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跑過田洋大海 奔向航天之城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棟

  「奔跑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環島健跑活動第三站文昌站13日收官,清瀾大橋作為文昌市的一座標誌性橋梁景觀,成為賽道的一大亮點。活動當天,在明媚的陽光下,來自省內外的跑者一邊領略沿途美景,一邊享受奔跑的樂趣。

  「奔跑海南」環島全民健跑,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精彩,憧憬和每一個熱愛奔跑的人不期而遇。「奔跑海南」以「跑向更好的自己」為主題,採用「城市接力」的形式,在省內10多個市縣舉辦,以全民健跑、全省參與的形式,凝聚全省人民向心力,激發特區精神。

  A

  全民參與的歡樂海洋

  作為海南省規模大、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的環島全民健跑活動,「奔跑海南」文昌站推廣了文昌的城市名片,推動了文昌全民健身運動。

  本次比賽設置了10公裡個人組、5公裡個人體驗組、5公裡情侶組、3公裡親子組以及方陣組,賽道路線精心設計,賽道兩側都是美麗的田野,途經清瀾大橋,領略萬船競發的壯觀景象。

  此次活動吸引了眾多海南省內的專業跑友以及多名網紅跑模參與。來自海南大學、海經院的8名漂亮跑模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她們領著方陣組陸續前進。同時,也不缺乏來自省外跑友,其中包括多名來自蘇州、泉州等省外的跑友。

  萬寧的吳曼虹一家人已經連續參加了海口、瓊海、文昌站的奔跑活動,後續的站點吳曼虹還會繼續參加,「一起奔跑是我們一家人共同的記憶,以後回憶起來一定會很難忘」。

  「奔跑海南」成為一場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健身的健跑活動。賽道上,專業選手一路奔跑,高歌猛進。跑友中,有親密的情侶,有幸福的一家三口,有企業的員工,還有急救經驗豐富的醫師跑者和急救跑者以及來自幸福跑團聯盟的成員,他們互相鼓勁,堅持向前。比賽現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跑友們以自己的方式,盡情享受著這場體育盛事帶來的無限樂趣。

  B

  助推全民健身熱潮

  這是一場群眾參與的活動,是一次全民健跑的體驗,也是文昌推動全民健身及文體旅產業融合的一個縮影。此次環島全民健跑活動再次點燃我省體育愛好者參與健跑運動的熱情,推動打造體育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

  海南人愛排球,文昌人尤甚。愛運動,造就了文昌「排球之鄉」美名。此外,文昌還被譽為椰子之鄉、華僑之鄉、航天之城等。

  近年來,文昌大力推進健身設施建設,積極舉辦群眾性體育活動,發展群眾體育組織,建成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動中心、市民文化廣場、百姓大舞臺文化廣場、清瀾高隆灣書法長廊等一批公共文體設施。

  據了解,2017年文昌市搭建百姓大舞臺,每月開展一場主題文藝演出, 送戲送電影下鄉3130場。同時,文昌市還舉辦了文昌國際海釣節、文昌航天城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親水運動季等全民健身運動。

  文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符永豐表示,「奔跑海南」全民健跑活動推動了文昌「體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過去一年,文昌市搭建百姓大舞臺,成功舉辦了各類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全民身體素質。」符永豐說,「奔跑海南」活動是文昌市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一個重要平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將文昌市全民健身活動推向新高潮。

  C

  提升城市形象

  這是一場速度與激情的重現,更是一次力量與朝氣的展現。通過奔跑者的體驗,幾十家媒體的大力宣傳,再加上愛奇藝、微視直播、騰訊視頻等21家直播平臺全方位的直播,展示了文昌的發展面貌。

  「我們5個人專程從蘇州過來參加比賽,為了體驗文昌美景還多跑了3公裡。」來自蘇州的跑友權波賽後說,他報名參加5公裡的比賽,在參賽過程看到文昌清瀾港的美景,忍不住又多跑了3公裡,一路歡歌中領略了「航天文昌,魅力僑鄉」的魅力。

