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2020-12-27 鄧如山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符合物理哲學引力論的等效原理。不同質量大小的老年恆星在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停止了輕元素向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恆星的外殼物質從主體脫落,主要部分的核心物質在自身重力的單邊作用下迅速產生了塌縮,巨烈的塌陷過程相當於死亡恆星發生了大爆性。像太陽一樣的中等質量恆星通過紅巨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白矮星,大質量和超大質量恆星通過超新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中子星和黑洞。在中子星的情形中,恆星核心的所有物質被壓碎成中子和其它粒子,恆星核心的物質被壓縮成中子星之後停止了引力收縮,中子星內部的中子簡併力抵抗了中子星自身的強大引力。在黑洞的情形中,恆星核心的質量形成的引力超過了中子簡併力,引力塌縮過程將連續發生,直到中子星內部的中子和其它粒子最終被壓碎成「粉末」,形成了物質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能量點」。

黑洞不是宇宙時空的洞穴,而是物質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能量點,天體物理學錄將由超大質量恆星轉化成的能量點稱之為「奇點」,一些科學家相信,超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轉化為「原始火浗」,我們在詞源學的的概念上將原始火球定義為「能量球」、或「奇球」,能量點和奇點與能量球和奇球符合自然哲學對應論的等效原理。最先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依據求出黑洞「奇點解」的人是德國物理學家弗裡德曼,1916年,愛因斯坦寫出了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弗裡德曼求出了場方程的一個「黑洞解」,他不是第一個預言了黑洞天體的科學家,而是第一個以廣義相對論為依據預言黑洞的物理學家。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天文學家找到了越來越多黑洞的觀測證據。在學術和大眾科學領域存在一個奇特的現象,懷疑黑洞存在性的人少,質疑廣義相對論科學性的人多,如果包括弗裡德曼在內的科學家以錯誤的廣義相對論正確預言了黑洞天體,那麼其中的悖論性將是愛因斯坦物理生涯「奇蹟中的奇蹟」。

弗裡德曼理論、或「弗裡德曼解」和彭羅斯—霍金理論、或「彭羅斯—霍金解」符合哲學概念論和邏輯論的等效原理。彭羅斯和霍金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場方程聯立求解,從數學上證明了黑洞引力邊界、或黑洞視界的形成沒有任何障淂,隨著黑洞事件視界的形成,在黑洞中心必然出現奇點。「史瓦西半徑」和「錢德拉塞卡極限」給出了恆星轉化為黑洞的「臨界質量」和天體轉化為黑洞的「臨界半徑」,史瓦西半徑和錢德拉塞卡極限給出了黑洞的形成條件,兩種公式符合物理哲學條件論的等效原理。青年時期的錢德拉塞卡從數學上計算了恆星的極限質量,如果一顆爆炸恆星的核心質量相當於太陽的3.2倍,那麼恆星核心的物質通過引力坍縮產生奇點、或產生由奇點和視界構成的黑洞。

1965年,彭羅斯從數學上證明了黑洞「奇點」,者年恆星的表面積、或體積在引力坍縮作用下縮小為極限為零的「點」,它的物質密度無限大、或時空曲率無限大,出現了奇點。雷金將「彭羅斯定理」或「彭羅斯奇點」推廣到宇宙,整個宇宙在自身引力坍塌的過程中最終形成宇宙奇點。牛頓將引力作用從地球推廣到宇宙天體,同樣,雷金將黑洞奇點推廣到宇宙奇點,黑洞和宇宙奇點的形成符合物理哲學機理論的等效原理。黑洞是微小的「小宇宙」,宇宙是超級的「大黑洞」,通過黑洞物理學揭示宇宙物理學的奧秘,黑洞與宇宙起源存在關聯,這是科學家和大眾科學人士熱衷於黑洞奧秘的原因之一。1927年,比利時牧師、物理學家勒梅特最早構想了動態模式的宇宙大爆炸概念,1946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第一次提出了系統性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細緻而完整地揭示了宇宙從誕生後的不到1秒到今日宇宙大約137多億年的演變進程。霍金的「宇宙奇點」理論彌補了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不足,然而,對黑洞和宇宙奇點的描述、對宇宙史的認識遠未到「科學的終結」時候。

宇宙學和物理學未列入榜單的其中之一問題是,為什麼恆星和星系級的黑洞和奇點穩定、而宇宙級的黑洞和奇點不穩定?宇宙大爆炸理論證明了宇宙奇點的不穩定,「霍金輻射」證明了黑洞奇點的穩定性。為什麼宇宙奇點在不穩定的量子漲落中發生了大爆炸、而黑洞奇點在穩定的量子漲落中未發生大爆炸?如何從物理學認識化解穩定黑洞奇點和不穩定宇宙奇點的悖論性?黑洞奇點穩定性的表現之一是它不存在「臨界質量」,既沒有理論預期的最小質量黑洞,也沒有理論判斷的最大質量黑洞,最小和最大的黑洞質量符合物理哲學無邊界性的等效原理。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僅與它的質量有關,小質量黑洞對應小引力半徑、或小視界,大質量黑洞對應大引力半徑.、或大視界。物理學家霍金預言了宇宙極早期「微型黑洞」的存在,它的史瓦西半徑相當於一個基本粒子、亞基本粒子的尺度,它的質量相當於數十萬到數億噸,或地球上的一座大山被壓縮成了微型黑洞。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了中等質量的黑洞,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相當於太陽質量4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到目前為止,他們未能證實微型黑洞的存在,未能確定最大質量的星系黑洞。天文學家曾經發現相當於太陽質量50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恆星和星系級黑洞似乎存在質量界限。

