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迎首發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杜穎

  海南人民於大海之濱見證著一座航天新城的興起!

  2016年6月,龍樓鎮紫薇村,淇子灣畔馮家,文昌最負盛名的鮑魚養殖家族。帶著一股子驕傲,馮在驕坐在躺椅上對兒子馮斯鑫說,「1970年,聽收音機裡播的,『東方紅一號』升空,你還沒出生呢!」

  砍椰子的小馮回過頭來,「我現在可是家門口坐著看航天發射,我比阿爸你還幸福嘞!」

  椰鄉海浪漫捲,綠意湧動,馮家人的幸福怎不是文昌人的幸福、海南人的幸福?

  我國第四大航天衛星發射基地——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本月即將迎來首發。圍繞航天開展的轟轟烈烈的九大環境建設,集中將指針對準了航天的方位……

  思路之變

  2016年4月,當我國第四座航天發射基地——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核心區以全新面貌向世人開放,眼前是一片耀眼的明亮:碧空、大海、椰林,柔化了發射塔堅硬的骨架。

  電瓶車緩緩駛入場區,一片溼地公園生機盎然,航天路與問天路串聯著指揮中心、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發射塔、監控中心,令人感受那堅與柔的並濟,讓人暢嘆椰鄉動人的風光!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千百年來,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祖先不斷抒發對宇宙的浪漫想像和探索激情。

  20世紀70年代,我國建設地球同步軌道發射場時,海南島就曾被作為最佳首選地,儘管最終未能選定海南,但航天的火種從此種進海南人的夢裡。

  曾經的失去,讓海南島數十年來心懷對航天夢的希冀。2004年中國科協年會上,年近七旬的中國探月首席科學院歐陽自遠院士振臂呼籲「海南是我國最理想的火箭發射基地」時,多少海南人淌下了熱淚……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新形勢下傳承航天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幾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對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配套工程項目及文昌地債資金額度給予了強力的支撐。

  「兩橋一路」,讓文昌迎接航天旅遊有了基礎設施保障;文博高速的開建,讓文昌重歸東線高速版圖。航天概念,令文昌一時間擁有在全省獨一無二的熱點,古邑文昌該如何籌劃,把定航向,拉響助力地方經濟的引擎?

  「一流的發展環境,是迎接航天首發的內在建設要求。」文昌市委書記陳笑波說。2015年底,文昌市委全會提出以九大環境建設為載體,對文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進行優化提升:用3年時間,突出重點,推進包括政務、投資、生態、市容、市政、交通、旅遊、人文和法治在內的變革,打一場環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攻堅戰。

  無疑,從後期的推進實踐來看,九大環境建設,既是想在發展中改善政務、投資等城市環境,也是要在生態、市政、市容上想方設法滿足民生之需,針對社會治理難題,在交通、旅遊、人文、法治上拿出實打實的舉措,由表及裡,共成體系。

  航天首發不能沒有好的環境依託,文昌謀定後動,啟動一系列變革:

  ——從規劃上,文昌按照「多規合一」迅速完成城鄉總體規劃等空間規劃,確定「一主一輔兩帶五區」新發展布局,其中,將航天旅遊及航天產業園作為頂層規劃的重要組成。

  下轉A06版

  上接A01版

  ——從體制上,文昌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環境建設領導小組,並兵分11個工作組,集中解決遺留的管理難題;圍繞航天發射專門成立「首發辦」,協調有關航天發射及其配套工程推進的全面工作。

  ——從舉措上,深化旅遊、環衛等領域改革。新建「全域旅遊綜合服務區」,實現「1+3」(即旅遊+工商+公安+法院)綜合執法進駐中心,吃住遊娛為一體;環衛工作則打破「老規矩」,引進環衛企業,政府甩掉重包袱,改為購買服務。

