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府城的建築符號

2020-12-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瓊臺復興·城記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實習生 盧子盈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從宋開寶四年(971),瓊州州治遷於府城起,直至民國,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歲月中,府城一直扮演著海南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的重要角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府城的城池建造基本沿襲了我國古代城池的基本模式,但歷經世事變遷,如今的府城古城牆大部分已拆除,僅保留城門舊址及部分城牆,以及鼓樓、瓊臺福地等遺址尚存。

  同時,府城作為全島文化溯源地和過瓊始祖的發源地,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宗祠文化,以名人故居和宗親祠堂為代表的民間建築遍布府城老區的大街小巷,也成為千年古城的一大獨特人文景觀。

  千載古城餘殘牆

  據史載,自宋開寶四年(971)在府城設瓊州州署後,建置城廓的工作便開始了,但宋元兩代,府城城牆基本都是人工抬土夯實而成,且範圍不大,周長不過3裡。

  府城城牆發生重大變化是在明代,自明洪武二年(1369)兵部侍郎孫安授廣西衛指揮僉事,帶官兵千餘人駐防瓊島,奏請朝廷升瓊州為府,並允許開拓城圍,同意海南軍民和工商各界人士合力建城算起,至清鹹豐五年(1855)最後一次修補城牆,近五百年時間裡,府城城牆見諸史籍記載的就有二十多次的擴建、增建、維修和加固。

  建城的材料首先就有了質的飛躍,曾著有《府城春秋》的黃培平老先生說,從明代起,由於國力增強,經濟發展,特別是出於抗擊倭寇的需要,沿海的海防城城牆,均改用石塊、石條、磚塊砌成,瓊州府城也是如此。

  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設置衛指揮統領全島軍事,衛指揮張榮接替孫安繼續築城,從西北隅向東南隅增築,工程浩大,歷時9年,終於築城圍長1253丈,高2.7丈,厚2.8丈,至洪武十年(1378年)基本完工,從此奠定了府城城牆的基本框架,之後雖幾經颱風侵蝕,多次倒塌,但均有陸續修復,不斷沿用,還增築了子城和外月城。

  到清末,府城城牆僅存1.8公裡,進入民國時期,大部分城牆已倒塌,殘缺不全,如今的府城城牆多數已被剷平,還有的被民居所覆蓋,草芽巷一帶由火山石砌成的老城牆保留還比較完整,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府城老城牆最後的歷史見證;此外,府城東門裡還存有古城牆的遺址,但老城牆的痕跡卻已難以尋覓。

  就在去年,海口市開展「雙創」,對培龍市場進行改造,拆除了多間平頂臨時建築鋪面,卻意外發現了被鋪面遮擋住的老城牆,使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牆得以再次展現在市民面前。如今這段有著厚重歷史的古城牆,已成為改造後的美食街的最大亮點。

  除了古城牆,衙署堪稱古代府城城池內最重要的公共建築,瓊州府城內設有府衙和縣衙,其中府衙地處中間,背靠北城牆南臨大街,東為府學宮,西依關帝廟,在抱珥山和文龍山之間,就是所謂的「瓊臺」,是海南宋代以後主要官衙的遺址,如今這裡仍是瓊山區委區政府駐地,但已難覓古衙門建築的遺蹟。

  「府城古建築保存到現在的屈指可數,最主要的是鼓樓,這也是海南保留最好的一個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古建築。」海南文史專家梁統興說。

  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元初始建,元末已毀。現存的這座鼓樓源自於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如今僅存一層,看上去雖有些破敗,但卻保存相對完好;古代的鼓樓曾是文人墨客登高望遠、以文會友的文化中心,如今則掩映在一片現代建築物中,多少顯得有些落寞。

  故居祠堂何處尋

  與古城牆、衙署、鼓樓等公共建築堪稱雙壁的,則是林立在府城老區小街小巷中的名人故居和宗親祠堂,這些在歷史變遷中倖存的古民間建築已成為府城的重要文化符號,丘海故居、吳典故居、鍾芳故居、黃忠義公祠等都堪稱文化建築精品。

  黃培平說,府城的傳統民居,多為多進四合院式,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建築主次分明,裝修設計巧妙,室內空間合理,雕飾工藝精美,達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同時又受中原文化影響,其建築風格、房屋布局等體現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尊嚴和宗法制度等。