恆星和星系級黑洞形成了超穩定結構,原子和黑洞結構符合自然哲學穩定論的等效原理。宇宙物質最小的原子結構和宇宙天體最大的黑洞結構穩定性相似,最小和最大物體結構穩定性的等效關係決定了可觀測宇宙的相對穩定性。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相信,5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達到黑洞質量的上限,超過了黑洞的「臨界質量」,不會發生黑洞爆炸,黑洞視界附近的吸積盤將會發生不穩定的崩潰,黑洞的質量將停止增加。假如宇宙學的「伽莫夫—霍金模型」正確,那麼起源於「超級奇點」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支持了黑洞「臨界質量」的設想,宇宙級黑洞或奇點的臨界質量、或「錢德拉塞卡極限」相當於宇宙總質量,其中既包括可見物質和能量部分,也包括不可見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部分。黑洞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會不會發生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不是黑洞爆炸?以自然哲學的廣義等效原理為依據回答這一問題,現有的黑洞物理學可以延伸到宇宙物理學,可觀測宇宙的史瓦西半徑大約為1500億光年,實際觀測的宇宙半徑大約為460億光年,根據「史瓦西法則」,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超級黑洞」,裡面看得清,外面看不見。宇宙起源於宇宙奇點的「伽莫夫—霍金模型」表明,宇宙總質量是黑洞的臨界質量、或「錢德拉塞卡極限」。天文學家從未發現「黑洞大爆炸」,可能是因為它們彼此孤立,沒有通過黑洞的無限合併達到宇宙總質量的程度。

(宇哲手稿:2O2O年1月13日)

