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教育減負令頻頻發布,但很多家長卻覺得這「負」非但沒減,反而壓力越積越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教育減負聽著是挺有點道理,孩子可以在學習中收穫快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好像是不錯。
提倡素質教育這個大方向也是沒錯的,但現實情況是,中小學生減負,可整個社會的評判標準依舊是唯成績論。
就拿高考來說,多一分就相當於擠掉了一千多個競爭對手。
全國有名的黃岡中學、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每一個都是靠實打實的成績而被人知曉的。
所以,家長們也都是務實主義,學校裡減了負,他們得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各種課外補習班必須安排。
這起跑線,誰也不願意落在後面。
課外補習班有個特點,就是——貴,萬把塊錢也就是個起步價。
講到這,我們就發現了教育減負其實是針對上層階級提出的。
上層階級的孩子擁有足夠的資源和金錢,學校裡減了負,家長更可以拿出時間為孩子精進學業,培養各種興趣技能。
而底層階級的孩子,本身父母就只能通過讓孩子努力學習,爭取考個好大學,往上層流動。
但學校裡教育減負,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將知識講透,還得分出精力給孩子培養各種素質教育。
而這些父母自身又忙於為生活奔波,本身文化程度也不會太高,沒有額外的方式為孩子的教育添葉加枝。
還有一批中產階級的孩子介於二者之間,他們大多是雙職工家庭,家裡有些積蓄,但是要向上層階級一般,去投資孩子的教育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他們而言,額外的培訓教育經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這樣的教育減負的結果就是中產家庭因教育負累,而寒門學子失去了向上越級的機會。
1.
我們再回到本質原因上來,為什麼會提出教育減負?
那是因為我們希望孩子不要承載太多壓力,可以快樂地享受學習。
但是快樂和努力學習真的是矛盾的嗎?
當我們做某件事時,其實會發現如果做一件事取得有效的成果。
獲得了別人的誇獎,那就擁有了成就感,這就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這和學習是一樣的,學習的過程也許會有些痛苦,但如果孩子的成績取得進步,獲得長輩的誇獎,他們也會感受到快樂。
但人畢竟是渴望懶散的,如果沒有教師、家長給孩子施加學習上的壓力,讓他們自主去努力學習並不現實。
就像現在的網絡世界中,充斥著各種短視頻、遊戲等消遣娛樂信息,沒有一定的自律性,刷上一天,我們也意識不到時間被白白浪費了。
在孩子還沒有養成足夠的自律性之前,給孩子的教育加點「負」,讓孩子取得學習上的成就感,他們也可以獲得快樂。
而且這份快樂是持久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的,並不是刷一則搞笑的短視頻所帶來的稍縱即逝的快樂。
2.
我國的教育減負早在1955年就曾被提出。
到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又提到: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在這之後幾乎每一年都會有相應的減負文件發布。
2000年又被譽為教育減負年,這一年教育部發出了第49道教育減負令。
201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
在這麼長時間的減負影響下,不同階層孩子的教育資源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從參加經合組織(OECD)的PISA測試的參賽學生的所屬地區就可以看出。
2009年、2012年參加的都是上海學生,到2015年擴大為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
2018年參賽的學生地區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發現了嗎?這些地區都是相對而言經濟基礎較發達的地區。
經濟對教育資源的影響已不言而喻。
3.
與我們國情相似的亞洲國家——日本也曾經歷過長達30年的教育減負,但結果卻讓人失望。
隨著日本生活條件的改善,社會上為教育減負的聲音不斷增強。
所以在1976年,日本發布《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來實現教育減負。
但結果是教育減負導致了公立學校被大量拋棄,家長們紛紛選擇學習壓力依舊激烈的私立學校來提高孩子升入優質大學的概率。
從1976年到1993年,全日本中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節節攀升,家長的教育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
日本的寬鬆教育也使得學生整體的教育基礎更顯薄弱。
在國際PISA測試中:
為了遏制這樣的勢頭繼續發展,日本就在2008年給小學課本重新增加了25%的頁數,這可謂是日本減負教育的轉折點。
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值得我們借鑑的減負教育的反思案例。
也有人會說那可以看看美國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是上學晚放學早,很輕鬆嗎?
的確,美國有部分學校十分輕鬆,但那隻存在於工薪階級可以上得起的公立學校。
美國所有的公裡學校都是按片區劃分,學校運轉的經費來自於所屬片區的房產稅。
在富人區所屬的公立學校裡,有個代表數字「4」。
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
一天只睡4個小時,喝掉4杯咖啡熬夜看書,就為了獲得4.0的平均績點。
我們再來說說美國的私立學校,要知道美國大部分有錢權的成功人士都會選擇把孩子送入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
BBC拍攝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層劃分》裡,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下午五點放學。
放學後,這些孩子需要面對的就是滿滿的習題作業和課外活動要求。
另外,很多家長還會花費重金給孩子安排一對一私教,督促孩子學習。
你看,美國這些精英孩子的教育一點都不比國內孩子的教育輕鬆。
所謂的輕鬆教育不過是針對那些沒有資金的窮人家庭孩子的。
所以說,對每個國家而言,要想成為精英,教育都是基礎。
而要想獲得好成績,努力必不可少。
4.
唐代詩人韓愈在《古今賢文·勸學篇》中寫道: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學習的過程必然是辛苦的,但也只有經歷了這些辛苦才能收穫快樂。
我們的孩子在年幼時,還無法養成很強的自律性,需要我們去施加一些壓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找對方向。
在以高考成績定未來的現狀下,教育減負沒有真正給孩子減少負擔。
而只是把應該在學校提供的教育轉嫁到了家長與校外培訓機構身上。
這樣的做法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加劇了階層固化,扼殺了寒門上升的機會。
教育減負不應該成為一種變相的增負。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辛苦和快樂並存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一句,
沒嘗過苦的人,憑什麼享受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