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南海製造行業的佼佼者、創新技術的帶頭人,是勇於突破的領跑者、是傳統技藝的堅守者。是他們,以堅守賦予南海在改革開放40年勇立潮頭充足強勁的動力;是他們,努力描繪南海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在他們身上,凝聚著南海大城工匠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今日起,佛山日報推出系列報導,走近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傾聽他們的故事,以最大的敬意致敬匠心。
廣東聯邦家私集團有限公司雕刻大師蔡益良:
實木家具「繪畫師」
蔡益良
出生年月:1968年5月
職務:廣東聯邦家私集團有限公司雕刻大師
工匠感言:工匠首先是一種精神,技術工匠一定要堅持用心做事、踏實鑽研、堅定信念、精益求精。
100多把打胚刀一字排開、三五件家具粗胚倚牆而立、一幅木製工藝品半成品橫放在工作檯上,臺前一人手起刀落如筆走龍蛇,隨著細碎木屑被吹散,又一條牡丹枝葉呈現出來——這是記者日前走進聯邦家私獅山工業園雕刻工坊所見,用刀「繪畫」的是聯邦雕刻大師蔡益良。
過去8年,他或寫意、或寫實,用東陽木雕精湛的技法為聯邦家私的實木家具注入靈魂,每年雕刻家具超萬件,產品淨利潤提升30%以上,他匠心雕刻的一品柚系列已成為「聯邦椅」之後又一暢銷之作。
為偷師,凌晨兩點起床「臨摹」
51年前,蔡益良出生在浙江東陽一戶普通家庭,當地被譽為「中國木雕之鄉」。耳濡目染之下,蔡益良從小就對木雕技藝產生了濃厚興趣。
1988年,蔡益良正式進廠拜師學藝,幻想著「一年出師三年出名」,但事實證明這是空想——進入工廠後,師傅教他「修光」,就是打磨已打好的胚樣,讓其更圓潤,在行內,這被稱為「下手」,而打胚是「上手」,相比前者,後者更有技術含量。天資聰穎的蔡益良很快就學會了修光,可當他想更進一步學打胚時,卻發現受環境和工廠條件影響,自己幾乎沒有邊做邊向師傅請教的機會。
無奈之下,蔡益良決定「偷師」。每天凌晨2點,其他人還在沉睡時,蔡益良已經來到車間,找到師傅前一天做得最好的一件作品,一點點地「描摹」:用尺子測量並比較每一個浮雕的深度,一一對比不同圖案在不同材質上的呈現效果,記下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不同題材、不同部位的厚薄粗細……這樣的「偷師」一直持續了兩年多,又一個三年後,他已能獨自完成工序最複雜也最重要的木箱蓋的打胚和修光。
為質量,堅持把關每件作品
「出師」後的蔡益良決定將東陽木雕技藝傳播到外地,遂一路南下,先後在佛山順德、南海和東莞等地駐足。期間,在南海平洲為一個客戶雕刻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給了他莫大的成就感。
這幅名畫有九個古代人物、八匹駿馬,為了避免「千人一面」,創作者必須在神態、動作、髮髻、衣著等細節上下足功夫。更難的是,客戶提供的是大紅酸枝,材質硬度極高,稍有不慎就表達不出飄逸靈動之感,蔡益良足足下了三個月苦工才拿出了堪稱完美的作品。
雕刻作品的成就感在聯邦達到頂峰。之前,聯邦的實木家具重在實用性和功能性,蔡益良的到來,為實木家具大大提升觀賞性,同類產品雕花後淨利潤提升30%以上。2012年,蔡益良來到聯邦,迅速組建雕刻工坊,並對聯邦原一品柚、新東方等產品進行改良,栩栩如生、格調高雅的東陽風格迅速捕獲市場消費者芳心,如今,一品柚系列產品年產約2萬件,年產值將近5000萬元。
產品一炮而紅的背後是蔡益良和聯邦共同對品質的堅守。聯邦每件實木家具雕花環節都要經過相同流程——先由蔡益良打出樣板,然後機加工出粗胚,雕花工依樣板二次加工提高精美度,最後的雕工潤筆點睛依然由蔡益良完成。他說,這主要是為了看看雕花工在前期有無疏漏,遇到問題及時糾正,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技術,也能保證產品質量。
艾瑪鞋業總經理張君:
永不止步的奔跑者
張君
出生年月:1974年2月
職務:佛山市艾瑪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匠感言:工匠一定要熱愛自己的行業,盯著一個焦點做到最強。
人生於張君而言,就像是一場徒手攀崖運動,每一次向上都面臨著未知的風險,但也孕育著成功的希望。從業20多年來,他勇敢攀爬上一座座高山險崖,從不因風險而停下探索的腳步,最終得以成就內翻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舒適內翻鞋「跑」到海外
在艾瑪鞋業展廳裡,數百雙款式、顏色各異的鞋子靜靜等待著訪客的「檢閱」。這些產品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內翻鞋。
內翻鞋指用特殊工藝縫合鞋底和鞋面後翻轉而成的鞋子。在2005年以前,這類鞋品在國內聞所未聞;而如今,內翻鞋已成為舒適和環保的代名詞,並打入了日本、義大利等海外市場。促成這一改變的人正是張君。
彼時,張君已在創業道路上摸爬打滾了兩年。當時,國內製鞋的慣用手段是膠水粘合,這不僅容易導致脫膠斷底,還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健康。洞悉這一行業弊病後,張君堅定了靠創新贏得競爭力的念頭,他決定改用車縫技術製作鞋子,內翻鞋的構思就此誕生。
