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 過 報 紙 加 強 黨 和 群 眾 的 聯 系
核心閱讀
1948年毛澤東發表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圍繞如何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這一重要問題,提出了讓群眾了解黨的政策、善於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行動、注意改進報導策略和宣傳方式等觀點,是一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文獻,對我們今天學習踐行習近平新聞思想,進一步做好新時代黨報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1948年4月2日,毛澤東途經晉綏邊區時,對《晉綏日報》和新華社晉綏分社編輯人員發表了重要談話,談話的內容主要圍繞無產階級黨報如何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展開,是一篇標誌著我黨對無產階級黨報性質、作用、任務、文風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識成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文獻。
通過報紙讓群眾了解黨的政策
在談話中,毛澤東指出了無產階級黨報的作用與使命,「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從而讓廣大群眾了解、知曉,進而認同、擁護與支持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
毛澤東認為,黨的方針政策是為人民利益服務的,通過報紙讓群眾認識到黨的政策和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從而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奮鬥,是黨報宣傳的應有職責。由此出發,他指出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不僅要讓領導幹部知道,還要讓廣大群眾知道,因此,要通過黨的報紙或刊物進行實事求是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他還針對群眾不了解土改政策這一情形,指出報紙、電臺都應當發表、廣播這一政策,以便讓群眾了解、知悉這一政策。他認為只要群眾了解了黨的方針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就會「齊心來做」,就能夠把黨的政策落實好,貫徹好。他還用打仗作比喻,指出要打勝仗,不光幹部要齊心,戰士也需要齊心。「陝北的部隊經過整訓訴苦以後,戰士們的覺悟提高了,明了了為什麼打仗,怎樣打法,個個磨拳擦掌,士氣很高,一出馬就打了勝仗。」
然而,並非所有的黨員幹部都認識到了通過報紙讓群眾了解黨的政策的重要性,比如有的黨員幹部就認為黨的政策只要黨的領導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讓群眾知道。毛澤東批評了這一錯誤認識,他嚴肅指出這「是我們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他認為,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天天做群眾工作,天天講群眾路線,主張革命要依靠人民群眾,反對只靠少數人發號施令,但實際上,有些同志不懂得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至於「群眾路線仍然不能貫徹」,「只靠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做工作」。他反問道:「不讓大家知道要做的是怎麼一回事,應當怎樣做法,這樣,大家怎麼能動起來,事情怎麼能夠辦好?」他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進行群眾路線教育,而辦報紙就是進行群眾路線教育的辦法之一,「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在報紙上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這是黨的工作中的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
善於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行動
既然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是黨的工作中一項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那麼,在辦報過程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概括說來,就是通過報紙宣傳,「善於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的行動」,具體而言,毛澤東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在這方面,毛澤東特別強調辦報要認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他舉了一個小例子,說報上經常有錯別字,如果採取群眾路線的方式,發現了錯別字,就把全報社的人員集合起來,不講別的,專門就如何消滅錯別字這件事,講清楚錯誤的情況、發生錯誤的原因、消滅錯誤的辦法,要大家認真注意。這樣講上三次五次,錯別字的問題一定能夠解決。他還特別指出,「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
第二,要「善於使我們的每一個運動,每一個鬥爭,不但領導幹部懂得,而且廣大的群眾都能懂得,都能掌握」。毛澤東認為這也是黨的工作犯不犯錯誤的根本界限。他指出,當群眾還不覺悟的時候,我們要進攻,那就會犯冒險主義的錯誤;而當群眾要求前進的時候,我們不前進,那就會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其結果必然失敗。他還特別強調,「我們的報紙要好好地宣傳這些觀點,使大家都能明白」。
第三,「向群眾學習」,「使自己成為有經驗的人」。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黨的力量的源泉,因此,「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毛澤東認為,報紙工作人員向群眾學習,既可以採取「參加一個時期的群眾工作,參加一個時期的土地改革工作」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多聽多看群眾運動的材料,並且下工夫研究這些材料」的方式。這樣就會慢慢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慢慢使自己的實際知識豐富起來,使自己成為有經驗的人,也才能夠把報紙工作做好,能擔負起教育群眾的任務。
改進報導策略和宣傳方式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麼人看,給什麼人聽的,否則就等於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由此出發,他認為報紙必須改進報導策略和宣傳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
毛澤東以《晉綏日報》為例,分析了它在加強黨和群眾聯繫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他指出《晉綏日報》在1947年6月的地委書記會議以後,「內容豐富,尖銳潑辣,有朝氣,反映了偉大的群眾鬥爭,為群眾講了話,我很願意看它」。毛澤東所說是指《晉綏日報》發起的解放區新聞戰線的反「客裡空」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晉綏日報》要求自己的工作人員「勇敢地嚴格地認真、負責、大膽地揭發客裡空和比客裡空更壞的新聞通訊及其作者」,對自己採寫的報導失實之處作自我檢查與批評,並提出把肅清「客裡空」與檢查端正領導作風結合起來。毛澤東認為,這一時期《晉綏日報》有很大進步,因為報導內容「充分地反映了群眾運動的實際情況」,加強了黨和群眾的聯繫,群眾很容易接受。
但是,1948年1月之後,《晉綏日報》「卻有點洩氣的樣子,不夠明確,不夠潑辣,材料也少了,使人不大想看」。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晉綏日報》在反「客裡空」運動的同時,又發生了「左」的錯誤傾向,片面強調「走貧僱農路線」,導致報導中出現了說大話、說空話、說瞎話的現象,不能真實反映廣大群眾的心聲,也造成了廣大群眾對黨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的隔膜。幸運的是,這一情形被黨中央迅速察覺而得到糾正。對此,毛澤東指出,「過去的工作有成績,但也有缺點」,現在作一次全面的總結,「就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要改進報導策略和宣傳方式,關鍵在於對於黨的工作,對於群眾的事業,採取實事求是的分析態度。毛澤東指出:「有的人把過去的工作看得毫無成績,認為完全錯了。這是不對的。這些人沒有看到,黨領導了那麼多的農民得到土地,打倒了封建主義,整頓了黨的組織,改進了幹部的作風,現在又糾正了『左』的偏向,教育了幹部和群眾。這不是很大的成績嗎?」他指出,我黨過去發生「左」的傾向,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難免犯錯誤。「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要有一個過程」;「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大家是不會知道的」。這也反映出毛澤東一貫堅持的實事求是的辯證分析問題的立場。
要改進報紙報導策略和宣傳方式,還必須改進文風。毛澤東指出,要提倡「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辦報風格,拉近與廣大群眾的聯繫。他認為,這也是共產黨人追求的報紙風格,是革命戰爭年代無產階級應有的戰鬥風格。他希望《晉綏日報》保持過去的優點,努力做到尖銳、潑辣、鮮明、認真。他強調指出,「要教育人民認識真理,要動員人民起來為解放自己而鬥爭,就需要這種戰鬥的風格」。
毛澤東的這篇談話已經過去70年了,今天重溫這篇談話,我們依然能深切感受到它所蘊含著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這對我們今天學習踐行習近平新聞思想,進一步做好新時代黨報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