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減負,你的孩子受益了嗎?教育改革還任重道遠

2020-08-22 賦能教育觀

文||軍號先生


近日,國家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的通知,主要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內容具體詳細,切實為各地區查處校外培訓,提供了非常實用可操作的標準依據。



其實,國家早在2018年就頒發過《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其中涉及中小學生減負的30條措施,包括:


不得設快慢班;

不得非零起點教學;

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

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與排名;

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掛鈎的統一考試;

而且要求,小學1-2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3-6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


…………


我想問問家長們:你們感到減負了嗎?反正我是沒有感受到!


當然,國家出臺政策也不是一拍腦門的事,任何政策都是建立在調研分析基礎之上的,可能還要經過多次專家研討。


國家出臺這些政策,可能是基於以下情況:


一是社會普遍反映中小學生作業量太大。



當然,這也是現實,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為了所謂的&34;,很多老師讓孩子做小報,這個任務基本上都是家長完成了,反正我是這麼來的,我周圍很多家長也這麼過來的。


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的作業量逐漸增加,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寫到10點以後,有時候會寫到11點,甚至12點。現在,孩子上初中(住校),她反映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偷偷起床寫作業(學校到點熄燈,有宿管阿姨查鋪),全宿舍都是如此。


有時候,跟朋友聚會,也會聊孩子有情況,大家都反映,孩子作業確實很多。孩子除了寫作業,幾乎沒有了其它課餘時間。


二是教育體系被扭曲了,惡果正在現顯


現在的學生,以考上大學為終極目標,導致大學成了瘋狂娛樂期。反正是家長提供經濟後盾,很多學生上大學以後,不思進取,整天遊戲人生,網遊成了大學生的標配。近年來,多所大學出現學生因學業不合格被退學。



現在的學生自殺率持續上升,引發社會關注。因為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作業上,學生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程度低,再加上沒有經過什麼挫折,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


2020年的疫情,讓這個因素集中引爆了,近期已經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這都是教育扭曲的結果。



三是教育正在越來越偏離教育的規律。


凡事都是有規律,順應規律辦事,事半功倍;逆著規律辦事,事倍功半,甚至倒行逆施。


什麼是教育的規律?以人為本,遵循成長的規律,堅持科學教育,綜合培養。


各個主導教育的群體,都沒有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學校以刷題為榮,最終靠分數取勝;家長用別人家的孩子為標準,用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培養機構以迎合家長焦慮為主,以提升分數為&34;。


沒有人把孩子當作教育的主體,他們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特徵,被無視了。凡是不適應這種體制的孩子,不沉默中&34;(自殺),就是沉默中滅亡(自甘墮落)。


國家比我們更清楚這種現實,別忘了國家統計局,掌握著大量的數據。看數據要比我們憑感覺更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當然,教育的問題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展開了。正是這教育現實,讓國家出臺一系列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然而,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沒有執行到位,因為,這是在表面上解決表面問題。


實際上,引發中國教育出現這麼大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現在的教育資源與學生和家長對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上面的政策不可能執行到位,中小學生減負就是一句空話,&34;全面發展,永遠都是形式化的標語。


要解決這個根本的矛盾問題,我有幾點陋見:


第一,要增加教育考核的不確定性,提供更多的教育出口



當高考成了人們唯一的教育出口,就業出口,成才出口的時候,學校、家長、學生自然只能在高考裡競爭。人們的教育需求是:學知識、能就業、能成才。


所以,高考改革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解決人們成長的出口才是關鍵。


關於高考改革,對內容的改革,需要增減學科,把&34;全部納入高考體系,隨機抽考。


這就要求學生必然要全面發展,而不是簡單的以知識性學科為主,這樣就把以分數為王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孩子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機會和全面鍛鍊。


在此基礎上,給孩子們提供多個教育出口,高考的形式可以更加的靈活。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大學,必須要跟社會應用結合起來。要擁有學科增設自主權,只要社會有需求,學校就要有專業。不管是技能還是做科研,或者面向就業,改變單一的招生模式,社會的人隨時都可以進入學校學習,並獲得相應學歷。


