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科融合的主題教學設計研討(二)
——小學信息組第12周集體教研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20年11月20日上午小學信息第12周集體教研活再次聚焦「基於學科融合的主題教學設計」進行研討、交流和分享。作為一門技術學科為什麼要進行學科融合?能夠融哪些學科?怎麼去融?為了能把一個個「?」拉直變成「!」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員畢經海老師以「三年級語文+信息技術」設計的「用鍵盤悅讀」主題課程為例,從課程標準的摘錄、分解,教學目標的呈現,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和評價,通過一張思維導圖的形式做了詳細的敘述。以本周的教學內容《文件的保存和打開》一課為例進行了說課+反思,對課堂上學生們的參與度、目標的達成度、如何設計問題來激活學生進行思考,如何對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探究獲取的新知進行正向引導,對課堂上不期而遇的「問題」如何科學的進行處理,通過自我剖析的方式進行分享。
渤海分校的李惠強老師,以現在正在進行的《打字課程》為例從教學軟體「金山打字通」版本的選擇,課堂上教學內容的設計,課堂上如何組織活動,如何進行規範學生的坐姿、指法等方面進行分享。特別提到了當課程實施到半學期,課堂上出現的「兩極分化」、「學習興趣退化」、「如何讓枯燥的打字課程活起來」等棘手的問題,一家人坐下來進行思考、討論、集思廣益,找尋破解問題基因的密碼。經過一番深度的討論一個個應對策略破土而出:「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剖析自己的教學過程」、「完善我們的課堂評價策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哪一個策略最適合我們的課堂,將在下周的課堂教學中揭開答案。
渤海分校的趙娟老師就自己執教的創意公開課-《轉動的時鐘》為例,分享了自己的教學反思。六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了「時鐘的知識」、對秒針、分針、時針的單位換算,轉動的圈數,應該非常熟悉了。然而在讓學生通過編寫程序實現「轉動的時鐘」,讓時針,分針,時針模擬真實的鐘表那樣轉動起來時,課堂上有學生不能理解。如何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編程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可視化?一家人展開深度的研討:1)李惠強老師現場執教本案例的教學環節,信息組老師轉變為學生角色進行聽課,查找問題到如何解決?2)這節的知識點是什麼?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知識?數學知識還是編程知識?如果是老師所講的編程實現模擬時鐘的轉動,讓學生學習掌握角色「中心點」的設置,那麼準備一個實物的時鐘教具是不是更好幫助學生來理解呢?(畢經海)3)既然用到了數學的學科知識,可以去諮詢數學老師這一節課應該怎麼上,再把數學知識融合到信息技術課堂上。(王永強) 3)趙珍珍老師、劉愷悅老師也結合自己的編程教學,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聚焦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我們進行了集體研討,也可以說是開展了一次集體備課。如果再重新再上一次這節課,效果會怎麼樣?期待下周的集體教研。
「一件事,一家人,一起做,一定成!」每周一次的集體教研活動,我們就這樣扎紮實實地去做,根植於課堂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於教師的專業成長,直面問題敢於嘗試。背著問題來,帶著新問題走,結伴同行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