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學習犧牲了作為人的完整教育和成長機會

2021-03-05 現代與經典

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每天為您分享教育智慧和信息。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歡迎投稿、關注。

教育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能力?無止境的高學歷,還是完善的人格與教養,以及自主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是這是家長和學校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彭明輝是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眼中的臺灣教育現狀其實說出了現代教育的通病。從小學乃至幼兒園開始的過度學習,學到的大多只是用不上的知識,而過度練習讓孩子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機會發展出主動學習的意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文/彭明輝

教育常被看成是對未來的投資,是脫離藍領階級、成為專業人士的關鍵;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更被看成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但是,知識經濟的產業規模與就業人口有限,使得教育的盲目投資開始泡沫化,連英國都不例外。

英國的知識經濟一向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為了強化其競爭力,英國把大學教育的普及率從1989年的15%迅速提升到1995年的35%,近年更高達47%。但是英國卻無法提供大學生足夠的就業機會──2011年底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在從事不需要大學文憑的工作,而另外五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則失業。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血本無歸,而高等教育則從知識經濟變成泡沫經濟。

過度教育學了無用的知識

臺灣的問題更嚴重:孩子從小活在我們虛構的夢裡,從小學就開始用過度教育學習一輩子也用不到的知識,因而犧牲了作為人的完整教育與成長機會。

很多家長再窮也要擠出學費來逼孩子念完碩士,而公私立大學則明知學生出路有問題仍浮濫招生;學生畢業後只能遷就低階的工作,或變成流浪教師與流浪碩博士,但是夢碎的年輕人卻沒有機會培養出忍受挫折與委屈的能力。

一個留學歐洲十四年的博士生在多年的憂鬱症之後自殺了,整個社會卻還是沒有警覺到:教育的盲目投資不只浪費金錢和孩子的青春,更剝奪了孩子完整人格教養與忍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處於憂鬱症的邊緣。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說人有八種需要,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情感關係與歸屬感、自尊與他人的尊重、理解宇宙與人生、美感的需求、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想要滿足這些需求,就要先培養出相對應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並非不學而能。

以情感關係與歸屬感為例,很多理工學院畢業生對人心一無所知,所以沒有能力處理夫妻的親密關係,甚至連戀愛時的吵架與鬧彆扭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人更加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委屈與憧憬,或配偶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而只能妄想著用傲人的收入來購買家庭的幸福。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能力擁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愛情不是靠運氣,不是靠兩情相悅,而是靠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必須兼顧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裡的八種需要和能力。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要考哲學的申論題,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逼迫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鞏固最低階的生理需要與安全感的需要,而罔顧其他六種需要與能力,以至於自尊心只能靠收入與地位來維繫,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價值,讓他們在其中發現自己能認同且和能力相符的發展目標。

請給孩子機會了解自己

每一個社會都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來發展學生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但是臺灣的家庭教育幾乎完全缺席,社會教育是負面的效果遠遠大於正面的效果。而學校教育則鮮少花心力去培養學生婚姻、親子、夥伴關係等情感能力,或者引導他們去認識自己和思索人生的目標與意義,更遑論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

整個家庭與社會用過度練習填滿學生的時間,讓他們沒有機會透過跟同學的衝突與互動來學習團隊合作、同儕排擠與解決衝突的能力;甚至沒有時間學習安頓自己的煩惱、委屈、忌妒、挫折等情緒,也不知要如何調整夢想使它變成具有可行性的理想。

其實,小學的學習目標只需要設定在「足以支持國中階段的學習」就夠了,多出來的學習成就無助於國中階段的學習,幾近浪費;同樣的,國中與高中的學習目標也只需設定在「不妨礙下一階段的學習」就夠了,過度的練習不但是浪費,更排擠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空間。

許多大一學生瘋狂的浪費時間打電玩,因為靠高三學的微積分和物理就可以勉強應付美國人寫的大一教科書,也因為絕大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進大學。

中小學階段的過度練習讓孩子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機會發展出主動學習的意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進了大學之後校園裡充滿迷惘而浪費青春的男女,即便是專注於課業的學生也還是學了一堆沒有用的專業知識,而犧牲了追求幸福的完整能力。這樣的社會,很難說是有理性的社會!

