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未來,請別再給中國的學生們減負了!

2020-08-16 槽點少女

近幾年,教育減負令頻頻發布,但很多家長卻覺得這「負」非但沒減,反而壓力越積越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教育減負聽著是挺有點道理,孩子可以在學習中收穫快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好像是不錯。

提倡素質教育這個大方向也是沒錯的,但現實情況是,中小學生減負,可整個社會的評判標準依舊是唯成績論。

就拿高考來說,多一分就相當於擠掉了一千多個競爭對手。

全國有名的黃岡中學、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每一個都是靠實打實的成績而被人知曉的。

所以,家長們也都是務實主義,學校裡減了負,他們得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各種課外補習班必須安排。

這起跑線,誰也不願意落在後面。

課外補習班有個特點,就是——貴,萬把塊錢也就是個起步價。

講到這,我們就發現了教育減負其實是針對上層階級提出的。

上層階級的孩子擁有足夠的資源和金錢,學校裡減了負,家長更可以拿出時間為孩子精進學業,培養各種興趣技能。

而底層階級的孩子,本身父母就只能通過讓孩子努力學習,爭取考個好大學,往上層流動。

但學校裡教育減負,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將知識講透,還得分出精力給孩子培養各種素質教育。

而這些父母自身又忙於為生活奔波,本身文化程度也不會太高,沒有額外的方式為孩子的教育添葉加枝。

還有一批中產階級的孩子介於二者之間,他們大多是雙職工家庭,家裡有些積蓄,但是要向上層階級一般,去投資孩子的教育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他們而言,額外的培訓教育經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這樣的教育減負的結果就是中產家庭因教育負累,而寒門學子失去了向上越級的機會。

1.

我們再回到本質原因上來,為什麼會提出教育減負?

那是因為我們希望孩子不要承載太多壓力,可以快樂地享受學習。

但是快樂和努力學習真的是矛盾的嗎?

當我們做某件事時,其實會發現如果做一件事取得有效的成果。

獲得了別人的誇獎,那就擁有了成就感,這就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這和學習是一樣的,學習的過程也許會有些痛苦,但如果孩子的成績取得進步,獲得長輩的誇獎,他們也會感受到快樂。

但人畢竟是渴望懶散的,如果沒有教師、家長給孩子施加學習上的壓力,讓他們自主去努力學習並不現實。

就像現在的網絡世界中,充斥著各種短視頻、遊戲等消遣娛樂信息,沒有一定的自律性,刷上一天,我們也意識不到時間被白白浪費了。

在孩子還沒有養成足夠的自律性之前,給孩子的教育加點「負」,讓孩子取得學習上的成就感,他們也可以獲得快樂。

而且這份快樂是持久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的,並不是刷一則搞笑的短視頻所帶來的稍縱即逝的快樂。

2.

我國的教育減負早在1955年就曾被提出。

到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又提到: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在這之後幾乎每一年都會有相應的減負文件發布。

2000年又被譽為教育減負年,這一年教育部發出了第49道教育減負令。

201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

在這麼長時間的減負影響下,不同階層孩子的教育資源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從參加經合組織(OECD)的PISA測試的參賽學生的所屬地區就可以看出。

2009年、2012年參加的都是上海學生,到2015年擴大為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

2018年參賽的學生地區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發現了嗎?這些地區都是相對而言經濟基礎較發達的地區。

經濟對教育資源的影響已不言而喻。

3.

與我們國情相似的亞洲國家——日本也曾經歷過長達30年的教育減負,但結果卻讓人失望。

隨著日本生活條件的改善,社會上為教育減負的聲音不斷增強。

所以在1976年,日本發布《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來實現教育減負。

但結果是教育減負導致了公立學校被大量拋棄,家長們紛紛選擇學習壓力依舊激烈的私立學校來提高孩子升入優質大學的概率。

從1976年到1993年,全日本中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節節攀升,家長的教育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

日本的寬鬆教育也使得學生整體的教育基礎更顯薄弱。

在國際PISA測試中:

  • 1999年,日本的數學排名位列OECD15國第一,閱讀理解位列第八;
  • 到2003年,數學跌了5位,閱讀理解跌了7位;
  • 再到2007年,科學第六、數學第十,閱讀理解已經淪為墊底的第十五位。

為了遏制這樣的勢頭繼續發展,日本就在2008年給小學課本重新增加了25%的頁數,這可謂是日本減負教育的轉折點。

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值得我們借鑑的減負教育的反思案例。

也有人會說那可以看看美國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是上學晚放學早,很輕鬆嗎?