內翻鞋的關鍵在於鞋底。為了舒適及便於車縫,張君創新性採用橡膠製底,但「製作內翻鞋必須加熱,二次加熱導致橡膠開裂」成為內翻鞋研發的一個「死結」。
即使再三有富有經驗的老前輩勸張君「別再白費力氣」,但張君不肯服輸。經過分析,他斷定處理劑能改變橡膠性能,於是用一年時間跟6家化工廠合作研發新型處理劑,最終破解了開裂難題。
翻過一座高山後,一座險崖又出現了——縫合鞋面和鞋底時,工人發現傳統加工設備根本無法穿透厚厚的材料。面對新考驗,沒有經驗的張君擼起袖子投入機器研發,用一滴滴汗水鍛造出「內翻鞋」車縫特殊處理加工系統。
經過兩年攻關,內翻鞋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很快以其舒適、環保等特點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艾瑪一年產銷30萬雙內翻鞋,營業額接近4000萬元。在其帶領下,國內湧現出逾10家內翻鞋企業。
在翻山越嶺中實現自我蛻變
「從小我就不甘平庸,希望用雙手改變自己的命運。」回顧45年的成長經歷時,張君給自己貼上了一張「不服輸」的標籤。在他看來,正是這股不服輸的勁讓他從農村娃躍變為行業領跑者。
張君的奮鬥故事是從21歲開始的。當時,他乘著南下打工的熱潮從湖北來到佛山。在平洲一家臺資鞋企裡,他從底層司機開始做起,很快就因做事認真受到賞識,被抽調到尤為關鍵的鞋品開發部。
那時的張君對鞋業開發一知半解,面對旁人的質疑,他絲毫沒有氣餒,而是跟著老師傅跑前跑後學習技能。張君回憶,每逢鞋廠趕訂單時,他們都要加班到凌晨一兩點,但他從不覺得疲憊。在日復一日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中,他從「門外漢」變成了鞋業專家。
2003年,看到國內鞋業市場的前景後,張君決心跳出來自主創業。儘管這意味著拋棄已有成就和安逸環境,但他毫不後悔:「如果不拼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這種永不停歇的闖勁,讓他挺過了創業初期的陣痛,也讓艾瑪鞋業從10人小工廠晉級為200多人的企業。
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下,製鞋常常被劃入夕陽產業行列。但張君認為只要不斷升級,傳統的東西也具有生命力。如今,他在更新產品技術的同時也在謀劃品牌建設,希望推動中國內翻鞋越走越遠。
佛山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桂彬:
做「免檢」的匠心產品
袁桂彬
出生年月:1977年1月
職務:佛山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生產部長
工匠感言:不斷堅持做好品牌,讓「免檢」成為產品的金字標籤。
從一名一線銑工到公司的副總經理,袁桂彬走過了23年。23年間,他從不懂計算機應用到學會利用計算機軟體編程,並帶領團隊攻克多個技術難關,讓產品在國際舞臺脫穎而出。以匠心堅守、執著創新詮釋「用勞動創造人生價值」的座右銘,袁桂彬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拼命三郎」死磕難關不罷休
「公司不需要我加班的時候,我就自己回家加班。」憑著一股積極向上的衝勁和不學懂不罷休的執著專注,1997年初,從技校畢業不到兩年的袁桂彬作為唯一工人被外派接受數控工具機操作技能培訓,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轉機。
學成歸來的袁桂彬成為工廠數控加工第一人。那幾年只要車間設備有問題,無論多晚袁桂彬都會馬上騎著摩託車往工廠趕。功夫不負有心人,數控工具機的順利投產大幅度提升生產銷量,工廠生產劍杆織機從原來月產30臺增加至90臺,效益大幅度增長。
好學和堅守是袁桂彬身上最閃耀的特質。2003年工廠開發LJ304劍杆織機新產品,為攻克其心臟部件——「擺線針盤」改裝並減少反向間隙任務,他牽頭組建3人技術攻關小組。籌借經費購買電腦和書籍後,三個門外漢一心撲在上面,白天時間不夠用就晚上回家對著電腦找關鍵點,經常一研究就到了後半夜。
「我必須搞懂。」用了1個多月,「擺線針盤」改裝成功,並且其反向間隙經測試也達到理想狀態,完全滿足整機使用的要求,此舉為金鳳凰LJ304劍杆織機系列產品奠定了國內市場地位,在第九屆北京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上得到客商好評,遠銷國外市場。
用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2008年,國家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佛山紡織機械廠改制為佛山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紡織機械技術的行業地位讓袁桂彬成為獵頭公司瞄準的對象,但高薪和高職位抵不過他和佛山紡織廠的這份真情。
2008年4月,他成為佛山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生產部的副部長,和同事們一起搬家重建廠房,抱團走向市場。「唯有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才能讓職工和企業一起生存下來。」成立公司後的佛山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國外訂單,歐標標準更高,對產品品質要求也更高,袁桂彬迎來新的挑戰。