  「奔跑海南」成為了文昌向外展示的窗口,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顏值」「氣質」兼備的文昌。據了解,為了提升城市形象,文昌開展「科學規劃年」行動,嚴格按照「多規合一」要求,推進城鎮、旅遊度假區和產業園區開發邊界的規劃修編工作,加強對鎮場、村莊、主要道路沿線和旅遊景區規劃建設的管控。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借力航天科技 守護青山綠水
    3月23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工作人員劉琪源一邊演示文昌航天大數據服務平臺作業系統,一邊這樣介紹道。  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文昌市藉助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地緣優勢,引進航天超算大數據產業集群項目,率先在全國市縣一級將衛星遙感、航天超算等航天應用技術運用到具體實踐中,開發建設了文昌市資源環境監測監管大數據服務平臺,助力執法部門提高效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昌邀您感受航天魅力體驗椰鄉風情
    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我國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遊遊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孔廟,文昌還有宋氏祖居、木蘭塔、溪北書院、七星嶺鬥柄塔等人文勝景。  生態之美  文昌的生態之美有目共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借力航天科技 呵護青山綠水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經過近一年的謀劃醞釀和研發,文昌市資源環境監測監管大數據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用,在全省率先將航天超算大數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在日本侵略海南之前,臺灣總督府制定的《海南島處理方針》中便已制定了加強「綏靖與宣撫」,「糾正島內排日思想」,在島內「配布《香港日報》《全閩新日報》等報紙,同時利用海口的《瓊崖民國日報》及《瓊崖新民日報》之設施,刊行新聞,向島內及南洋各地配布」的具體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南島內的抗日情緒十分高漲。以海南書局為代表的傳媒機構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出版了大量的抗日書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在琳琅滿目的微信公眾號中,與海南息息相關的公眾號同樣車載鬥量。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號搜索一欄輸入「海南」二字,出現的公眾號數不勝數。它們或是為受眾講述海南人文歷史,介紹海南自然景觀,又或者是充當「服務員」的角色,為在海南生活、旅遊的人們提供衣食住行之信息,令人愛不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迎首發
    ■ 本報記者 杜穎  海南人民於大海之濱見證著一座航天新城的興起!  2016年6月,龍樓鎮紫薇村,淇子灣畔馮家,文昌最負盛名的鮑魚養殖家族。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府城的建築符號
    瓊臺復興·城記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實習生 盧子盈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從宋開寶四年(971),瓊州州治遷於府城起,直至民國,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歲月中,府城一直扮演著海南島政治、軍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親子樂園 童趣相伴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藍天白雲下,稠密的椰子樹林在茵茵的綠草地上遮出一片蔭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王祖道設立鎮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根據《宋史》和相關方志、地理志的記載,王祖道是請設「鎮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暖百花開 聞香踏青去!
    目前文昌市委市政府正聯手華僑城海南集團籌建文昌宋氏文化小鎮,努力打造「海南第一人文景觀」,宋氏文化園(一期)作為2020年海南省重點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  景區優惠活動  為致敬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奮勇戰鬥的全國醫務工作者,宋氏祖居景區實行「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一片真心 贏企業傾心
    通過推行「一站辦結、一次不跑、一鍵解讀、一網管控」的「四個一」舉措,海南稅務部門用「非接觸式」辦稅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得到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海南組的認可肯定。  園區是企業最集聚的地方,也是對營商環境最敏感的地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院子裡的老報人聚在一起,偶爾會帶出一兩句關於老先生的事,說是一篇五百字的文章,他讀過五遍,便能一字不漏地當場背誦,說當時字典少,不認識的字問他都能知道,有活字典之稱,說他給報社工人夜校上課,會揣著一塊做電版用的黑鹽木,他上課其實是講故事,海口話裡說的「學古」,說到關節處,他會把木頭往桌上一拍,給大家來個拍案驚奇。說著說著也就過去了,沒有人想要寫成什麼。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12月4日,應海南日報記者之請,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梳理了迄今為止島內海南古籍的館藏信息,共有22種之多,其中有6種為《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尚未收錄。  當然,相信民間還有一些古籍還沒有被發現,尤其是那些年月久遠而資料寶貴的家族譜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梵音綿綿永慶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超  通訊員 鄭志宗   海南歷史上的永慶寺,一說始建於唐代,一說建於北宋熙寧中期(約1068-1077年),這在明代正德《瓊臺志》、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和嘉慶二十五年的《澄邁縣誌》中均有記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