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各位同門、同道,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在學習和思考顏老的「衡法」理論中所收穫的點滴體會。下面我將結合本次投稿的論文與大家進行交流。我的論文題目是《從中醫治則發展史看衡法理論的開創性》。
我的匯報將由這五個部分組成。
一、字誤勘正
首先我需要向大家表示抱歉。由於我在寫作的過程中不夠認真仔細,目前已發現有三處字誤,勞煩大家可以提筆幫我更改一下。此外,若大家還有新的發現,或是覺得有可商榷的地方,歡迎隨時向我指出,以便改正,非常感謝!
二、中醫治則發展簡史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治則的發展簡史,也就是在顏老的「衡法」理論誕生之前中醫治則的發展情況。
我們知道中醫的臨床診療主要有兩個環節,一個是辨證,一個是論治。辨證就是分析問題,是對病人及疾病的認識,所選取的認識角度會形成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等辨證體系。而論治就是解決問題,其中與辨證體系相對應的就是治則,傳統上也常被稱作「治療大法」。因此「法」這個字,不僅可表示具體的「治法」,也常用於表示「治則」。
秦漢時期的中醫治則較為散在,其中比較成系統的是《黃帝內經》中的所謂「七方」,即「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即通過方劑體制的建立確定了治療的原則,從而適應不同的病情。
魏晉時期的中醫治則以敦煌出土的《輔行訣》為代表。我們知道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主要的辨證體系都是以臟腑辨雜病、以六經辨外感。在《輔行訣》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針對臟腑雜病的五味補瀉治則,以及針對外感熱病的六氣升降治則。此外在「救諸病誤治」的五首瀉方中,我們還能看到當時導致誤治的五種治則,即汗法、吐法、下法、冷寒和火法。
唐宋時期的中醫治則以《本草拾遺》的「十劑」為代表,即「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溼」,是通過藥物性質的選擇以適應相應的病情。
金元時期的中醫治則主要由張元素以及四大家各自的學派提出,彼此補充而又自成一派。後世醫家往往將諸家善用的治則結合起來,以適應不同的疾病譜,所謂「內傷法東垣,雜病用丹溪」等等。
明清時期的中醫治則以明代張介賓的「補、和、攻、散、寒、熱、固、因」等八陣,以及清代程國彭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為代表。若與魏晉時期《輔行訣》中的治則進行對比,八法中的「汗、吐、下、溫、清、和」等六法,主要針對的是外感熱病;「消、補」二法類似於五藏補瀉,主要針對的是內傷雜病。
三、衡法理論的開創性
在楊樹達先生的《積微翁回憶錄》一書中,即指出「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其人必庸;不溫故而欲知新者,其人必妄」。顏老的一生,就是在深厚的中醫積澱基礎上,不斷地積累總結經驗,勤於思考,開拓創新,力求突破既有的理論框架,從而推動中醫進一步向前發展。當然,我所能講的僅僅是我個人對於「衡法」理論的理解,若有不恰當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我們現在看到的「衡法」理論體系,是非常完整的。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顏老「衡法」理論的提出,經歷了一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過程。首先顏老當年面臨的實際問題,是血液病的治療,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血證」,通過實踐研究發現活血化瘀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發現,不僅對於血液病,活血化瘀法對於其他疑難雜症也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顏老言簡意賅地將此概括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診斷學觀點。同時顏老還認識到,瘀血為病理因素,氣血則為人生之本,氣血與瘀血本是一體之兩面,因此在體質辨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的病機學認識和「氣血正平,長有天命」的養生學思想。
若是對顏氏內科的傳承脈絡進行梳理,可以發現顏氏內科淵源於孟河學派,孟河學派可上溯於易水學派,易水學派則是張元素、李東垣等對中醫經典的繼承和發揚。易水學派的研究重點是以脾胃為核心的臟腑學說,至孟河學派則形成了「臟腑清靈,輕可去實」的治療特色,顏老「平衡氣血」的治療思想也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
若與外感熱病進行橫向對比,《傷寒論》對於內環境穩態的認識是「陰陽自和者病自愈」,因此「和法」是治療外感熱病的根本大法。而顏老對於內環境穩態的認識是「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因此「衡法」是治療內傷雜病的根本大法。當然,「和法」也可用於治療內傷病,「衡法」也可用於治療外感病,兩者是陰陽氣血互濟的關係。至此,「衡法」不僅僅是活血化瘀這一種具體的治療方法,而是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為目的的治療學法則。其中最為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平衡」與「疏通」。
四、醫案示例
下面我們結合一個具體的醫案來加深對「衡法」理論的理解。復某,女,34歲。兩手活動欠利三年餘。受寒更甚,繼以形寒發抖,神萎抽搐,面部色素沉著,鞏膜瘀絲。經檢查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歷經治療無效。
初診時還見臀部大肉日消,夜眠夢囈,腰酸作痛,便溏不暢,尿頻失禁等涉及諸多系統的繁雜症狀,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已經出現了自主神經的功能障礙,屬於《金匱要略》中的虛勞範疇。涉及的臟腑不僅僅是「治痿者獨取陽明」的脾胃,已經累及了「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的肝腎。而通過氣血辨證,氣虛、血瘀之象明顯,氣虛則寒,血瘀則滯,整體病機與《金匱要略》中的血痺比較類似。顏老初診採用的是補陽還五湯化裁,重用黃芪益氣,配以升麻升舉清氣,紅花、虎杖、水蛭活血化瘀,細辛散寒,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絡,並加入了川斷、杜仲、牛膝、千年健等補肝腎之品。
二診時症狀減輕,加桂、附溫陽,以助藥力。
三診時脾胃氣虛之態較為明顯,因此轉瀉為補,減少了活血藥和補肝腎之品的使用,而加入蒼白朮、雲苓等益氣健脾之品,雲苓還可利小便以實大便,生紫菀下病上取、宣通氣機。
待患者症狀次第消失後,仍結合氣虛體質與時令特點,以清暑益氣法善後。
通過此案,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虛勞」與「血瘀」之間的辨證關係,加深對「衡法」理論的理解。我的匯報到此結束。
五、致謝與懷念
感謝兩位顏老師辛勤的學術指導與經驗傳授!
感謝顏氏內科師門以及同道的互助關懷與交流啟發!
特別感謝顏老一生為中醫事業所做的一切!
懷念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