「做什麼東西都要把品牌做出來,做到人家覺得我的東西是不用檢的。」袁桂彬就愛待在工廠裡,研究新技術、尋找新突破,最後索性把副總經理辦公室從辦公樓搬到了工廠一角。
袁桂彬把「用勞動創造人生價值」當作座右銘,他以持之以恆專注敬業和執著創新書寫精彩人生華章:2005年,他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身體力行「用勞動創造人生價值」。2008年和2013年他分別當選為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走上全國兩會的舞臺,為產業工人發聲。
廣東堅美鋁型材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熊建卿:
在全世界刻下「佛山製造」烙印
熊建卿
出生年月:1966年8月
職務:廣東堅美鋁型材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工匠感言:堅守、專注;不斷深耕,不斷創新;堅持追求完美,將產品做到極致。
每一根經過他手的鋁合金型材產品,都用「完美」的標準來嚴格要求。這是廣東堅美鋁型材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熊建卿對品質的要求,在他看來,繼續深耕、不懈創新,追求品質的路上永無盡頭。
深耕細節追求高品質產品
位於獅山鎮桃園西路的堅美鋁業集團科研生產基地,辦公區與生產車間之間的幾百米,熊建卿幾乎每天都要來回好幾趟。而他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每個表面處理車間殘次品堆放的區域,因為這裡就是他的「責任田」。
「每天都會有新的、小細節的問題出現,我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個細節問題修正過來。」熊建卿說,堅美在鋁型材生產流程上已非常成熟,作為一名老工藝人員,每天要做的,就是從細節上入手,保證工藝的穩定性和持續改進,將最優質的產品交到客戶手中。
在鋁型材生產過程中,有一道「電解著色」表面處理工序,它決定了產品最終呈現何種外觀。即使是現在,不少鋁型材企業在電解著色時,仍主要依賴工人經驗來補退色操作,而這種操作最大的問題是容易產生色差。熊建卿從不把小問題當成理所當然的存在,他帶領團隊想方設法修正。「試了很多種辦法,最後通過控制原材料電導率以及用『定庫侖』通電方法就可以縮小色差,這也是鋁型材傳統製造業向『智造』發展的一個突破。」熊建卿說。
對於一個看似簡單的工序,他卻有著一顆追求高品質、追求完美的決心。幾個類似產品放在一起,很多客戶就能一眼認出堅美產品,這也是行業和市場對堅美品質的認可,是對熊建卿在技術管理工作中精益求精的肯定,也是讓他感到最為驕傲和自豪的事。「傳統產業要靠深耕、靠細節取勝。」
創新鋪就未來發展之路
在堅美大樓一樓的展示廳裡,隨處可見堅美鋁材在世界很多地標建築中應用的身影,而近年來最讓堅美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參與到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建設。
2018年底,港珠澳大橋通車,這是中國建橋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製造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通道項目,能夠參與其中的建設,本身就是對企業、對產品的充分肯定。
「早在多年前國家提出海島建設開發時,我們就抓住機遇,創新研發出一種適用於惡劣海洋環境的鋁型材表面處理新工藝。」熊建卿說,港珠澳大橋海洋環境明顯,對建築物的耐腐蝕性、耐候性及抗風壓等性能要求很高,堅美是行業中少數能順利完成大橋鋁型材配套生產的企業之一,其產品主要被應用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建築工程中。「這類材料僅實驗期就超過一年。」熊建卿說,最終產品經過國家認可實驗室上百次檢測數據的驗證,完全達到中外鋁型材相關嚴格標準,能很好地滿足惡劣海洋環境的建築要求。
深耕行業近30年,熊建卿先後獲國家、省、市多個獎項,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成功研發了大型科技項目1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13件等科研成果。熊建卿透露,未來除了繼續鑽研基礎建材外,還要發力高端系統門窗和工業材料,研發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產品。「瞄準行業尖端進發,讓傳統行業在更多領域煥發光彩。」
原標題:南海大城工匠系列人物故事(一)
品味匠心故事 感受拼搏人生
來源|佛山日報
策劃|記者趙嵐、陽樺
文圖|記者吳蓉、丘媚、陽樺、崔藝文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