  瓊山素有「瓊臺福地」的美稱,人傑地靈,文化尉起。翻閱史書可知,任職或者流落瓊州的中州士人眾多,在他們的影響下,瓊州乃至全島歷代儒風綿延,鄉賢輩出,府城至今尚存許多歷史名人的故居,最著名的如丘浚故居和海瑞故居。

  這些名人故居多以「陋」和「雅」為特色,但目前除丘濬和海瑞故居已經修繕外,很多已經破舊或者無跡可尋,但現有格局和風格可資借鑑,並蘊含了「忠、義、孝、悌、禮、信、廉、恥」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以海瑞、丘浚、許子偉一裡三賢為代表的清官文化就是府城一大金字招牌。

  丘濬故居據家譜稱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也就是明府城石城牆興建的同年,規模最大時,傳有「丘氏十八屋」之說,上世紀90年代採取「落架大修」、整舊如舊的方法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堪稱海南現存年代最早、工藝水平最高的瓊崖古代木結構建築之瑰寶。

  同時,府城也是海南過瓊始祖的發源地,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宗祠文化,作為宗祠文化的地標性建築——宗祠,更是林立在府城老區的大街小巷,比如作為海南省主要姓氏的黃氏宗祠、王氏宗祠、林氏宗祠、馮氏宗祠、邢氏宗祠、邱氏宗祠等皆位於府城老區內外。

  明清時期府城文莊路一帶就集中了不少宗祠,都是比較大的姓氏族人集資興建的,一來方便族人集中祭祀祖先,二來方便學子來學宮書院寄宿就讀。

  五公祠則是府城祠堂中的特例,它並非私家宗族祠堂,而是清光緒年間的雷瓊兵備道朱採為奉祀被貶謫海南的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綱、李光、趙鼎、胡銓等五位歷史名臣而建,具有官方背景和公共建築的性質,是一座二屋木質結構,單鬥拱的古建築物,歷時三年才建成,當時號稱「海南第一樓」。

  千年文脈待挖掘

  「十三五」開局之年,瓊山區啟動了旨在延續府城地區的千年文脈的「瓊臺復興計劃」,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專家組受聘對府城文物及其文化資源展開了調研,並於去年底完成《「瓊臺復興計劃」——府城歷史文化遺產挖掘與利用專項策劃報告》。

  專家們認為,瓊臺復興計劃的第一要務,首先是要對府城文物、古蹟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和修復,因為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物質性歷史文化遺產,建議儘早採用搶救、挖掘、修復措施,進而吸引遊客,引入消費。

  報告也全面分析府城發展的劣勢和優勢,指出雖然府城近百年來已失去其島內中心的地位,且近30年來文物古蹟遭建設性破壞較嚴重,全面的旅遊開發又從來沒有進行過;但府城有著千年的瓊島核心的歷史文化積澱,20多年前就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仍保留有島內主要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可供旅遊開發的資源也較多。

  專家們建議,府城已沒有完整的城牆,需要有幾個標誌性的城牆遺址,如修復一段東門城牆以及鼓樓、瓊州府學和瓊臺福地等,使其看上去具有一座千年古城的氣度。

  同時,在府城棚戶區改造過程中,要注意搶救和挖掘現存的傳統民居院落,可考慮在原址重修府衙和縣衙,這些傳統民居、古代府衙和縣衙,可以用作各類博物館,集中展示海南各種歷史和文化珍品,形成景點或旅遊線路。

  府城老城區的改造,應注意突出不同區域的功能,並分清主次、分期分批進行改善;可借鑑歐美和亞洲一些城市舊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將原有街道的樣貌和建築外立面保留下來,建築物內部則按照現在的需求進行更新。