(文章轉載於臺灣《親子天下》雜誌)

請猛戳閱讀原文,更多精彩等著你!

相關焦點

  • 過度學習,犧牲了孩子作為全人的成長機會
    是這是家長和學校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彭明輝是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眼中的臺灣教育現狀其實說出了現代教育的通病。從小學乃至幼兒園開始的過度學習,學到的大多只是用不上的知識,而過度練習讓孩子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機會發展出主動學習的意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 邱建生:讓人痛心的過度教育
    如果你認為教育就是知識的增加,技能的提高,那我們就沒有繼續討論的必要了,因為今天的教育正是朝著你認為的方向前進的,從一般學校到各種補習學校到家庭,從幼兒園到大學,線上線下,知識機器在全天二十四小時運轉著,要把每一個人訓練成「知識人」。而我認為這就是過度教育,或者更準確一點說,過度的知識教育。這種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長,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 父母的自我成長:過度教育,都是傷害
    這樣的父母是一個相對健康、成熟的人。ta有一個足夠堅強和安全的內心,不會因為對孩子患得患失,不會過度掌控或過度依賴。,都是傷害過度教育教育者所實施的教育超出了孩子的身心成長需求生理的年齡和心理的年齡從來都是不一定一致的。很多人,雖然已經已過而立之年,但依然是個「巨嬰」。
  •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如果你照他所準備的進行,分量恰當、種類適合,你最後會得到大致平衡的發展。可是如果你一定要不斷在某方面透支,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會作出反抗,連應該給你的也拿回去了。永遠不要忘記,身體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心智發展是不需要精力的。
  • 校長談辦學理念:把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
    黨和國家的要求是「立德樹人」,可是當下很多學校走偏了,在「唯分數」「唯升學」思想指導下,課業負擔不斷加碼,學習時間不斷延長,孩子除了刷題就是刷題,只要孩子不學習,家長就焦慮、老師就緊張!在這些學校、這些老師、這些家長眼裡,孩子不是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是被異化為「分數機器」!大家不斷地提高「機器轉速」、一直滿負荷、超負荷的運轉!
  • 家長必讀:過度學習一直懵,過度教育一場空
    說到教育,人們都認為越多越好,越精英越好,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不要讓孩子輸在在起跑線上」。平心而論,這些理念和願望都是好的,教育本身沒有錯,過度教育就真的錯了, 物極必反嘛!那什麼是過度教育呢?另一個方面,除了過度的學歷教育,在中小學領域,同樣有很多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的情況:比如說有的家長給小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其實報興趣班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太多且是孩子不感興趣的,就大可不必了。
  • 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事無巨細,不是周到,而是「過度教養」
    小寶的母親似乎照顧著她的每一個細節,但實際上,她陷入了「過度教育」的誤區。什麼是「過度教育」?所謂的「過度教育」是指父母為孩子提供過多的照顧和幫助,不利於他們的成長,以使他們的孩子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上取得更大的成功。過度教育的主要表現:一種是「直升機教育」: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將滑鼠懸停在孩子的頭上,並始終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
  • 學習和成長有時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對於時間安排,更值得擔心的是父母,父母要安排好自己的睡眠和休閒時間,不要全家繃緊著一根弦不放鬆。---------------父母能夠有一方全職帶娃,有時代的因素,至少說明經濟發展,另一方的收入已經能夠支持全家開銷。作為70後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回憶,在自己成長的那個年代,父母就沒有這樣的自由,「雙職工」才能養家。
  • 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我支持鄭強教授的看法,你呢?
    作為一名曾經學習過英語的普通人,作為一個有正在學習英語孩子的家長,我支持鄭強教授關於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這個問題的觀點。01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其二:除了在各類大考中的成績衡量作用,英語在大部分人的未來工作中,用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在生活中的唯一作用似乎只剩下輔導孩子,耗費了大量精力去學卻沒有實際的用處,學習的目的好像就只是為了遺忘,有些尷尬卻很現實。語文的學習是必要的,數學的學習是為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專業科目的學習是為了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那英語的過度學習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成績?
