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記|青島南姜碼頭川籍漁民:出海靠天吃飯轉行苦於「沒文化」

2020-12-22 半島新聞客戶端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我們的城市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從西南大山來到海邊,當本地漁民因漁業資源匱乏紛紛棄捕上岸時,他們卻一直被「拴」在船上,在海裡討生活,忙時耕海牧漁,為我們的城市提供著鮮活的海味,閒時則靠打零工維持生活,他們慨嘆「就像被時代拋棄了」,卻始終放不下那條斑駁的漁船。

還有這樣一群人,隨著一聲「開海」的號子,他們有的穿梭於在大大小小的碼頭漁港,有的駕船緊緊追隨出海的漁船,在收魚的'江湖"風裡去浪裡來,奔波在最繁忙的收穫季裡,將成百上千噸的漁獲收入囊中,運輸、加工、儲藏、銷售……日子就這樣富足起來。

然而,沒有一個行業是長盛不衰的,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在這片海洋「江湖」,誰能勇立潮頭?誰又能抓住通往下個時代的船票呢?

碼頭上的營生

9月1日開海之後,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南姜碼頭變得熱鬧起來,慕名來買海鮮的人絡繹不絕,碼頭附近堵得水洩不通,漁民、商販和海產品公司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對於四川籍漁民宋良中來說,開海意味著能賺錢養家,也意味著要早起晚睡。為了保障能當天往返,宋良中凌晨一點就要和大女婿開船出海,下午兩三點鐘趁著漲潮返回,將新鮮的海貨運回碼頭,交給妻子蔣曉瓊和女兒在碼頭上擺攤售賣……

自1995年帶著妻子從資陽來到青島「討生活」,宋良中已經出海25年,從年輕的爸爸熬成了外公。隨著海洋漁業資源匱乏,出海捕撈越來越艱辛,本地漁民紛紛棄捕上岸,但大部分四川漁民卻一直被「拴」在船上。隨著年齡增長,宋良中越發覺得轉型困難,「我不會用電腦,也不會掃碼,只能去工地上幹些體力活,感覺被這個時代拋棄了。」

男人凌晨出海打魚,女人上午在家補網,下午去碼頭上賣漁獲,這是漁民家庭的普遍分工模式。

「凌晨把船開出去,趕到離岸20多海裡的地方,五點多鐘天即將亮的時候開始下網,速度快的能拖三次網,速度慢的拖兩次網,就得收拾往回趕了。」宋良中這樣講述出海的過程,他早已習慣了這種風裡來浪裡去的生活。

宋良中(穿紅衣者)和大女婿將漁獲交給等待已久的蔣曉瓊。

9月2日下午兩點多,南姜碼頭前海灣裡潮水漸漸漲上來,凌晨出海捕撈的拖地網漁船陸續回港卸貨。前來買海鮮的人越來越多,行人和車輛混雜在一起,通往碼頭的漁港路堵得水洩不通。

潮水越漲越高,一直漫到碼頭路面上。蔣曉瓊帶著女兒和外孫,穿著長筒靴,在碼頭上選了一個地勢較高的位置,鋪下塑料攤布。她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翹首望向海灣,焦急地等待著丈夫宋良中和大女婿把船開回來。

看到自家漁船靠岸,蔣曉瓊趕緊把纜繩套到岸邊的樁子上。

看到自家的船慢慢駛進海灣靠岸,丈夫宋良中穿著鮮豔的紅色上衣站在甲板上,蔣曉瓊趕緊趟著海水跑過去,把纜繩套到岸邊的樁上,將船停穩。接著,幾位四川老鄉互相幫忙把漁獲從船上一箱箱搬下來,用小推車運到攤位上。

宋良中大女婿(左一)將漁獲送到攤位上。

寫著紅色「宋」字的泡沫箱裡,陸續倒出鰻鱗魚、舌頭魚、紅頭魚、鯧魚、帶魚、八帶、螃蟹、海螺、毛蛤蜊……蔣曉瓊和女兒把漁獲分揀開來,按照不同的種類售賣。一歲四個月的小外孫銳卿在攤位上玩八帶魚,還咿咿呀呀學著大人的樣子把魚放進袋子裡稱重。

蔣曉瓊(右一)帶著女兒和外孫在碼頭上售賣漁獲。

新鮮的海貨吸引了不少人停下來問價,有的顧客比較爽快,挑選、稱重、掃碼付款,有的顧客則要討價還價,要求便宜幾塊錢包圓。蔣曉瓊熟悉南姜碼頭海鮮市場的行情,心裡有一桿秤,鮮活的八帶20元一斤,有好幾位顧客前來砍價,蔣曉瓊都沒讓步。

宋良中有個外號叫「宋大鬍子」,不過,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宋」,稱呼蔣曉瓊「老宋老婆」。蔣曉瓊家攤位兩邊都是合夥出海的四川老鄉,他們在賣貨之餘用四川話交流,互相幫襯著生意。

