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科交叉的「神經調節」一節教學嘗試

2021-02-18 生物銘師堂

01 導語

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神經調節」是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1節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在個體水平上生物生命活動的本質。學生通過初中生物學教材-膝跳反射的學習和親身經歷,對反射活動有了比較宏觀的認識。本節內容教材還列舉了學生最為熟悉的2類反射,膝跳反射和縮手反射,旨在激發學生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前已具備一定的的生物學知識,例如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內環境的化學組成及理化性質等;物理學中的基礎電學內容;化學學科中離子濃度的測定、溶液的性質、原電池等。基於學生已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及教師提供的科學史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教學嘗試。

02 教學過程

1.1情景再現,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活動:再體驗膝跳反射的發生,2人配合完成;說出自己無意間手碰觸到尖刺物品或火焰時手臂的活動。

教師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配合做出適當的建議;指導學生應用術語準確表達出,縮手反射、膝跳反射時所發生的生命活動現象。

提問1:從微觀層面分析,膝跳反射發生時,哪些結構參與了活動?刺激在2種神經細胞上完成哪些活動,效應器才會有相應的生理變化?

學生閱讀教材並回答,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即反射弧。興奮在神經細胞上完成傳導和神經細胞之間的傳遞才能使效應器發生生理變化。

提問2:關於膝跳反射,大家還想有怎樣的進一步認識?教師收集問題,並對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整合、呈現在黑板上。

學生思考:感受器的生命活動是以什麼形式傳到效應器?反射發生的時候,神經細胞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

1.2 分析資料,指導學生作出合理假設

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資料分析,生物電的發現。

資料1:很久以前,人們接觸電鰻會受到電擊,因而可以推測動物體會產生電流。

資料2:1678年,荷蘭生物學家J.Swammerdan用蛙的肌肉做實驗。他將肌肉放在玻璃管內,用一根銀絲和銅棒去觸及肌肉,引起肌肉收縮活動。

資料3:1771年,L.Galvani(伽爾瓦尼)重複了這個實驗。「我把蛙放在桌子上,在蛙的附近放著一臺靜電發生器和一個來登瓶(一種聚電器)。當我的助手用解剖鑷子碰一下蛙的坐骨神經後,奇蹟發生了,蛙的肢體產生了一次迅速收縮。同時參與了這個實驗的另一個助手的發現,在這一瞬間那臺機器的導線上出現而了火花。當時我本人已經完全沉浸在這個實驗現象中。」後來,他用2種金屬導體在肌肉和神經間建立起迴路,肌肉就會產生顫抖,即收縮。於是他認為肌肉和神經上帶有相反的電荷,這種收縮是由於從肌肉內部流出來並沿神經傳到肌肉表面的電流刺激引起的,這是人類第1次將電現象與生命活動相聯繫。於是,L.Galvani在他的論文中宣稱動物組織可產生生物電,但他認為電火花現象是一個毫不相干的事件。

著名的爭論:義大利物理學家A.Volta(伏特)對L.Galvani的實驗結果提出異議,他認為由於他們的實驗使用導體金屬性不同,2種不同的金屬接觸可產生電位差,所以,使蛙肌肉收縮的實際上是一種「雙金屬流」,純屬物理現象。爭論促使他們各自進行進一步實驗來驗證的觀點。伏特由此發明了世界上第1個直流電池。後來,伽爾瓦尼改做「無金屬接觸收縮」實驗,驗證了肌肉中電現象的存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儀器無法測量這種電流。1794年,有人用電流計測出了肌肉中的電流。

提問3:神經細胞產生電流的可能機制是什麼?請結合已有的物理學知識、化學知識及神經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相關內容作出大膽假設。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科學史資料交流從這些材料中所受到的啟發。不難看出,刺激會引起生物電的產生。依已有的物理學知識可知,要形成電流必須要有電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了電流產生,必然引起了電位差的變化。這可能與細胞內外帶不同電荷的離子運動相關。

1.3 閱讀教材,學生自主檢驗猜測

教師投影教材圖2-1,要求學生結合基礎物理學電學內容,分析實驗方法、結果與結論之間的關係。增強對刺激會轉化為電流的認同。

學生閱讀教材圖2-2的內容,學習神經細胞某部位靜息電位的含義、受到刺激時產生興奮的含義、興奮離開時恢復靜息電位的含義;結合第18頁小體字部分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神經細胞在靜息、產生興奮、恢復靜息時電位變化的原因。

提問4:刺激轉化成的電流後,會一直以這種單一的形式傳至效應器嘛?實際上,膝跳反射發生時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並沒有直接相連,二者在接觸部位形成一個新的結構「突觸」。2種神經細胞往往要通過神經遞質這個傳送信號的物質相聯繫。

