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南北長約870公裡,東西寬200至500公裡。從北到南可以分為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個地貌區。其中高原926萬公頃,山地面積為741萬公頃,平原面積391萬公頃。
陝北地形多山地,從軍事角度來講,並無太大戰略意義;關中則是陝西的腹心之地,在秦漢唐的大部分時期,關中還是全國的中心。
關中平原三面環山,一面黃河,易守難攻。氣候溫暖,適合農耕,人口眾多,成為了秦、漢、唐等多個朝代的王霸之基。
而陝南從文化上則更接近四川盆地,與關中隔著長長的秦嶺。陝南的核心是漢中盆地,不論是關中的政權想要南下巴蜀,還是南方的軍隊想要北伐中原,漢中盆地都是必爭之地。
無論是從北面的關中到南面的漢中,還是從南面的漢中到北面的關中,都必須翻越中間平均200千米寬、3000米高的秦嶺山脈,現代的技術可以架高橋、挖隧道,使天塹變通途,但是在古代,沒有大型運輸車輛的人們只能靠人背、驢馱,走過四百裡的山路,其中艱難可想而知。若是遇上行軍打仗,如何穿過秦嶺更是頭等大事。
幾千年來,憑藉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在八百裡秦嶺的崇山峻岭之間,從關中盆地到漢中盆地,古代中國人開鑿出了五條通道,說是通道,其實也就是秦嶺深處原始深林河流谷地之中的羊腸小徑,從東到西,依次是庫谷道、子午道、儻駱道(駱谷道)、褒斜道(斜谷道)和陳倉道。
東邊的庫谷道南端是今天安康市旬陽縣,北端到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即是古代的長安城長安縣;
第二條子午道即是三國演義裡面魏延提出的建議,奇兵出子午谷,就是這條道,南端在今天的漢中市石泉縣,北端也是到長安;
第三條是駱谷道,南出漢中市,向東北經洋縣,北端到今天的西安市周至縣;
第四條褒斜道,南出漢中市,直穿秦嶺向北經寶雞市太白縣,北端到今天的寶雞市眉縣;
第五條即是最有名的陳倉道,對,就是當年劉邦派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那條陳倉道,從漢中向西北,經過勉縣和略陽縣,沿嘉陵江而上,轉向東北,經鳳縣,出散關抵達北端的今天寶雞市陳倉區。
下面是小編繪製的5條峪道的大致走向:
另外呢,其實還有2條道,不過並不是從漢中到關中,一條是祁山道,即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路,這條路是繞過了秦嶺,抵達隴西後再入關中。另一條是武關道,是從河南經武關抵達關中的路線,這兩條路,不屬於上文談到的關中至漢中的路線,因此就不一一詳細展開了。
如果你有陝西的數字高程模型,即DEM數據,就可以加載到GIS軟體中,非常直觀、精確的查看陝西的地形。
通過不同渲染設置,配置不同的顏色,可以製作出很多精美的DEM渲染的地形圖。
有需要的話,可以下載這個陝西30米的DEM數據,用Global Mapper打開,即可詳細查看陝西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