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號先生
近日,國家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的通知,主要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內容具體詳細,切實為各地區查處校外培訓,提供了非常實用可操作的標準依據。
其實,國家早在2018年就頒發過《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其中涉及中小學生減負的30條措施,包括:
不得設快慢班;
不得非零起點教學;
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
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與排名;
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掛鈎的統一考試;
而且要求,小學1-2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3-6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
…………
我想問問家長們:你們感到減負了嗎?反正我是沒有感受到!
當然,國家出臺政策也不是一拍腦門的事,任何政策都是建立在調研分析基礎之上的,可能還要經過多次專家研討。
國家出臺這些政策,可能是基於以下情況:
一是社會普遍反映中小學生作業量太大。
當然,這也是現實,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為了所謂的&34;,很多老師讓孩子做小報,這個任務基本上都是家長完成了,反正我是這麼來的,我周圍很多家長也這麼過來的。
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的作業量逐漸增加,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寫到10點以後,有時候會寫到11點,甚至12點。現在,孩子上初中(住校),她反映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偷偷起床寫作業(學校到點熄燈,有宿管阿姨查鋪),全宿舍都是如此。
有時候,跟朋友聚會,也會聊孩子有情況,大家都反映,孩子作業確實很多。孩子除了寫作業,幾乎沒有了其它課餘時間。
二是教育體系被扭曲了,惡果正在現顯。
現在的學生,以考上大學為終極目標,導致大學成了瘋狂娛樂期。反正是家長提供經濟後盾,很多學生上大學以後,不思進取,整天遊戲人生,網遊成了大學生的標配。近年來,多所大學出現學生因學業不合格被退學。
現在的學生自殺率持續上升,引發社會關注。因為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作業上,學生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程度低,再加上沒有經過什麼挫折,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
2020年的疫情,讓這個因素集中引爆了,近期已經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這都是教育扭曲的結果。
三是教育正在越來越偏離教育的規律。
凡事都是有規律,順應規律辦事,事半功倍;逆著規律辦事,事倍功半,甚至倒行逆施。
什麼是教育的規律?以人為本,遵循成長的規律,堅持科學教育,綜合培養。
各個主導教育的群體,都沒有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學校以刷題為榮,最終靠分數取勝;家長用別人家的孩子為標準,用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培養機構以迎合家長焦慮為主,以提升分數為&34;。
沒有人把孩子當作教育的主體,他們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特徵,被無視了。凡是不適應這種體制的孩子,不沉默中&34;(自殺),就是沉默中滅亡(自甘墮落)。
國家比我們更清楚這種現實,別忘了國家統計局,掌握著大量的數據。看數據要比我們憑感覺更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當然,教育的問題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展開了。正是這教育現實,讓國家出臺一系列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然而,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沒有執行到位,因為,這是在表面上解決表面問題。
實際上,引發中國教育出現這麼大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現在的教育資源與學生和家長對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上面的政策不可能執行到位,中小學生減負就是一句空話,&34;全面發展,永遠都是形式化的標語。
要解決這個根本的矛盾問題,我有幾點陋見:
第一,要增加教育考核的不確定性,提供更多的教育出口
當高考成了人們唯一的教育出口,就業出口,成才出口的時候,學校、家長、學生自然只能在高考裡競爭。人們的教育需求是:學知識、能就業、能成才。
所以,高考改革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解決人們成長的出口才是關鍵。
關於高考改革,對內容的改革,需要增減學科,把&34;全部納入高考體系,隨機抽考。
這就要求學生必然要全面發展,而不是簡單的以知識性學科為主,這樣就把以分數為王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孩子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機會和全面鍛鍊。
在此基礎上,給孩子們提供多個教育出口,高考的形式可以更加的靈活。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大學,必須要跟社會應用結合起來。要擁有學科增設自主權,只要社會有需求,學校就要有專業。不管是技能還是做科研,或者面向就業,改變單一的招生模式,社會的人隨時都可以進入學校學習,並獲得相應學歷。
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把必須通過高考這一條路,變成多條路。社會關於教育的焦慮,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第二,要改變教師隊伍的培養體系
老師隊伍是教育體系中最最重要的群體,他們是執行國家教育政策的中堅力量,是孩子成長的指路明燈。教育的好,可以讓孩子成才,教育不好,可以讓孩子成魔。
現在學校的教育模式,跟幾十年前幾乎完成一樣,最多加大了對孩子時間的&34;。
關鍵因素是老師的培養體系沒有變,培養的內容體系沒有變。所以,老師還是幾十年以前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我認為這是一種悲哀。
對於老師的培養,需要改善內容體系,要增加人類認知科學、學習科學的常識,教育不能僅僅是傳播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
擴充老師隊伍的來源,不僅僅需要從師範大學裡招收,還應該接受其它專業的學生,以及社會裡有管理經驗的人,進入老師隊伍。
因為,跨學科的認知,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有社會經歷的人,更了解社會對人們能力的需要,這樣的老師隊伍,會更加有利於學生成長。
第三,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關乎孩子智力發育、人格建立、自尊形成等。而這些因素都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的職業成就有重大影響。
猶太人為什麼那麼聰明?那麼多人獲得諾貝爾獎?歸根究底是因為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並且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承了下去。
而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還停在&34;,想怎麼教就怎麼教。
我認為,未來的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必然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根源就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源在家庭教育!
具體來說,可以在四個環節上下功夫。
一是在職業院校和大學開設家庭教育專業;
二是結婚前需要參與家庭教育培訓,不少於20個課時;
三是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用市場化的模式,改變人們的認知;
四是各個公立中小學展開對家長的家庭教育輔導。
這麼一來,每個孩子出生後,就可以得到科學的教育,未來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人才。這將是人民之幸,也必將是國家之幸。
以上,是看了國家教育減負政策之後一些思考。
作者:軍號先生,一個碩士退役軍官,典型的唯物主義理工男,只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
——————————————————————————————————————————
我是一名碩士團職退役軍官,轉業後一直在創業路上奮鬥,部隊讓我洞察了人們成長的基本規律,創業讓我理解商業的運轉模式,讀書讓我站在人類進化的尺度上看世界。
我因為相信科學的力量,才發現了教育背後的運行規律,也形成了獨特的教育認知。
我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雖然,我有過20多年的求學經歷,17年的軍旅生涯,5年的教育研學,我不敢說,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但我保證,我的知識一定是來自於科學自洽的知識體系。
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打開家庭教育這扇門,讓更多的人看到教育的真相和規律。
而且,在家庭教育領域,這樣設計的課程,我沒有發現第二個跟我類似的專欄。
如果,你願意相信我,如果,你想為孩子的未來負責,請加入專欄,跟我們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