刺激,瘙癢破潰所致的繼發炎症。多表現為煩躁不安、失眠、食慾減退、夜間磨牙、消瘦,嬰幼兒患者常表現為夜間反覆哭吵,睡不安寧,反覆長期感染則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第三,蟯蟲性腹膜炎和肉芽腫、闌尾炎等,曾有報告蟯蟲性闌尾炎患者感染多達191條。第四,蟯蟲性泌尿生殖系統炎症:雌蟲經女性陰道、子宮頸逆行進入子宮、輸卵管和盆腔,引起各生殖器官炎症。
兒童蟯蟲很常見,檢查並不困難,確診可通過顯微鏡檢查蟲卵和成蟲鑑定,蟲卵檢查常用透明膠紙粘拭法,即半夜至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膠紙粘拭肛門周圍皮膚,將膠紙粘在透明玻片上,第二天送檢測部門顯微鏡檢查,連續3天,發現蟲卵即可確定。
蟲體檢查,多在患兒入睡後1~3小時(一般為夜間24時後)查看肛周,如有蟲體爬出,可用鑷子挾住放入有生理鹽水的小瓶中保存,第2天送檢測部門顯微鏡鑑定。因為蟯蟲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一般需要連續觀察3~5天。
蟯蟲病治療藥物有甲苯咪唑,阿苯達唑,中藥等。單純的口服藥物驅蟲一般不能達到根治目的,需要將環境中的蟲卵清除並適時配合服藥來根除本病。
蟯蟲的傳染主要在幼兒及兒童間傳染較廣泛,因瘙癢而抓撓手部沾染蟲卵,經手——口方式造成自身再感染,同時通過接觸玩具、座椅或門把手等將蟲卵擴散到生活範圍內,其他孩子通過碰觸物品而感染。
對蟯蟲病的預防強調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對託幼機構,要嚴格禁止兒童在幼兒園或兒童遊樂場地穿開襠褲,在孩子遊玩後要堅持洗手,及時為遊樂場地進行消毒;對家庭,要定期燙洗被褥和清洗玩具,棉被床單等寢具可經常置於陽光下曝曬以殺死蟲卵,使用吸塵器清理家中地板以清除蟲卵;對幼兒,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不吃手、咬指甲,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達到消滅蟯蟲病的目的。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 江典偉
部分配圖源於網絡
福建疾控
傳播健康知識,
展示疾控風採!
收錄於話題 #
個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來源: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