學生自學教材第19頁內容,對興奮在神經細胞之間的傳遞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即可。

1.4 課堂整合,揭示生命活動本質

教師概述膝跳反射活動發生時伴隨的生命活動本質,感受器在未受到刺激時,神經細胞膜對K+通透性很大,K+帶正電荷,K+的外流使得膜內外(靠近膜的極小範圍)呈現外正內負的膜電位分布,膜內外存在電勢差,生理學上稱之為靜息電位;當受到刺激時,神經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Na+內流改變了靜息時的電位差,在神經細胞上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分存在電勢差,於是產生了電流,電流又作為刺激使得神經細胞的每個部位都興奮起來,直至傳至神經末梢,引起神經遞質的釋放,將信號傳遞到下個神經細胞,最終將信號傳遞給肌肉群,引起肌肉活動,小腿抬起。

提問5:人體的諸多反射活動比膝跳反射複雜得多,參與的中樞、神經細胞數量比較多,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學生自學教材內容,分析第20頁的4條資料。小組討論3個問題,關注排尿反射活動發生時,低級中樞活動和高級中樞活動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腦的高級功能,了解記憶形成的基本認識,交流自己學習與記憶的方法,應用所學知識分析這些方法的科學性。關注與腦健康有關的疾病,了解神經外科醫生的工作,增強社會責任感。

03 教學反思

神經生理學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神經調節與人類生命活動息息相關。高中階段的授課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電化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生物電現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

高中生已有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知識決定了他們對興奮的發生、傳導、傳遞的認知水準。授課時,應結合學生基本情況,進行課堂設計,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現象所蘊含的生命活動本質,引導學生關注神經調節與人類健康,引導學生用科學知識合理的對生活中遇到的現象作出解釋。培養學生樂於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檢驗假說的理性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理論知識。