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把必須通過高考這一條路,變成多條路。社會關於教育的焦慮,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第二,要改變教師隊伍的培養體系



老師隊伍是教育體系中最最重要的群體,他們是執行國家教育政策的中堅力量,是孩子成長的指路明燈。教育的好,可以讓孩子成才,教育不好,可以讓孩子成魔。


現在學校的教育模式,跟幾十年前幾乎完成一樣,最多加大了對孩子時間的&34;。


關鍵因素是老師的培養體系沒有變,培養的內容體系沒有變。所以,老師還是幾十年以前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我認為這是一種悲哀。


對於老師的培養,需要改善內容體系,要增加人類認知科學、學習科學的常識,教育不能僅僅是傳播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


擴充老師隊伍的來源,不僅僅需要從師範大學裡招收,還應該接受其它專業的學生,以及社會裡有管理經驗的人,進入老師隊伍。


因為,跨學科的認知,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有社會經歷的人,更了解社會對人們能力的需要,這樣的老師隊伍,會更加有利於學生成長。


第三,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關乎孩子智力發育、人格建立、自尊形成等。而這些因素都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的職業成就有重大影響。


猶太人為什麼那麼聰明?那麼多人獲得諾貝爾獎?歸根究底是因為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並且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承了下去。


而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還停在&34;,想怎麼教就怎麼教。


我認為,未來的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必然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根源就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源在家庭教育!


具體來說,可以在四個環節上下功夫。


一是在職業院校和大學開設家庭教育專業;

二是結婚前需要參與家庭教育培訓,不少於20個課時;

三是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用市場化的模式,改變人們的認知;

四是各個公立中小學展開對家長的家庭教育輔導。


這麼一來,每個孩子出生後,就可以得到科學的教育,未來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人才。這將是人民之幸,也必將是國家之幸。


以上,是看了國家教育減負政策之後一些思考。

作者:軍號先生,一個碩士退役軍官,典型的唯物主義理工男,只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

——————————————————————————————————————————

我是一名碩士團職退役軍官,轉業後一直在創業路上奮鬥,部隊讓我洞察了人們成長的基本規律,創業讓我理解商業的運轉模式,讀書讓我站在人類進化的尺度上看世界。

我因為相信科學的力量,才發現了教育背後的運行規律,也形成了獨特的教育認知。

我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雖然,我有過20多年的求學經歷,17年的軍旅生涯,5年的教育研學,我不敢說,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但我保證,我的知識一定是來自於科學自洽的知識體系。

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打開家庭教育這扇門,讓更多的人看到教育的真相和規律。

而且,在家庭教育領域,這樣設計的課程,我沒有發現第二個跟我類似的專欄。

如果,你願意相信我,如果,你想為孩子的未來負責,請加入專欄,跟我們一起學習成長!