相關焦點

  • 科學在線:何為臨界質量?
    上面講的五種遭遇,只有①②兩種引起鈾-235和鈾-238核裂變才對核反應的鏈式進行有利。為了使中子增殖係數大於1,①②兩項增加的中子必須要比③④⑤項減少的中子數多才行。各種能量的中子都能引起鈾-235分裂,而且速度愈慢的中子,被鈾-235吸收因而引起裂變的可能性也愈大。
  • 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大問題: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早期宇宙中的黑洞帶來了一點問題。根據地球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知道一些黑洞在大爆炸僅僅10億年後就增長到太陽質量的10億倍。然而,我們目前的黑洞增長模型無法解釋這種增長速度。那麼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是一個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
  • 黑洞:時間和空間的終結者
    >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於大量可測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傳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
  • 黑洞體積不是無限小嗎?黑洞質量與黑洞大小有什麼關係?
    其實體積無限小的是奇點,黑洞並不是奇點,只是黑洞包含了奇點。也就是說奇點是黑洞的一部分。而無論是黑洞還是奇點的質量都不是無限大的。黑洞的質量由形成它的塌縮恆星的剩餘質量決定。而黑洞的質量幾乎全部都集中在奇點上,那是一個無限塌縮的時空點。
  • 黑洞的內部有什麼?
    宇宙有無數黑洞,它們曾經都是超級恆星,自身質量超級巨大,在經歷過超新星爆發之後最終坍塌成為黑洞,它們潛伏在密集的星團之中或宇宙塵埃之中,可以吞噬所有附近的天體,甚至連光都不放過。但那些超大質量甚至於幾百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它們內部的核聚變最終形成了鐵,這個核聚變的過程不會產生任何能量,鐵元素在恆星內部不斷生成,直到突破了臨界值並打破這種平衡,從而產生超新星爆發,產生巨大能量,這些恆星坍縮的核心讓其急劇收縮,這過程可能誕生中子星,並在中子星的兩端發射出伽馬射線,這種射線能量非常巨大,甚至能夠射穿宇宙。
  • 物理題目中的臨界與極值問題
    與之相關的臨界狀態恰好發生(或恰好不發生)的條件即是臨界條件,有關此類條件與結果研究的問題稱為臨界問題從試題形式來看,有些直接在題幹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脫離」……等詞語對臨界狀態給出了明確的暗示,審題時,要抓住這些特定的詞語發掘其內含的物理規律,找出相應的臨界條件。
  • 異常的氣體雲團,難以捉摸的黑洞奧秘,中等質量黑洞真的存在嗎?
    摘要: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心附近氣體雲的異常運動,它們可能為通往最難以捉摸的黑洞指明了道路。這種難以捉摸的黑洞就是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介於恆星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由於黑洞自身不會發出任何可檢測到的輻射,科學家們需要尋找黑洞對其附近空間其他物體的影響來間接證明黑洞的存在。其中一種就是有著奇怪表現的氣體雲團和塵埃。
  • 物理教育-黑洞(4)
    摺疊大型黑洞巨型黑洞宇宙中大部分星系,包括我們居住的銀河系的中心都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質量大小不一,大約99萬~400億個太陽質量。天文學家們通過探測黑洞周圍吸積盤發出的強烈輻射和熱量推斷這些黑洞的存在。物質在受到強烈黑洞引力下落時,會在其周圍形成吸積盤盤旋下降,在這一過程中勢能迅速釋放,將物質加熱到極高的溫度,從而發出強烈輻射。
  • 黑洞噴流非常壯觀,這種現象所需的能量來自哪裡?
    我們知道,黑洞是通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出來的一種天體,根據引力場方程,凡是有質量的物體,對其周圍的時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彎曲效應,如果天體的質量夠大,那麼時空的彎曲就會非常劇烈,以至於光線在沿著測地線運行時,會產生圍繞質心旋轉的現象,從而逃離不出這種時空的「漩渦」,科學家們將能夠形成這種超強時空曲率的天體稱為黑洞。
  • 1毫米大小黑洞來到地球毀滅過程會是怎樣的?
    因此黑洞大小一般是指黑洞質量或其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是任何質量都具有的一個臨界半徑,任何物體一旦縮小到這個半徑,就會成為一個無限坍縮的黑洞。但黑洞吃東西並不像前面一些朋友描述的,會那麼的迅速和轟轟烈烈,黑洞吃東西的速度也是與其質量成正比的。這個大小為1毫米的黑洞,這裡就把他理解為史瓦西半徑為1毫米吧。史瓦西半徑是與質量成正比的。
  • 物理教師招聘筆試備考之動力學的臨界問題
    專題:動力學的臨界問題在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往往達到某個特定狀態時,有關物理量將發生突變,此時的狀態即為臨界狀態,相應物理量的值為臨界值。這時題目中往往會有「最大」、「最小」、「恰好」等詞語的出現。
  • 不是黑洞!中國宣布發現的70倍太陽質量黑洞,或將被推翻?
    你還記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國天文學家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重磅發現嗎?當大質量恆星以戲劇性的崩塌結束生命時,恆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十倍左右。
  •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公布
    ●1939年  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證明,當天體的質量大於臨界質量時,引力坍塌後不可能達到任何的穩態,只能形成黑洞。  ●1970年  美國的「自由」號人造衛星發現位於天鵝座X-1上一個比太陽重30多倍的巨大星球,被一個重約10個太陽的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天文學家一致認為這個物體就是黑洞,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 黑洞也是由分子組成的?
    撰文 | 張華 黑洞的內部結構 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所有物體都是由物質結構組成的,比如珍珠奶茶是由珍珠和奶茶組成的,白酒是由水分子與乙醇分子組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黑洞是由什麼組成的?
  • 黑洞中的物質密度有多大?和你想的不一樣!把地球、太陽和宇宙壓成...
    由於黑洞本身的大小不同,它裡面的物質(其實更應該稱為能量)密度並不是一樣的,並且這個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你相信越小的黑洞密度越大,越大的黑洞密度越小嗎?關於黑洞的質量和體積的計算,有一個公式叫史瓦西半徑公式,就是專門用來計算黑洞的體積的,其計算公式為 R=2GM/C的平方。
  • 鄂竟平: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鄂竟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綜合反映了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完整性和健康狀態,以及生態系統抵抗幹擾、自我調節、動態平衡的能力。
  • 物理教招考試: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
    臨界問題是歷年教招考試中計算題的考察難點,物理學科教師招聘考試中,臨界問題有很多模型,如滑塊木板模型滑動的臨界問題、彈簧壓縮與脫離的臨界問題、速度與加速度的臨界問題等。今天我們來看一類臨界: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先問幾個問題:(1)小球在光滑的單軌內運動時,若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圓周運動,則在最高點和最低點的臨界速度是多少?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超大質量黑洞如同新月!可惜霍金沒看到!
    這個黑洞的照片拍攝的是距離我們大約5400萬光年外的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縮寫EHT)很幸運,我們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首批成功「看見」黑洞的人類。這張照片雖然看起來模糊不清,不少朋友甚至表示這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嘛,這就是黑洞首張「證件照」?
  • 黑洞和蟲洞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能否利用黑洞到達另一個宇宙?
    可進行穿越的蟲洞,需要一定程度的規模和穩定性,以致於蟲洞中不存在事件視界,或者任何導致致命危險的潮汐力。蟲洞(左圖)與黑洞(右圖)的簡單概念圖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黑洞與蟲洞總是被世人混為一談。例如,許多令人震撼的電影使黑洞和蟲洞之間的聯繫變得更緊密。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恆星核心物質的核聚變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阻止較大的恆星坍縮,但當聚變停止時,一場物質和引力之間的流體靜力戰就打響了。任何小於1.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都會坍縮成白矮星,任何大一些的恆星都會坍縮成中子星,其上界是中子星的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TOV)極限。如果超過這個值,恆星就會坍縮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