的確,美國有部分學校十分輕鬆,但那隻存在於工薪階級可以上得起的公立學校。

美國所有的公裡學校都是按片區劃分,學校運轉的經費來自於所屬片區的房產稅。

在富人區所屬的公立學校裡,有個代表數字「4」。

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

一天只睡4個小時,喝掉4杯咖啡熬夜看書,就為了獲得4.0的平均績點。

我們再來說說美國的私立學校,要知道美國大部分有錢權的成功人士都會選擇把孩子送入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

BBC拍攝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層劃分》裡,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下午五點放學。

放學後,這些孩子需要面對的就是滿滿的習題作業和課外活動要求。

另外,很多家長還會花費重金給孩子安排一對一私教,督促孩子學習。

你看,美國這些精英孩子的教育一點都不比國內孩子的教育輕鬆。

所謂的輕鬆教育不過是針對那些沒有資金的窮人家庭孩子的。

所以說,對每個國家而言,要想成為精英,教育都是基礎。

而要想獲得好成績,努力必不可少。

4.

唐代詩人韓愈在《古今賢文·勸學篇》中寫道: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學習的過程必然是辛苦的,但也只有經歷了這些辛苦才能收穫快樂。

我們的孩子在年幼時,還無法養成很強的自律性,需要我們去施加一些壓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找對方向。

在以高考成績定未來的現狀下,教育減負沒有真正給孩子減少負擔。

而只是把應該在學校提供的教育轉嫁到了家長與校外培訓機構身上。

這樣的做法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加劇了階層固化,扼殺了寒門上升的機會。

教育減負不應該成為一種變相的增負。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辛苦和快樂並存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一句,

沒嘗過苦的人,憑什麼享受甜?