高中教材延續了初中教材反射活動的舉例-膝跳反射,旨在激發學生對這個熟悉、普遍生命活動的再認識,這種做法是課程標準的總指引,學生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對同一個事物的重新認識往往要依賴知識的發展。本節教學完全撇開模擬題中複雜知識記憶的要求,完整地呈現了課程標準要求下的教學方向和思路,旨在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本文發表於生物學通報202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 | 你可知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對於交叉學科的研究也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比如化學與物理學的交叉,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等等。2020年5月24日,北京大學的饒毅在「學科交叉的魅力」講座中提到:科學研究中存在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和醫學等學科的高度交叉。饒毅老師提到的心理學本身就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說課技巧:初中生物《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一、說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神經系統的組成,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習本節課也為接下來學習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二、說學情我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這一時期,學科發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到20世紀80年代,在中觀層次已發展形成了5550門學科,其中交叉學科2581門,佔比46.5%[9]。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交叉學科的數量將不斷增多。如果學校的教學離開產業,離開生產實踐,那麼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科研成果都將是落後的、陳舊的。最後,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任務就是生產,沒有也不可能進行科學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現象得到扭轉,現如今一些發達國家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3%的經費用於科學研究。我國也不斷加大科學研究經費投入,很多先進企業擁有一流的科研,甚至走在了高校的前面。
  • 習書記鼓勵我們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習近平同志寬慰她說,「沒什麼,實驗中出現失誤是很正常的」,並鼓勵「年輕人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這個項目是求是高等研究院的第一個交叉學科項目。參與項目的學生年紀都不過二十來歲,非常年輕。也正是因為這幫年輕人能吃苦、敢嘗試,充分發揮不同專業的特長,這項實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採訪組:鄭曉靜同志,您好!請簡單介紹一下「大鼠機器人」這個項目。  鄭曉靜:這是一個腦機接口的研究項目,需要生物醫學和工程技術的緊密結合。
  • 推進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史寧中,東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內容提要:中小學校長和教師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要從過去「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教育教學,建立大教育觀,讓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於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要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把握知識本質、創設教學情境,基於核心素養的評價更關注思維品質、注重考查思維過程。
  • 【教學探索】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英語聽說課教學策略初探 ——以一節聽說課為例
    作者: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圓玄中學 賴玉甜一、引言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基於新一輪課改的要求,依據以上學者的觀點,並結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核心素養精神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設定的課程目標,本文以初二英語聽說課堂實踐為基礎,在課堂設計上緊扣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目標,探究如何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
  • 一條Twitter引發的學術爭論:NLP是交叉學科嗎?
    3、跟交叉學科有什麼關係呢?計算語言學已經被定義為一個交叉學科。但NLP還沒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正如航空工程不需要從鳥類獲得靈感一樣,NLP也不必從人類如何處理語言中獲得靈感。所以我認為應當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是:目前還沒有關於NLP是否是交叉學科的判斷標準。
  • 「方法+對象」:一般性語言學交叉學科的定義方式
    交叉學科的「交叉」和邏輯學上交叉關係的「交叉」不是同一概念,交叉學科的「交叉」其實是「融合」「綜合」的意思。「社會語言學」作為交叉學科,其「交叉」就體現在融合了「社會學方法」和「語言學方法」;也可以說成既採用「社會學方法」,又採用「語言學方法」。
  • 交叉學科是什麼?什麼學科交叉受重視?為何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
    操太聖告訴記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尖端、前沿的研究越需要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而基於交叉學科的思維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而交叉學科相對於過往邊界劃分明確的單一學科而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理論基礎和視角,更容易產生創造性成果。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建設新高峰
    之所以與這所老牌傳統的工科學校合作,侯院士坦言,看中工程大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高峰的實力,為藥物智能製造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深諳此理,但學校並未囿於傳統的學科思維,特別是成為教育部新工科建設地方高校牽頭單位之後,面向中國製造2025,學校對傳統學科進行升級再造,打造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等9個學科生態群,構築起工程大特色的應用型學科交叉融合生態系統。在優渥的科研環境下,校內各科研機構協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如何破解學科壁壘?西安交大創新探索破局「學科交叉之困」
    今年8月,教育部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交叉科學部,交叉學科研究歸屬和發展方向更為清晰。如何破解學科壁壘,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大任務?西安交大創新一招「先手棋」,學科要交叉,隊伍先交叉。
  • 上海交大運用學科交叉探尋言語障礙解決之鑰
    近年來,言語病理學和人工智慧學科興起,為精神障礙智能診斷和認知神經療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月4日,由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丁紅衛教授主持的「精神障礙人群語料庫建設及面向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的語言研究」項目獲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立項並於1月5日開題,團隊將運用交叉學科探尋漢語特色的言語障礙解決之鑰。
  • 學科融合:打通交叉「縱貫線」—新聞—科學網
    「我們的改革希望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接受農—工兩個學科的融合訓練。但學科交叉遠不只是來一名其他專業的教師、開一門跨學科課那麼簡單,我們要做就做深度的學科融合。」在進行教學改革之前,鄭曦定下了目標。
  • 基於學科融合的主題教學設計研討(二) ——小學信息組第12周集體教研活動
    基於學科融合的主題教學設計研討(二)
  • ...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構建腦電神經信號高效處理...
    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信息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在康復醫學、醫療電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應用,Neuralink、BrainCo、Neuracle等公司都積極投入實用化腦機接口的研發。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
    比起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這13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類顯得與眾不同,像是打通了所有學科之間的「牆壁」。記者採訪江蘇各高校了解到,學科交叉研究已成趨勢,不少學校已經進行了交叉學科的規劃布局。高精尖!集成電路等交叉學科即將出爐為什麼學科交叉獲得如此重視?
  • 增設多學科交叉門類的3個問題
    大學本科階段較少的一組課程就是「輔修」專業;比輔修多一些的一組課程就是「雙學位」專業;課程分布在不同的學科院系就是「多學科/交叉學科類」專業;課程分布在不同大學就是聯合學士學位課程;課程建基於本科課程之上,就是碩士專業。CIP是美國對目前中學後教育機構開設的學科專業歸總分類後的一套分類與統計系統。
  • 人教版高中生物「穩態與調節」相關知識教學疑難解析
    例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均能促進胰腺外分泌部的分泌活動;二者均能促進唾液腺的分泌,只不過交感神經促進分泌黏稠的唾液,副交感神經促進分泌稀薄的唾液。在教學時,不應讓學生去判斷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某一器官的作用是怎樣的,而應該基於兩者對某一器官作用的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和判斷這種調節活動對機體穩態產生的影響。
  • 西安交大這樣破局「學科交叉之困」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襲來的歷史交匯點,交叉學科發展為我國科技創新立足世界前沿標註了新的發展方位。今年8月,教育部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交叉科學部,交叉學科研究歸屬和發展方向更為清晰。如何破解學科壁壘,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大任務?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如初中數學學科提出了「找好共同點進行學科間整合,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找好相接點進行學段間整合,構建數學縱向脈絡;找好相連點進行學段內整合,構建數學橫向網絡;借用相異進行對比鞏固,深化學習效果」整合思路。通過課內整合,由「散裝」轉向「整體設計」、從「一節課」轉向「一類課」、從「點狀」轉向「結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