  • 完整的成長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篇家長學員的文章,她叫的網名叫完整的成長。真好的名字,人如其名,為追求完整的成長,走在堅持的路上,用實際行動踐行「幸福的路上並不擁擠,只是缺少堅持的人」這句話!親愛的家人們,就讓我們一起和孩子們長大吧!希望從完整的成長的化蝶歷程中,大家能見證堅持的帶來的力量。
  • 過度焦慮不止讓人頭疼,還會影響孩子成長?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招
    文/英子育兒日記,本文為作者個人原創,歡迎點讚和分享焦慮這個詞不再局限於成年人的世界。現在孩子成長環境不比以前,住在城市的高樓裡,每天陪伴他們的是虛擬世界。1.會讓對未來充滿迷茫和擔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父母看著孩子長大,也會憂慮孩子的前途。
  • 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這些阻礙
    、動手的機會,阻礙孩子智力的發展。 有研究發現兒童在出生時,其大腦就具備了相當大的學習潛能,通過各種活動的刺激,可以激發神經聯結-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聯結的產生,且隨著越來越多聯結的產生和保持,孩子的學習潛能就會不斷擴大
  • 輔助孩子學習需要給予他們成長的牽引力、推力和阻力
    孩子天生具備通過模仿借鑑壯大自身行為能力的基因,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但是,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通常處於熟睡狀態,需要外通過外部環境的刺激去喚醒,這也正是孩子被稱為「懵懂少年」根本緣由。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喚醒孩子自身沉睡的學習能力,以牽引的方式引領孩子的學習成長。「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 小學教育要引領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
    當前的小學教育怎麼做才能更符合小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找到突破口?近期,就首都師範大學朝陽小學在近年辦學中摸索出的「習·作」教育理念展開對話,以期探討當前小學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從全球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繼續強調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理念,並基於對知識與學習的認識,明確「教育可以理解為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學習已成為一個比教育更寬泛的概念。作為小學校長,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觀念及其對小學教育的影響?
  • 朱永新寄語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歸結為平凡,會認為教師只是一份賴以謀生的職業,會放鬆對自我的追求,最終在懈怠中迷失;歸結為聖神,會過於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紮根於現實的堅實基根。由此便引出一個如何讓教師既有尊嚴又有幸福感的話題來。&nbsp&nbsp&nbsp&nbsp「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最早的理想教育之夢,是我最早播下理想教育的一粒種子。
  • 病態的家庭教育:關心過度讓孩子很受傷
    近幾年,家庭教育問題越來越擺在社會的面前,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很多父母都以為能讓孩子穿好吃好就算是盡職了,其實不然。現在最普遍的現象是對孩子關心過度了,這不僅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還會增加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生遭遇風險的機率。
  • 浙大培訓促成長,梨鄉教育新作為
    浙大培訓促成長,梨鄉教育新作為洋湖鄉中心小學高傳波回顧在浙大短短一周的培訓學習,我倍感激動,感慨萬千,印象最深的是各位專家的敬業精細、認真負責、知識淵博、積極進取、風趣幽默,非常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喚醒、對話、理想、文化、生活等詞語躍然心中,這是心靈的洗禮,思維的碰撞
  • 關於教育,國外和國內教育有什麼區別,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在教育孩子方面,難倒了不少家長,太嚴厲或太溺愛都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今天育兒助手敬邦BB車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國外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各位家長。孩子的成長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包括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方面。如果家長幫孩子安排好這一切,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趣,產生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2、鼓勵多於保護國外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他們會讓孩子做自己想做卻沒有做過的事情,在實踐中學習,從中培養興趣和能力,從中樹立起自信心。
  • 珍惜每次成長的機會
    珍惜每次成長的機會——與所有參賽(公開課)以及熱愛教育事業的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