相關焦點

  • 白巖松:請不要再給中國孩子減負了!
    這些評論的核心思想,就是重壓下的孩子,一定沒有出息,要有出息,必須要「減負」,要「快樂教育」。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減負,才會葬送中國孩子,葬送我們的民族未來!今年兩會後,教育部長陳寶生表態:減負再難也要減,否則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後果很嚴重! 十年過去,教育部的指導思路仍然是減負。
  • 教育部門好心給學生減負,家長們卻愈發焦慮!中國的教育缺一味藥
    一、令人百感交集的教育減負說起教育減負,無疑是社會各界近兩年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自從1955年7月當時的教育部發出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這個文件以來,截至2018年12月的「減負30條」教育部先後頒布了不下12道減負令,加上各地出臺的「減負令」,這個數字多達上百道。然而現實情況確認讓人很尷尬——學生的課業負擔為何不減反增?學生家長們為何對教育越來越焦慮?
  • 科教興國不能只是喊喊口號,減負請從英語開始
    在災難面前,只有那些醫護人員,那些生命科學領域的人才,才能挽救人民的生命,控制並最終戰勝疫情靠的是不顧一切衝到抗擊疫情一線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等這些人,請大家都看清楚了,靠的不是翻譯家,再多的翻譯家在疫情面前恐怕也無能為力吧?!
  • 給學生減負,規範教師批改作業,都要接地氣
    於是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給學生減負的通知。那麼中國孩子的學習負擔重不重呢?該不該給他們減輕負擔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要減,還要狠狠地去減。記得筆者上小學的時候,書包裡面只有數學、語文兩本書,除此之外最多再裝一個筆盒,再無其它的東西,整個書包也就一斤多重。但是不知何時起孩子們的書包重了起來,裡面裝的書也由一本變成了七、八本,甚至十幾本,二十多本。
  • 中國教育減負:為何知易行難
    當時,對於學業負擔問題,毛澤東曾明確做出了要減負的表態。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從中央到地方都發出了要求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政策文本。此後,60年代到70年代,連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都受到了幹擾和衝擊,自然也就沒有人再去討論減負的事了。到了80年代,中國基礎教育的重心是忙於在農村恢復基礎教育的建制。
  • 教育部,請不要給我家孩子減負!
    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負擔減輕一點,作業少一點,但是大學的錄取分數不會改變的,每年幾十多萬高三學生,都是要經過高考分數來選擇學校的。小學減負、初中減負,到了高中還會加倍返還。我們為什麼不能被「快樂教育」所迷惑?1、減負其實就是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出,把教育的責任從學校推給家庭。
  • 減負2019,中國家長已瘋
    圖片來源:unsplash減負喊了好多年,2019年是最逼瘋中國家長的一年。接近年底,江蘇南京對減負督查工作理解不準確,直接釀成一場「南京家長已瘋」的網絡狂歡,甚而掩蓋了人們對於其他省市的關注。下午三點半就應該放學,課後不要布置家庭作業,最好再降低課程難度,讓我們的孩子接受快樂教育。提倡減負,被喊成了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中小學生減負20年,似乎還在原地踏步。2019年,隨著各地陸續出臺減負政策,類似「南京家長已瘋」的焦慮,正在大面積蔓延。
  •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資料圖(東方IC)*來源:騰訊教育(qq_edu),作者熊丙奇「減負」減了這麼多年,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並沒有真正減少。2019年,則是教育部明確的給教師「減負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 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對中小學教師減負提出四方面共20條務實舉措(簡稱減負二十條),明確要求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明確將至少減少50%,各類報表填寫工作也大幅壓縮。但是,給教師減負也和給學生減負一樣,陷入「知易行難」的困境。
  • @全體老師,這些關於工資、編制、減負的政策請查收!
    資料圖:老師們牽著學生的手走過紅地毯步入校園,並接受學生們的敬禮與祝福。張雲 攝擴充教師隊伍!除了保障薪資待遇,如今,教師崗位也在不斷擴充中。今年5月起,教育部等6部門共同主辦了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其中,充實基層專項計劃行動中明確,「特崗教師」計劃將增加招募規模5000人,今年招募規模將達到10.5萬。
  • 那些被「減負」的中小學生們如今怎麼樣了?
    呼籲中小學生減負的口號從幾十年前便已經提出,到現在仍然是教育界常有的口號。可是口號喊了這麼久,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僅沒有減少,甚至大有增負趨勢。相信各位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受:作業常常要做到半夜,周末不是補習班就是在家刷題做作業,每天僅僅是學習就讓學生們累得喘不過氣來,哪裡有時間、精力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 減負是給孩子的未來「加負」?透過英、日等國,看減負教育弊端
    在社會各界的對減負質疑聲沸騰了幾天後,教育部終於發聲:「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減負不能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刀切」減負......」
  • 什麼樣的政策能給學生減負?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討論,說青島現行的中考政策能否給中學生減負,有一部分人認為是能減負的,而更多的人認為會加重孩子們的負擔。關於青島現行的中考政策,這裡再簡單重複一下:在其他科目組合成績達標的情況下,只根據語數外三主科成績排名錄取。至於這種政策能否減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做過多的評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種政策下,學生們的負擔依然很大。
  • 教育減負,你的孩子受益了嗎?教育改革還任重道遠
    因為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作業上,學生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程度低,再加上沒有經過什麼挫折,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2020年的疫情,讓這個因素集中引爆了,近期已經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這都是教育扭曲的結果。實際上,引發中國教育出現這麼大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現在的教育資源與學生和家長對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 減負2019,中國家長還好嗎?
    下午三點半就應該放學,課後不要布置家庭作業,最好再降低課程難度,讓我們的孩子接受快樂教育。提倡減負,被喊成了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中小學生減負20年,似乎還在原地踏步。2019年,隨著各地陸續出臺減負政策,類似「南京家長已瘋」的焦慮,正在大面積蔓延。
  • 揚湯止沸的減負——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陷阱?
    有家長認為,這種規定只會淪為學渣們的狂歡。還有網友質疑:不讓學生努力,如何提高成績?「減負」只是揚湯止沸。為什麼明明是為學生著想的「減負」,卻在家長群體中受千夫所指?我們不妨來看看近鄰日本的前車之鑑。1980年,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寬鬆教育。但是30多年過去後,日本人發現,得到的除了整體學力跌落的「寬鬆世代」,還有被劃分得明明白白的社會精英與底層,以及賺得盆滿缽滿的校外補習班。
  • 給學生減負不能畏葸不前
    給學生減負正處在攻堅階段,關鍵是學校、家長和培訓機構等各方都要辦好自己的事,要讓問題始終保持在可治理狀態,久久為功,必有收穫。如果對這兩年的基礎教育進行盤點,「減負」絕對是一個高頻詞。中國教育在線近日發布的《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在基礎教育領域稱得上「龍頭老大」的兩家教育集團2018財年營收均再創新高,分別達到116.62億元人民幣和68.48億元人民幣。按理說,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應該帶來培訓市場的低迷,但現實是一邊教育行政部門在不斷出臺政策,一邊培訓機構在不斷積累財富,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學生減負「蹺蹺板」此起彼落
    像侯中立這樣的孩子絕不是少數,減負後的中小學生大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小微用「蹺蹺板效應」來形容現階段的減負:一邊是高舉減負大旗不斷出臺各項政策,一邊是千方百計彌補減負帶來的「損失」,學校和家長都在兩者間苦苦謀求平衡。  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學生「不進則退」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憂慮。
  • 現在的學生總喊著要減負,減負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中國家長的焦慮大多集中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家都送孩子去輔導班,自己不送那就是害了孩子,大家都讓孩子多做作業,自己孩子玩久了那就是退步,總之雖然「減負」被提出來好長一段時間,但是並沒有真正實現,那麼,減負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 教育部再談中小學減負,學生的「負」是怎麼加上去的?是老師嗎?
    教育部再談中小學生減負,這對中小學生及家長來說似乎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現在中小學生的負擔確實太重,就連小學生晚上的作業都有做到10點多,初高中生做到十一二點是常態。所以減負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不搞清楚這些「負」是怎麼加上去的,恐怕很難真正減負。那麼,是誰造成了學生過重的負擔呢?
  • 成語看世界:聞雞起舞,給學生減負要適可而止
    學校倒是減負了,給孩子們節約下來的時間,最終變成了更垃圾的世界,與減負的初衷背道而馳。作為學生家長,大抵聽到減負消息的時候,首先會皺眉。把孩子的到校時間安排在7:50,真的不知道是給家長減負還是給家長增加了壓力?多數中小城市的工作時間一般是8:00開始上班。家長送完孩子只有10分鐘,從學校趕到工作單位,疲於奔命的家長,只會感覺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