相關焦點

  • 仝卓管不住嘴,要一棍子打死嗎?教育改革任重道遠,見微知著
    仝卓管不住嘴,就要一棍子打死嗎?教育改革任重道遠,見微知著先說下事情的起因:仝卓在參加一次網絡直播活動,給高三考生加油打氣時,忘乎所以,洩露了自己因為想考某所心儀學校,採取了一點措施將往屆畢業生的身份改成了應屆畢業生。此話一出,仝卓是徹底的火了,可是馬上就要面臨徹底涼涼的結局了。心痛不?
  • 南京教育減負的思考,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
    隨著南京教育減負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學生減負再次成了當前的熱門話題。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如何去開展教育,才能教育出具有這樣能力的孩子來?如何合理利用孩子限的時間,來提升這些能力?如何檢測孩子的這些能力是否達到培訓要求?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教育,需要有一個整體、可行的思路、方案,有效得力的措施,並能檢查出孩子的進步情況。安排孩子玩、做遊戲、做手工等很容易形式主義化。三、減負後如何照顧部分愛學習的孩子?
  •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
  • 減負錯了嗎?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大討論
    對學生是減負,對教師就是「增負」,要求老師提高課堂效率,原來學生做10道題能明白的知識點,現在通過加強教研,讓學生少做幾道題就能實現,其他時間可以騰出來,讓孩子去娛樂、去交往、去鍛鍊,有好的身體和心理,學習上自然也會受益。
  • 若美育體育納入中考高考,如今教育減負,只會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
    @家長1:還嫌現在的孩子不累嗎?教育減負了這麼多年,孩子的學習任務不但沒有減輕過,反而越來越重了。每天7:00不到就要起床,晚上10:30後才能上床睡覺,這還只是小學生,中學生每天睡眠的時間更短。還要把美育、體育納入中考高考,恐怕結果會與減負一樣,事與願違了。
  • 學生「減負」緣何成空喊 評論析根源在教育不平衡
    用改革撼動「減負」怪圈  只有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分數是升學唯一指揮棒的現狀,才能真正撼動「誰減負誰倒黴誰挨罵」的怪圈  開學在即,學生減負的話題又熱起來。但也有專家和家長表示:教育改革很難一蹴而就,「減負」要真減下去,還有待更加全面、綜合、系統的制度安排。  此前,隔個三五年便會有數瓢涼水潑向逼近沸點的應試教育,好讓學生們緩一緩,但總有杯水車薪甚至是火上澆油之憾。比如,取消了小升初統一考試,但標準化考試沒了,競爭名校猶存,社會上各路學科競賽及考證熱一路飆升,逼得小學生一窩蜂地提前去學中學生的課,負擔不降反升。
  • 半月談|減負錯了嗎?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大討論
    對學生是減負,對教師就是「增負」,要求老師提高課堂效率,原來學生做10道題能明白的知識點,現在通過加強教研,讓學生少做幾道題就能實現,其他時間可以騰出來,讓孩子去娛樂、去交往、去鍛鍊,有好的身體和心理,學習上自然也會受益。
  • 關於未來教育大討論:減負錯了,還是減負方式錯了?
    對學生是減負,對教師就是「增負」,要求老師提高課堂效率,原來學生做10道題能明白的知識點,現在通過加強教研,讓學生少做幾道題就能實現,其他時間可以騰出來,讓孩子去娛樂、去交往、去鍛鍊,有好的身體和心理,學習上自然也會受益。
  • 支持教育減負,讓底層向上流動,但無比焦慮的是中產階級
    最近,看到很多關於教育的提問,明顯感覺到有兩個觀點,一種是支持教育減負的大眾,取消孩子的各種補課,另一種是不支持減負的群體。 通過一些提問者的語言組織和表述上,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我能明顯感覺到這是不一樣的群體,普通家庭和中產階級。 最近這些年,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在提倡減負,關於減負我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主要從現實社會中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本質上來講。
  • 中國教育減負:為何知易行難
    本文認為:其一,當前教育活動中各責任主體的利益定位不一致,甚至彼此間還存在不可調和的零和矛盾,當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基礎上時,教育政策必然大打折扣;其二,教育減負措施無論多麼新穎前衛,都無法迴避一個事實,即學生還是要通過考試來升學,只要升學考試還在,那麼凡與其相衝突的減負措施最終都不免走向落空的結局;其三,當前踐行素質教育的方式與減負方針背道而馳,這集中體現在家校分界線與學玩分界線劃分都不合理
  • 中小學生減負困局:素質教育與升學壓力如何平衡
    而家長們的焦慮的根源也被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今天你鬧著減負,明天升學考試會為了你而降低難度嗎?還是高考會因為看你快樂而特招你?」為了避免孩子因減負變成「學渣」,有家長甚至向有關部門投訴了減負的相關政策。
  • 教育減負,給農村學生帶來的負面效應
    學生減負是國家這些年一直關注和重視的大事,是近年教育上的重要改革。我們老師應該響應號召,將減負工作做實,但凡事不能過左也不能過右,減負,本來是針對學業負擔過重的學校,現在出現許多硬性規定,在校的時間不超過六個小時,低年級不許有家庭作業,高年級幾門學科加起來也不過一個半小時。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並不適合農村學校。