  此外,府城的宗祠文化是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海南文化亮點,可以通過建立海南宗祠總館或博物館,展示各個姓氏的族譜,歷代過瓊始祖的畫像、牌位、事跡等,來體現海南宗祠文化的豐富多彩;並將府城宗祠文化中心與海口市西海岸會議中心的資源優勢相結合,形成一種「宗祠會展經濟」。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弦歌不輟是瓊臺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抗戰路上讀書聲  自從抗日戰爭打響以後,瓊臺便再也沒在府城辦學;自從日軍全面侵瓊以來,瓊臺便遠遷廣東辦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 本報特派記者 況昌勳 蔡瀟 嶽嵬  醒目的中文招牌、騎樓的建築風格,鱗次櫛比的商鋪中銷售著海南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西行東方 千年古村風韻殊
    船型屋:承載千年建造工藝  從大廣壩庫區前行,進入山區,開車下山便來到被譽為「海南黎族最後一個古村落」的東方市白查村。  位於玉龍嶺山腳下的白查村,三面環山,有一條小河從村旁流過,是一個依山傍水恬適寧靜的小村莊。白查村至今保存著80多間船型茅草房,從山坡上看下去,椰林下,船型屋成排錯落分布,風景如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老漁港 旅遊新「寶地」
    在以漁鄉建築風格為主調的基礎上,提煉出潭門千年古漁鎮的耕海文化和本土文化,並將之恰當地融入鎮墟建築中,形成獨具漁鄉風情的建築風貌。  「變化太大了,如果沒有照片對比,很難相信短短一年間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午,專程從海口趕來的攝影愛好者劉女士一邊忙著拍照,一邊說。
  • 泂酌亭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林廣臻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貶海南,在金粟庵借宿,後人有蘇東坡金粟庵「指鑿雙泉」的典故。清代郝玉麟編《廣東通志》中有記載,「水雙泉,在城外北隅,蘇軾於此鑿井,得二泉,相去咫尺而異味,上有臨清亭,濯纓亭,泂酌亭。金粟泉,一名浮粟井,在城東北裡餘,即雙泉之一,上有粟泉亭、金粟庵。」
  • 書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脈_海南故事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海口五公祠「蘇泉書院」殘碑。岑明道 攝文昌鋪前溪北書院內部景致。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本文寫作參考《瓊臺志》、多種《瓊州府志》和各種縣誌】  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那位偉大而可愛的北宋詩人,其形象和性情,不但存留在典籍裡,也深藏於島民的記憶中,目睹實物,人們的思緒就更容易穿越千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夫子」趙撝謙
    一時間,趙謙被譽為「海南夫子」。  就在朱元璋準備重用他之際,趙謙於洪武二十八年十月一日病故,門人對他「含斂殯祭」,就像對待自己的生父。據《明儒學案》記載,解縉還為趙謙撰寫了墓志銘。  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認為,明代海南之所以人才濟濟,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是因為朱元璋重視對海南的開發和教化,明代初年就有趙謙這樣出類拔萃的教官來瓊執教,對海南教育的積極影響可想而知。  趙宏翰最後說,海南自先祖門人吳文祥之後,沒有比丘濬更了解趙謙的人了,不把他的事跡告知於天下,只怕後世不知道趙謙的學問是可傳的。
  • 一座興化府城,隱藏著莆田人千年故事
    千年的時間孕育了無數盡忠報國的忠臣俠客,千年的時間也遺留了無盡的物質與文化相互輝映的歷史遺存,千年的時間也湮滅了幾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人文遺址。而在我遼闊的心中永存著興化府城從不消逝的風華正茂,構建興化府城的「九頭十八巷」,依然在這塊古老而又美麗的土地,若隱若現地呈現千年莆陽城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物質之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 本報記者 孫慧 通訊員 楊世華  7月4日到8月16日,上海市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周玉斌來海南省規劃委員會掛職時間已經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碗灶嶺」掩埋的古窯煙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通訊員 蔡俐紅  受限於考古工作計劃和技術隊伍力量及發掘經費等方面原因,大部分古窯址都隱藏在山野之間,少為人所知。至今,僅有澄邁縣的福安古窯址進行了科學發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趣看丨這些遺存的舊城牆裡,隱藏了怎樣的海南往事?
    因為泥土取材方便,施工簡單,在很長時間內成為官房民舍建築的主要方式。比如,海口府城自從宋朝起就成為瓊州府治所,但是受制於當時的條件,依舊為土城,而且規模仍然狹小。而島南的崖州(今屬三亞)在宋朝之前甚至「只以木柵備寇」,連土城都算不上。板築土城相對堅固,而且冬暖夏涼,但是畢竟不耐風雨剝蝕,這對於多風多雨的海南島來說則顯得更為嚴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
    文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梅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來啦。」6月2日早晨上班時,劉海瓊把一沓「熱騰騰」的中英文對照版《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精選60條》遞到同事毛瓊梅手裡:「一起學英語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在桓大集團支持下,海南省校園足球基金會成立,給力海南校園足球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  國內率先全省中小學開海洋課程  學前教育,要堅持科學保教保育,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基。「十二五」期間,我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比例達到了51%,公辦幼兒園入園幼兒佔全部入園幼兒的比例提高到22.3%。位於鄉鎮農村的公辦幼兒園,成為鄉間最漂亮的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友善誠信的梁音
    無意中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報導,國家一級演員、影視表演藝術家梁音於1月26日凌晨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