  思索,革新,謀變,航天新城的開局,正是從那個銳意進取的春天開啟。

  建設之變

  驕陽下,「長五」「長七」銀色的發射架閃著耀眼的光。

  正對發射架那條筆直的道路延伸至垂直總裝測試廠房,數百噸重的火箭經過組裝,在巨型鋼鐵大門開啟後,將緩緩沿軌道向2.8公裡外的發射架滑去。

  提起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當地人不免有些激動:「這裡的村落名叫留鳳、新光,冥冥之中,註定成為中國人飛天登月的地方……」

  留鳳、新光,都位於銅鼓嶺腳下,銅鼓嶺國際旅遊開發區一大批重點項目因航天而新生。

  今年一季度,文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35.8%,僅次於省會海口市,位列全省第二位,大項目吸引力顯著增強,僅魯能在銅鼓嶺的投資就超過1000億元。

  這是文昌在歷經社會主要經濟指標10年最低後的強勢跳升反彈,數年停滯的困局,緣何能一朝破題?

  「關鍵在改革!」銅鼓嶺開發區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龍樓鎮委書記張光潤感言,過去我們要從農民手中徵回土地,現在企業搞開發建設,政府將周邊農村宅基地按照美麗鄉村的標準同步建設,使村莊與環境相互匹配、相得益彰,農民還可進入企業工作,身份轉換,重新就業。

  曾經是阻撓,如今是農民拍手歡迎企業進駐。一組數據具有說服力:2014年,銅鼓嶺片區開發僅完成數十座墳墓徵遷,而到了2015年,1500畝徵地在農民支持下建設開發。

  文昌鋪前碼頭,一條長長的便橋搭起了鋪前鎮與海口的通道,「等兩年後建好了,可比現在這更氣派呢!」鋪前鎮漁民潘家勇說。

  潘家勇和鎮裡的上百戶漁民,世代靠海吃海,去年為鋪前大橋建設捨棄了自家漁排,上演了浩浩蕩蕩的「遷海記」。

  文昌航天版圖中,鋪前大橋是連接海口、文昌完整而閉合的觀光旅遊線路上的重要節點,如果海口是客源地,那麼這條由鋪前大橋及其濱海旅遊公路組成的通道就是航天旅遊的「黃金廊道」。

  上萬的漁排網箱、600多萬斤魚,短期遷移,何其艱難!

  在文昌市委、市政府統籌指揮下,市海洋與漁業局與鋪前鎮政府組建工作組,做群眾工作,廣徵民意,幫助遷海,黨員幹部的付出,凝結成令人敬重的品質,最終獲得老百姓的同意,如今,鋪前大橋已累計完成投資6.3億元,佔總投資的23.5%。

  為承接航天發射而鋪墊的文昌近遠期重點項目一應具備,快速推進,文昌市項目辦統計,今年1至4月份,落地文昌的80個省市重點項目投資計劃130.8億元,已完成54.3億元,佔年度計劃34.6%。

  厲兵秣馬備首發,文昌一戰初告捷。

  環境之變

  「長五」和「長七」兩大廠房並肩,悠長的岸線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點。

  航天發射場的旅遊化元素,在航天基地多處呈現。事實上,文昌包括旅遊環境在內的民生大環境也都在因航天旅遊和航天產業經歷著深刻的改變。

  文南老街在鳳凰花的映襯下格外古樸素雅,紅樹梅園、椰鄉休閒廣場等各類城市中心小公園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

  在文東橋頭公園,橫山河、文昌河像兩條絲帶縈繞著,八門灣溼地緊鄰公園,這樣珍稀的土地,如果變賣,可換回大筆收入,可文昌市政府堅持用來為市民建公園!

