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木青
螞蟻集團關於上市的故事並未結束。
儘管,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12月15日正式對外宣布暫緩上市,但其投資的一家公司在一周前剛剛通過了科創板上市委審議。
該公司為深圳微眾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信科」)。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共有27位股東;其中的第二大股東就是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雲鑫創投,其持有微眾信科9360萬股(佔總股本26%)。
然而,追溯微眾信科的股東歷史,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卻發現,這家公司不僅與螞蟻集團關係匪淺,還曾與騰訊有很深的淵源。
2018年4月,微眾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金融」)以450萬元的增資價格入股微眾信科,佔總股本0.4436%。天眼查顯示,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持有微眾金融30%的股權,而微眾金融疑似的實際控制人是騰訊董事長馬化騰
但很快,微眾金融就退出了微眾信科。2019年4月,微眾金融將持有的全部股權分別轉讓給了華林青山、華林銀山 、華林綠水三家公司。與此同時,雲鑫創投又以1005.18萬元的出資額入股微眾信科,正式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可以先後吸引螞蟻集團、騰訊參股,微眾信科背後究竟擁有何種魔力?
01業務增長趨勢放緩
「這家業務已經做很久了」,一位金融科技領域從業者表示。
微眾信科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微眾稅銀。作為一家信用科技服務商,微眾信科主要提供三類產品,分別是徵信科技、風險決策、信用科技一體化服務。招股書顯示,2017 年—2019 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3223.12 萬元、6935.34 萬元和 15424.04萬元,2017 年至 2019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 118.76%。
但微眾信科高速增長的背後卻潛藏危機。
微眾信科披露,目前,業績高增長主要由於報告期初業務基數較低等,公司無法保證未來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其實,這一增速在今年已開始放緩。微眾信科披露,2020年 1-9月公司未經審計的主營業務收入為 1.15億元,同比增長 4.12%,較去年同期營業收入增速同比出現下降。
而值得注意的是,微眾信科應收帳款上升趨勢明顯。
在2017年、2018年的兩年間,公司應收帳款帳面餘額分別是1288.73萬元、2223.7萬元,分別佔當期營業收入39.98%、32.06%;到了2019年,微眾信科的應收帳款帳面餘額迅速增加至6212.24萬元,同比上漲179%,佔營業收入比重也上升至40.28%。2020年第一季度,微眾信科營業收入為3201.56萬元,應收帳款帳面餘額為6729.33萬元;按此計算,在這段時間內,一季度公司應收帳款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210%。
有意思的是,在微眾信科招股書中,2020年一季度,公司應收帳款帳面餘額佔應收比重僅為52.55%。對此,微眾信科解釋稱,2020年一季度的應收帳款帳面餘額/營業收入中的營業收入已經年化處理。
此外,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注意到,微眾信科應收帳款帳齡正在增長。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應收帳款的帳齡多集中在6個月內(含6個月);在當時,6個月至1年(含1年) 僅有7.13萬元,佔比0.55%。但到了2019年12月31日,公司應收帳款帳齡在6個月至1年(含1年)佔比就擴大至6.97%;並且有0.24%應收帳款帳齡在2年至3年(含3 年)。2020年一季度的時候,6個月至1年(含1年)的應收帳款佔比進一步擴大,達到了16.98%。
其實,微眾信科應收帳款主要來自銀行業金融機構。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與銀行金融機構合作並不輕鬆,一些銀行由於機制流程較長,整體回款周期也比較長。
在招股書中,微眾信科也提示了公司存在應收帳款的風險。
對微眾信科而言,一些銀行客戶信用情況發生變化,公司就有可能面臨收不回應收帳款,產生壞帳的風險。進而,在業務規模快速擴張情況下,公司對運營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如果應收帳款不能按期收回或產生大量壞帳,流動資金短缺危機也將隨之襲來。
綜上可知,微眾信科亮眼成績的背後或存有隱患。
02核心競爭力改變?
細梳財報會發現,微眾信科在2019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在這一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億元;但同時,其所在行業又遭遇監管鐵騎。
2019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與銀保監會下發《關於深化和規範「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稅總發〔2019〕113號(以下簡稱「113號文」)。
這份文件明確要求銀稅數據直連。具體而言就是,稅務部門不可以與第三方籤訂新的「銀稅互動」合作協議,而已經與第三方籤訂相關合作協議的,要轉換為與銀行或銀保監部門數據直連模式。
而這意味著,一些採用銀稅互動模式的公司展業受阻。有業內分析人士坦言,「對提供稅務數據的公司會有影響,甚至改變原本核心模式。」
而在第三輪審核問詢函中,監管就因質疑微眾信科的核心競爭力。
問詢函顯示,「113 號文」的出臺後,導致發行人稅務數據的來源從「稅務部門直獲接得」變化到「銀行提供」。在這樣背景下,發行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稅務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還是獲取稅務數據的能力?「113 號文」出臺是否導致發行人核心競爭力的改變?
而微眾信科對此的解釋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涉稅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而非獲取涉稅數據的能力。
不過,從公司問詢函回復還是可以看出,微眾信科業務確實受到了「113號文」的影響。
在「113 號文」出臺後,微眾信科因直連轉換而流失了一部分客戶。微眾信科披露,因直連轉換流失了3家客戶。而在報告期內,這3家客戶產生的收入共 63.51 萬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9月,微眾信科徵信科技業務收入較2019年1-9月減少1156.88萬元,同比下降 14.35%。
對此,微眾信科歸結兩個原因:一個是,受2家客戶新老業務合作更替影響導致徵信科技收入較去年同期合計下降 1107.99萬元;
而另一個是,疫情導致公司客戶現場展業受限,影響公司的新業務開展。其中,民營銀行和傳統金融客戶信貸投放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特別是部分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業務模式的傳統金融客戶,業務受一定影響。
03前狼後虎的競爭
儘管,微眾信科算得上徵信行業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但整個徵信行業仍處於初創期。
不少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這一時期,大量徵信機構的數據來源、徵信技術以及應用場景多層重疊,這也導致徵信產品同質化嚴重。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眾信科也身處於一個「前狼後虎」的競爭場。
競爭方面,微眾信科不僅要與來自徵信、金融科技、大數據科技等領域競爭玩家角逐,還要迎接來自銀行客戶的競爭威脅。
微眾信科方面表示,儘管銀行客戶基於成本收益等考慮存在採購第三方服務的慣例和需求,但仍一些銀行內部科技部門基於其人才、資金等優勢開發類似產品,逐步替代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顯然,徵信行業作為競爭性行業,隨著越來越多玩家闖入,行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而與此同時,微眾信科還存在依賴單一業務和客戶集中的風險。
從主營業務構成可看出,微眾信科主要依靠徵信科技服務與信用科技一體化服務。報告期內,兩類業務合計佔比均超過90%。而其中,公司核心產品徵信科技服務在2017-2019年三年間,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97.39%、86.99%、71.10%,儘管趨勢有所下滑,但仍佔高比例。
微眾信科認為,若中小微企業線上信貸模式產生新的解決方案、競品不斷翻新,公司無法及時適應,就有可能對經營產生危機。
客戶層面,報告期各期,微眾信科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2634.69 萬元、4733.67 萬元、8490.05 萬元和 1679.84 萬元,佔各期營業收入比重為81.75%、68.25%、55.04%和 52.47%,均保持在50%以上。
而更令微眾信科頭痛的是,公司主要客戶都集中在議價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爆料聯繫郵箱:finance_wz@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