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菜樹是一種常見的觀葉植物,株型美觀,莖壯有力,翠綠葉有光澤,觀賞價值高,特別適用於窗邊、茶几、陽臺等室內場所的盆栽,提高家居水平。髮菜樹在栽植過程中,由於管理不當、氣候等因素,容易發生病蟲害,其中葉斑病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葉斑病主要危害髮菜樹的枝葉,使其生長越來越差,甚至直接導致枯死。
髮菜葉斑病嚴重,我們該如何控制他?為了徹底防治褐斑病,需要對褐斑病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進而找出導致褐斑病的具體原因,並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本文文章主要講述「發財樹葉斑病」這個話題,希望對花友有所幫助。
葉斑病的發生規律
髮菜葉斑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多發生在高溫高溼季節,尤其是夏季。在葉斑病侵染初期,葉尖和葉緣會出現小褐斑,隨著病情的加重,斑點變得越來越大,變成大斑塊,斑點中間的顏色比較淺,但周圍會有一個褐色的光暈,嚴重阻礙光合作用的葉片,使葉片乾燥脫落,使整個植株失去活力。
一些花友會可能認為,冬季只要氣溫下降,葉斑病菌就會凍死,富貴樹就會自行恢復健康,這個想法是非常錯誤的。葉斑病菌很聰明,只要溫度下降,不利於其繁殖,他就會藏在病葉、病體越冬中,第二年氣溫升高時,病菌會通過風雨傳播到植株上,從而危害果樹的生長。
許多人把葉斑病和葉枯病混為一談,事實上這並不嚴格。髮菜樹葉枯病感染後,雖有斑點,但斑點顏色為褐色,褐斑擴散後,形成焦枯斑點,完全覆蓋病葉,這與法凱葉斑表現症狀完全不同。
葉斑病的成因
土壤中殘留的病原菌較多,導致了髮菜樹葉斑病的發生
如前所述,髮菜葉斑病通常發生在炎熱潮溼的夏季,冬季氣溫較低不利於葉斑病菌的繁殖,因此會選擇在土壤中藏匿越冬,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由於每年土壤中殘留的病原菌較多,如果土壤不及時消毒或在法彩樹養護中從未進行過換土作業,土壤中的細菌數量將急劇增加,當高溫高溼季節來臨時,這些細菌就會出來肆虐,嚴重危害髮菜樹的生長。這是「年年防、年年有」的主要原因,因為「根未除、標再好」也是無用的。
高溫多雨季節,病原菌的繁殖能力增強,導致髮菜樹葉斑病的發生
Facai葉斑病常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因為葉斑病菌具有高溫高溼的特點。進入夏季後,氣溫逐漸升高,部分地區甚至高達至35℃以上,此時,隨著雨水的增加,空氣中的溼度始終較高,這為葉斑病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葉斑病菌在短時間內侵入整個植株。另外,由於夏季陽光強烈,易灼傷發財樹的枝葉,造成「敞開了大門」的入侵。
養護不當和植株生長不良導致髮菜樹葉斑病
除土壤溫度和氣溫外,養護不當使髮菜樹生長不良,也是引起葉斑病的重要原因。髮菜樹在養護過程中,如果不按自己的喜好精心管理,如過量澆水造成根腐,強光灼傷枝葉,過量施肥造成肥害,溫度過高密閉等,都會影響髮菜樹的生長隨著病情的加重,莖杆會變得越來越弱,葉片也會變得又薄又軟,這將大大降低法凱樹的病害,細菌的抗性增加了葉斑病感染的概率。
髮菜葉斑病的防治措施
其實,防治髮菜樹葉斑病並不是很難,只要把以上三種致病原因綜合起來,再制定相應的措施,就能起到防治的效果。
為了防治福壽星葉斑病,必須對土壤進行消毒,必要時進行換土作業
土壤中隱藏的病原菌是引起果樹葉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你想要「斷根」,必須對土壤進行消毒。土壤準備好後,可以鋪在乾淨的板上,在陽光下暴曬3天左右,以消除土壤中的細菌。也可在土壤上噴灑相應的消毒劑,如多菌靈、代森鋅等,噴灑後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密封、禮拜左右),達到消毒防蟲的目的。
除消毒外,我們通常需要在維護時定期用新的土壤更換土壤,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土壤乾淨,無病蟲害,而且能避免土壤堅硬、貧瘠、密閉,能使樹木茁壯成長,使樹葉保持光澤。
為防治福壽星葉斑病,必須做好養護管理,及時降溫除溼
葉斑病病原菌喜高溫高溼環境,因此在法彩樹的養護中要做好降溫除溼工作,不能為病原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可以把樹放在通風、半陰天的環境中進行養護,並做好通風,儘量減少溼度,雨天不要給樹澆水。
在法凱樹維護期間,儘量給予溫光輻射,不要直接把太陽底下放在陽光下,澆水時,一次不要倒太多,更不要往土裡澆水了,施肥時,不要使用施濃肥或生肥,最好勤施稀肥,可每半個月施用腐肥促進髮菜樹生長;夏季需施溫光促進髮菜樹生長最好及時控制在20℃左右溫度,冬季保暖,以免因溫度過低而凍傷。
為了防治福壽星葉斑病,必須及時清除病株,及時噴藥
髮菜樹葉斑病感染後,應及時噴灑相應的藥物,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防治髮菜樹葉斑病的主要藥物有:
65%愛克菌可溼性粉劑、30%鹼式硫酸銅懸浮濃縮液400倍液、75%達克寧可溼性粉劑700倍液、50%甲基硫懸液濃縮液800倍液等
具體劑量和頻率按說明書執行,不得擅自增加用藥劑量或次數,以免造成藥物損害。
結論:髮菜樹本身主要是觀賞樹葉,一旦感染葉斑病,其觀賞價值將大大降低,因此要做好髮菜樹的養護工作,多注意光、水、肥、溫,保證土壤質量,使樹長勢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葉斑病感染後,有必要分析其具體原因,然後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但相對於藥物搶救後,建議加強平時管理,遵循「防大於治」原則,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