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了解到,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確認,我縣武陵鎮牛角製品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截止目前,我縣共有國家、自治區、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9項。
武陵鎮牛角製品製作技藝是傳統的牛角製作技藝與雕刻技藝相結合的產物。作為武陵鎮特色文化之一,牛角製品製作技藝在當地已有300多年歷史。自2016年以來,縣文化館開始對武陵牛角製品製作技藝進行調研普查,並嚴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經申報,這個項目2017年被列入縣級非遺名錄,2019年入選市級非遺名錄,2020年12月29日正式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縣文化館非遺股
股長關援歡:
武陵牛角製品製作技藝是賓陽的優秀非遺項目,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我們文化館重點做了幾項工作,首先是確定了項目的傳承基地和代表性傳承人,利用傳承基地和傳承人來開展各種培訓。第二點是繼續組織他們參加各類活動,比如說展銷會還有一些非遺宣傳展示的活動。第三就是繼續深入挖掘武陵牛角製品製作技藝的價值,建立完善武陵牛角製品的資料庫,為下一步傳承和保護工作打下基礎。
在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武陵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科技興村,產業富村」富民政策,充分發揮當地產業協會、基地、經濟能人的聯動作用,通過培育品牌群體和突出的龍頭企業發展,打造以「牛角梳」為首的特色品牌,進一步推動牛角製品產業蓬勃發展。近年來,在當地龍頭企業的帶領下,「武陵牛角梳」及其一系列牛角工藝品逐漸走向國內外市場,「產、銷、售」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成效顯著,「品牌效益」也逐漸向「經濟效益」開始全面轉型。據統計,武陵鎮年產牛角梳及牛角工藝品數量達500多萬件,產生經濟效益5000多萬元。
廣西龍勁牛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龍順周:
因為我們這個屬於旅遊產品,目前在旅遊這方面我們有幾個產品走的量是非常大的,我們的銷售渠道主要是銷往全國的各個旅遊景點,比如說鳳凰古城,貴州千戶苗寨這些景點,每個月它的銷售量都在20萬把到40萬左右。
依託電商平臺、旅遊景點等銷售渠道,「武陵牛角梳」的品牌越做越大,牛角製品行業也在當地蓬勃發展。在武陵鎮多個自然村內,加工牛角製品已經成了不少村民的日常工作。僅在武陵鎮李壽村,從事生產牛角製品的農戶就有130多戶,直接解決了村內500多名群眾的就業問題。
武陵鎮李壽村村民
葉仕樂:
我們家從事牛角梳加工行業也有20多年歷史,作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選擇在家做這個事業可以傳承父輩的手藝。現在我們村的話,牛角梳這塊發展得相當不錯,除了能傳承父輩也可以帶領我們走上致富。
武陵鎮李壽村村民
葉健美:
現在我們就是家庭作坊,兩夫妻或者三四個人做,一個月的話有幾千把梳,收入有幾千元到一萬多元,感覺比到外面去打工在家做工比較方便一點。
▲圖為2019年賓陽牛角製品製作技藝參加南寧市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園博園主場非遺展示活動。
下一步,武陵鎮黨委政府將以武陵牛角製品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契機,加大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同時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內容,為傳承弘揚賓陽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出應有貢獻。
武陵鎮黨委宣傳委員
謝志堅:
此次武陵牛角製品製作技藝入選了我們自治區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可以說是對我們全體牛角製品產業人的一個巨大的鼓舞,我們黨委政府也將結合本地的文化旅遊和資源優勢,在探索旅遊加牛角文化這種模式上下功夫,打造好、運營好我們的牛角文化品牌,為我們下一步的富民強村,還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加助力。
記者:鍾 春 韋懿章
來源:賓陽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