  孔廟,過去是老街區裡不起眼的建築,進行旅遊化改造後創造性地辦起了「孔學堂」,枯燥的古建築搖身變得靈動起來,幾個月來,僅聽國學課的參觀者就已超千人次。

  為航天發射,文昌已打造8大旅遊觀景平臺。在石頭公園,遠望海岸映襯下的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發射架,天海之間形成了雋美的畫面;在清瀾橋頭公園,綠意盎然的公園北側,大型LED顯示屏已搭建完畢,人們在此可通過大屏幕,收看直播帶來的震撼。

  是航天城,更是旅遊城,文化城。文昌走差異化之路,發出「全域航天旅遊」的強音。

  作風之變

  環境變革帶來的作風之變,在文昌龍樓,頗具示範。

  來到以瓊北老街民居為總風格,被注入南洋閣樓元素的龍樓,小鎮一眼望去,既古樸典雅,亦意蘊灑脫。

  2015年龍樓鎮鎮長陳明東走馬上任時可不是眼前的樣子。「小鎮立面改造了,『軟體』卻跟不上,建築垃圾隨處丟,施工沒圍擋,生活垃圾遍地。」老陳心裡沉甸甸的。

  得把人心裡幹事創業的勁頭激發出來!陳明東和鎮幹部一起探索從城管隊員的管理改革入手,對工作鬆散、執行不力的一些幹部堅決撤換,堅持能者上,落實獎懲機制,面貌很快發生改觀。

  今天的龍樓,變了,環境靚麗,遊人如織,居民年收入從5年的6000元一躍至去年的1.1萬元,作風之變帶來了小鎮嬗變。

  風氣革新,根子靠機制。龍樓月亮灣1公裡長的彩虹北路「破冰」,很具代表性。來到彩虹路時,寬敞的道路已經順暢通車,誰曾想過,就這短短的1公裡路,曾一修修了3年,何以拖沓至此?

  原來,彩虹北路土地分屬兩家企業,道路施工出現分歧,兩企業互不相讓,搞起了「拉鋸戰」。

  文昌在作風整頓中,將彩虹北路作為「反面樣本」。銅鼓嶺指揮部從根子改起,拍板明確:今後凡涉及徵地,均由負責徵遷工作的一名副指揮長決定。去除了管理障礙,彩虹北路項目推進勢如破竹,今年4月施工,目前已全部建設完畢。

  從根子抓作風,黨員「動」起來。「文昌政務服務改觀很大,過去,他們開口就是『你們企業要怎樣』,沒當成過一家人,現在說的是『我們一起該怎樣』!」億興城建董事長張華感慨道。

  過去一度「頗感無奈」的客商,如今一家家振奮地想與政府攜手。九大環境建設正深層次地影響和改變著文昌,一股蕩滌廣大黨員幹部思想的春潮席捲而來。

  文昌市綜合執法局執法大隊隊長王茀武帶著30名執法隊員7天時間完成了文城第一市場、第一小學周邊3000多平方米環境整治。過去遇到釘子戶「沒轍」,現在想盡辦法登門做工作,既依法,也講情,他們管這種工作方式叫「把脈—對症—抓藥」。

  張光潤也為記者總結了銅鼓嶺快速推進開發的經驗:「要說作風變在了哪?那就是有了市委教會我們的『問題導向』和『全心服務』兩個法寶。」

  以服務企業的幹部為模範,遇到問題想方設法消化解決,文昌黨員幹部隊伍意識扭轉,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勇於擔當爭先的態勢。

  不需講宏大的篇章,你精神所能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家園。文昌航天的建設實踐,豐富著航天精神的畫卷,一座新城,已悄然挺立……

  (本報文城6月16日電)

  (相關報導見A04、A05版)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光明日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光明日報關注海南自貿區建設厲兵秣馬再出發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下)》,聚焦海南自貿區建設。2020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局之年,海南省委、省政府確定了11個重點園區作為自由貿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新生兒健康迎「新生」
    本報海口1月18日訊 (記者馬珂 通訊員陳建洪)今年,我省將加強基層新生兒科能力建設項目列為2020年為民辦實事事項之一,海南日報記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及後備人選公示
    )  一、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人選  馬冰峰  海南金漁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方  勇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  王  日(女)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中心小學  王  軍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  王  吉  海南省金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王  琳(女)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王習明  海南師範大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