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群體中,常新港是一位始終保持很高創作能力與水準的作家。從20世紀80年代創作《獨船》始,到近年來的《我想長成一棵蔥》《尼克代表我》《五頭蒜》等,常新港堪稱兒童心靈問題的賦形者,尊重童心的代言人。他的小說創作秉持著深度介入兒童精神生態的創作態度,保持著對世態人心的高度敏感與熱切關注。作品往往能深入不同時代兒童心靈的最隱密處,講述孩子們深陷其中又無法言明的心靈束縛,呼喚尊重童心的人間大愛。2019年的新作《三片青姜》,是常新港成長小說領域一部頗具突破意義的作品。作品對具有鮮明「當下性」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兒童的塑造,對代際衝突與教育觀念衝突富有時代意義的解讀,以及對兒童成長真諦的反思,令人印象深刻。
《三片青姜》凸顯了常新港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兒童」的藝術追求。作家落筆於「當下」兒童身處的典型的家庭環境與教育環境,提煉典型的親子關係形態與師生關係形態,並由此勾勒出典型的當代兒童成長環境。人物塑造方面,《三片青姜》秉持了常新港對兒童的個性、鋒芒的張揚。三個男孩,西加康銳、孟達、萬卷,在傳統的「好學生」評價標準下,顯得那樣另類。西加康銳不斷挑戰媽媽的承受底線,執意領養小狗;孟達堅持著一種犧牲自己以成人之美的足球訓練,藉此磨練意志;萬卷的思想常常溢出邊界,成為家長與老師眼中無法溝通的怪孩子。辛辣,刺激,如三片青姜。形式上,則採取了截取生活片斷的方式,直奔衝突而去,而後以細節的穿插交代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成員的職業、性格、特徵。三個男孩胸中不斷長大的「自我」,催動著他們跌跌撞撞地向前,與來自於家長、老師的成人世界的種種「約束」爆發連續的衝突。
成人與兒童間的代際衝突,是常新港成長小說故事發展的內驅動力,也是常新港借文學之力介入社會問題的創作思路。但《三片青姜》中,常新港的表現方式不僅僅局限在藉助衝突聚焦問題,揭出矛盾,不再像前幾部作品那樣讓人物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與長期壓抑逐漸疊加,讓親子間的衝突由「暗鬥」升級為「明爭」,並最終以不可戰勝的家長權威、老師威儀將兒童逼迫到死角,爆發自我傷害式的反抗,或離家出走,或患上各種古怪的心理疾病。《三片青姜》的衝突,是貼著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在當代的細微轉化去寫的。當代兒童是新時代多媒體環境下成長的兒童,在眼界、觀念、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甚至知識量、閱讀量方面,遠超許多成人。也因此,當代兒童對話語權、決策權、受尊重權的要求與日俱增。在這部作品裡,常新港既真實呈現了當代許多家長、老師面對孩子的束手無策感,更適時地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
《三片青姜》中,幾位家長的選擇,不是激化矛盾,而是適時地「後撤」與「讓渡」。常新港嘗試以湧動的親情,消解人物間的代際隔閡與衝突。在少年的不斷成長與家長權力的不斷讓渡中,成人成為了兒童心聲的傾聽者與兒童行動的幫助者。成人給予了孩子信任的空間,選擇的空間,甚至試錯的空間。正是在這片成人後撤中獲得的嶄新空間中,成人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自我成長。西加康銳在收養小狗、照顧姥爺的過程中,習得了施愛、責任與獨立;孟達在自創的大無畏「磨練」中體會了無私付出與價值確認的快樂;萬卷則在佰老師與石校長的賞識教育中舒展了自己的才華。《三片青姜》中,三個家庭的三個孩子,種種極具典型意義的代際衝突,在成人權力的後撤中,在成人給予兒童尊重與信任的成長空間中,達成了代際間「新」的平衡。這種平衡,產生了和諧而美好的家庭幸福感、成長成就感,也共同確認了對於兒童,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精神成長,什麼才是最美好的存在價值,什麼才是最珍貴的人生體驗。
《三片青姜》再次凸顯了常新港具有標誌性的「問題意識」。作家並不願讓自己的故事與故事所承載的思考停步於單一層次,也並不滿足於兒童文學常常藉助的理想主義的結局處理。《三片青姜》的結局,經歷了兩重出人意料的「反轉」,呈現出多個反思層次。作品中唯一可劃入「負面」的形象,是那位以「別說話」「閉上嘴」為口頭禪、秉持「唯成績論」的「吳老師」。吳老師顯然是滯後於當代育人觀念且對兒童缺乏「尊重」的典型,但作品非但沒有讓吳老師最終走向弱勢,反而讓她取代了開明的「石校長」成為「漢華小學」的校長。「一言堂」與「唯成績論」佔據了上風,以「石校長」「佰老師」為代表的嶄新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如曇花一現般復歸沉寂。尊重兒童個性,保護兒童的創造性的教育火花,淹滅在傳統教育觀的慣性之中。作品藉此傳遞的憂慮與警醒,同樣如辛辣的青姜滋味,令人難忘。而結尾處,作家似乎很隨意地一筆宕開了若干年。年邁的吳校長在校園中見到了一位曾經在兒時來中國參加校際交流的外國女大學生「曼瑞」。曼瑞的故地重遊,是為了尋找萬卷、石校長和那個由萬卷策劃的「中國飲食大課堂」。因為正是萬卷那堂創意川菜文化交流課,激發了她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曼瑞的到來,令吳校長在這所學校、在萬萬千千「千人一面」的畢業生中,重新憶起了那三個讓她難忘的、生薑一般的孩子。他們的形象,仍是那樣的生動。時間,掂量出了對於一個鮮活個體的成長而言,究竟孰輕孰重。
常新港是一位「解放兒童」的當代行者,一位「冷眼熱心」為孩子代言的兒童文學作家。他的代言,不是迎合兒童的狂歡,而是基於一種敏感的、對兒童心靈生態的深度思索。這部直面「問題」的《三片青姜》,再次以典型的當代兒童、典型的親子關係、典型的教育觀念更迭,探討了當代兒童理想態的「成長生態」。常新港曾經為自己的小說選擇過這樣兩個關鍵詞:「尋找」與「丟失」。這種尋找與丟失,不是源於物質,而是朝向精神。在文明不斷進步、物質極大豐富、兒童成為家庭中心的當下,兒童理應得到的理解與尊重,不但沒有順理成章地進步,反而常常在現實功利的擠壓中「走失」。常新港的少年成長小說屢屢聚焦於此,屢屢驚醒成人,在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文明歷程中,路,仍漫漫而修遠。文/崔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