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識字,屬於那種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老太太:去公廁要等著有人進去才能分出男女廁所。
婆婆雖然不識字但在人情世故家庭關係的處理上絕對是個通透、睿智的人。
婆婆那個年代的人婚後都是毫無異議的和公婆住在一起,奶奶是個舊時代的老人家,屬於那種多年媳婦熬成婆婆的厲害角色。
公公那時候要忙活一大家子開銷,對家裡的事是不多管的,因此婆婆受的委屈也是無處可訴。
全家人吃完飯後剩下點什麼婆婆才能吃點什麼,永遠是那個幹活最多吃飯最晚、最少的人。一家6個孩子3個大人的吃喝拉撒都要婆婆照顧,經歷過那個缺吃少穿時代的人都能理解一個家裡這多人口的生活該是一種怎樣的艱辛。
那時候的媳婦再能幹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和好臉色,起五更睡半夜幹活,挨打受罵沒飯吃,婆婆說那時候真是覺得生活沒有盼頭,要不是因為有孩子門牽絆著真的都不想活了。
因此,婆婆就在心理給自己定下個一個原則:將來自己做婆婆時候,一定不給自己的媳婦臉色看,要好好對自己的兒媳婦,絕不讓自己在婆婆身上受的氣吃得苦在媳婦身上重演。
因此,我是個幸運的人。
老公是婆婆36歲時候的老生子,因此等我和老公結婚後,前面幾個嫂子都為人母了。
我們作為最小的一對小夫妻一直和公婆同住。沒有任何的不適感,彼此之間融洽和諧,也可能人和人的緣分很神奇吧?
每天都是婆婆忙活一家人的飯食,對於老人家做的飯無論怎樣,我就是兩個字:好吃。
那時候每天帶飯上班,回家後就和婆婆說同事們誇她麵食做的出彩。老太太就很得意,還會多做一點讓我帶去辦公室和同事分享,次數多了同事們也會把拿手的飯食做了回贈給婆婆,婆婆開心得不得了。
婆婆沒有正式工作,因為做的一手好飯菜,在小區的幼兒園食堂裡打工,我們有孩子後就不工作了,在家幫我們帶孩子。
我就每次發工資獎金時候都給婆婆50塊錢,1996年的時候,一個月100塊錢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老人家也很開心,逢人就說,她也跟著媳婦一個月發兩次工資。
因為沒有工資收入,婆婆一直很勤儉的過日子。婆婆後期糖尿病、血糖高、心臟也有了問題,吃的一種口服藥需要90多塊錢一瓶,婆婆堅決不肯吃,說太貴了。
後來,我和老公想了個辦法,說給她換了一種藥只要8塊錢一瓶,這時候婆婆的不識字也幫了我們的忙。
我們一直給婆婆提前準備好藥。有一次婆婆心血來潮自己拿著藥瓶到藥店自己去買藥,拿出10塊錢給售貨員,售貨員說錢不夠,婆婆堅持說人家弄錯了,說兒子媳婦說這種藥8塊錢一瓶,還應該找2塊錢給她。
售貨員估計後來反應過來了,告訴婆婆說藥的確是90多一瓶,兒子媳婦是怕你覺得貴不肯吃騙你的吧?
我們下班後看婆婆的臉色有點異樣還以為婆婆有什麼事。
婆婆說了買藥的事,還說藥店的人羨慕她有福氣,兒子媳婦對她好。
我和婆婆在同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了15年直至婆婆她老人家去世,沒從有紅過臉,沒有因為及家庭瑣事拌過嘴。
婆媳婆媳,原本兩個陌生的女人,因著對同一個男人的愛而相識成為一家人,彼此多一分理解和擔待,關係也就會融洽很多。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大家和平共處,生活就會其樂無窮,心情也就愉悅。
家務活多做一點少做一點不計較,說話彼此多一份尊重少一分計較,彼此之間都會心生愉悅。
生活觀念求大同存小異,年輕人多退讓老人一點,老人多包容晚輩幾分,一切也就和樂融洽了。
董卿在《朗讀者》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