  • 教育三大問題在改革,落實好人人受益,專家:教育工作者正在發力
    教育是「百年大計」,「科技興國,教育為本」,如今科技飛快發展,科技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乎國家發展大勢先放一放,教育也是關乎老百姓家庭利益的事實。教育依舊是中國絕大多數普通家庭改變家庭命運的最快、最靠譜的方式。我國的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不過還有著三個關乎百姓實際利益的問題,國家正在積極解決,落實好了人人受益。
  • 劉遠舉:中國奧數軍團海外慘敗,教育減負走錯路了嗎?
    近期,關於「教育減負」的話題不斷。先是2月份中國奧數隊在羅馬尼亞折戟,在微博引發「奧數是否該取消取」的討論;3月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表示堅決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此後他還表示,將持之恆地給學生減負。這樣的表態再次引發爭議。小學生減負長期以來都是熱點話題。
  • 減負是給孩子的未來「加負」?透過英、日等國,看減負教育弊端
    近日,南京市又掀起一股減負狂潮,學校不準補課,不許考試,不搞排名,不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而且,當地教育部門還突擊檢查學校,查看學生包裡有沒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等。隨即,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刷爆朋友圈,引發網友熱議。
  • 教育減負:可以完全取消學生家庭作業,全部變成學校作業嗎?
    教育「減負」成為國家基礎教育改革頻繁出現的一個熱詞,毫無疑問,教育減負的主體是中小學生。引發教育減負思考的源頭當然是應試教育,因為應試教育、過度追求中小學生的考試分數,所以呈現出幾個典型中小學生形象: 其一是小學生每天背負一個超大的書包,戴著厚厚的眼鏡,佝僂著腰;其二是中小學生每晚作業寫到0點以後,還總是寫不完,一副生無可戀懨懨欲睡的樣子;其三是家長帶著孩子每天奔忙於各種補課,令中小學生不堪重負,對學習毫無興趣;其四是家長輔導孩子家庭作業時被難到,或暴跳如雷,或痛不欲生
  • 減負提質需深化改革與多元互動 ——基於重慶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提質的調查研究
    ,19.4%的家長明確表示沒有參加過孩子所在學校的家長開放日活動。本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當前教育發展成績顯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減負提質」持續高壓的態勢下,「減負提質」仍然不盡如人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睡眠時間不足,音體美等所謂「副科」課時不足,課程輔助活動時間不足,課外閱讀時間和閱讀量不足,社會實踐活動時間不足,部分教師教育素養缺失,從教行為不當……等等。這些問題和狀況嚴重地影響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有礙中小學教育質量。
  • 北大社會學教授:在「教育雙軌制」下,功課減負,快樂童年,都是...
    關於這個話題,下面這段引用,分析得比較清楚:「減負」與「綜合素質」成為中國基礎教育實踐與改革的政治正確,改革的目標和手段都圍繞這二者轉圈。學校的減負改革確實減輕了學生在學校的上課負擔,但增加了學生在校外的學習任務。因為減負教育是在小初階段,並沒有對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進行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質教育,但升學卻是應試教育。
  • 教育改革應何去何從?
    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裡,應該何去何從?父母把最好的物質條件都提供給自己孩子,使孩子養成了張口就要的習慣。而周圍環境,包括社會,家長觀念,老師教育方式等問題,導致孩子思想過於早熟,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世界觀是與眾不同,不容質疑的,是飽滿的。而筆者認為這恰恰只是內容膨脹而已,是孩子內心裝載了太多東西,其實他們還無法辨別,無法理解,無法消化,即使一部分孩子有自己主見,但也是略顯不成熟,他們仍無法認識其中利弊得失,這可能是問題所在。
  • 如何來看待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連校長:我覺得家長是不是意識到了這次改革不是由教育部來推廣,是由我們國家層面來推廣。其實在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我就提到中國的教育改革靠教育部門本身是不可能徹底的,必須要在國家層面去全面的推廣。 因為有計算機,那麼小九九這些東西作為基礎認知可以,還有必要去這麼去計算嗎?我看很多我們的小學生,比如說348.78乘以475.29,這個我覺得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你有計算機兩秒鐘就計算出來,包括很多複雜的代數公式,這個知識應該被優化,應該去學習更前衛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