「我們一般都是三四條船合夥出海,互相照應著。」蔣曉瓊說,儘管捕撈的海域相隔不遠,但漁獲卻有差別,有的紅頭魚多,有的鰻鱗魚多,有的螃蟹多。

蔣曉瓊帶著女兒和外孫在碼頭上售賣當天的漁獲。

五點左右,碼頭上的顧客少了,攤位上的海貨也賣得差不多了,蔣曉瓊讓女兒和外孫先回家,自己繼續在攤位上守著,想把剩下的海貨賣完。

宋良中和大女婿把漁獲卸下來之後,將船停靠到港池裡,趁著天還沒黑,趕緊整理網具、檢查漁船狀況,準備下一次出海。

大女婿小劉今年29歲,四川小夥皮膚很白淨,剛開始上船暈得厲害,第一天出海就把眼鏡掉海裡了,第二天接著出海,都沒有時間去配新的眼鏡。

大院裡的鄉情

宋良中一家三代五口人租住在南姜社區的一個大院裡,離南姜碼頭很近,沿著坑窪不平的土路步行大約需要十來分鐘。

大院門口朝東,走過一棟二層小樓和一排簡陋的鐵皮房,在院子最西頭有幾間瓦房,裡面租住著8戶四川漁民。幾個小孩在自家門口的院子裡玩耍,見到小銳卿回來,喊著「弟弟」一起玩。

宋良中的家在大院西南角,一年房租5000元。一進門是順著牆根搭建的廚房,裡面擺放著各種灶具,還有一個醃泡菜的大玻璃罐。小院裡用泡沫箱子栽種著幾棵辣椒,可以摘來吃。正房是一個三四十平方米的大房間,兼具了客廳、餐廳和臥室的功能,裡面有一張簡易的木床和一張上下床。

宋良中大女兒一回家就在廚房裡忙活著做晚飯。

宋良中的大女兒小宋一回家,就在廚房裡忙活起來,張羅著做晚飯,等爸媽和丈夫幹完活回家吃。因為爸爸有糖尿病,小宋做飯的時候格外注意,蒸米飯特意濾掉米湯,還炒了能降低血糖的海帶。

小銳卿在屋裡待不住,時不時跑到大院裡找小哥哥玩。他踉踉蹌蹌地爬上門口高高的臺階,去鄰居家串門,一點兒都不認生。鄰居也是四川老鄉,見到小銳卿來串門,招呼他吃飯,還給他塞了牛肉乾和果凍。

晚上七點多,天已黑透,宋良中和妻子才從碼頭上回家。當天的海鮮還剩下一些沒賣完,拿回家留著自己吃。小宋已經燒好了熱水,催著忙了一天的爸爸先去洗澡再吃飯。

晚上八點多,一家人才圍坐在一起,開始吃晚飯。「這還算早的,有的時候出海回來還要看潮水提船、放船,晚上九十點鐘才能吃上飯。」蔣曉瓊說。

開海第二天,宋良中家的晚飯兼具川味和海味——四川臘腸、炒蘿蔔絲、拌豬頭肉、辣炒海帶,還有當天沒賣完的小蝦。

當天上午,青島市氣象臺發布大風黃色預警:受今年第9號颱風「美莎克」外圍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今天傍晚到明天,我市北風海上6~7級陣風9級。大風伴隨大浪,這意味著剛開海兩天就不能出海了。

對此,宋良中一家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在家裡休息,憂的是少了一個賺錢的機會。「開海第一天賣了千數塊錢,第二天連一千塊錢都沒賣到,去掉油錢和工錢都得賠。」宋良中說,出海是要講海運的,和經驗、技巧沒多大關係,大潮時收穫能多點兒,小潮時有的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拖地網經常會被海底的礁石刮破,需要修補之後才能繼續用。9月3日,趁著大風天氣不能出海的空當,蔣曉瓊和大女兒將前一天出海刮破的3張漁網,鋪開在大院裡用針線修補。

漁村裡的川音

據宋良中估計,把少數打其他零工的人也計算在內,南姜碼頭所在的姜哥莊(包括東姜、西姜、南姜、北姜)住了3000多名四川人,八成以上來自四川省東南部的資陽市。

沒有人能說清楚,最早的那批四川人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來到南姜碼頭。但他們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這裡已經有了四川人的蹤跡。30多年裡,老鄉們一個帶一個地陸續前來,在南姜碼頭附近聚集了一個龐大的川人群體。

歸港的漁船停靠在南姜碼頭前海灣裡。

1995年,宋良中27歲,在四川資陽老家與父母、妻女艱難度日。「說起來難過,住在山上,靠種地過日子,我們那裡缺水,收成不好就沒吃沒喝的。」提起困頓的往日,宋良中不由心酸。

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之時,姐夫給他指了一條門路:到青島去,出海打魚。「他已經在這裡待過幾年了,說能掙到錢。」宋良中心動了,把兩個女兒留給父母,帶著妻子蔣曉瓊來到南姜碼頭「討生活」。

剛開始的時候,宋良中給姜哥莊本地漁民打工,幫老闆出海。「那時候,海裡的東西多,本地漁民住的還是茅草房,南姜碼頭岸邊有大片的蘆葦蕩。」宋良中回憶道,在南姜碼頭出海謀生這些年,他們搬過十幾次家,姜哥莊都住遍了,也見證了青島這座城市的巨大變遷。

出海不比種地輕鬆。受季節、天氣和休漁期的影響,一年裡,漁民只有100多天能出海。「除了休漁期,有風浪的時候也不能出海,一年下來,能出海的日子沒有多少天。」宋良中說,不能出海的日子,夫妻倆都要出去打零工維持生活,他去工地打混凝土、搬磚,妻子則上山採茶葉。

在青島漂泊多年,宋良中夫婦只有逢年過節才回資陽老家探親。「總想回去,但是來迴路費加上給各家親戚買東西,沒個上萬塊是過不了年的。」蔣曉瓊說,自己在家裡排行老六,是最小的一個,也是跑得最遠的一個。

先給「船老大」打工,攢夠了錢再自己「養船」,這是川籍漁民普遍的進階路徑。2007年,宋良中拿出幾乎全部積蓄買了一條柴油發動機漁船,另外僱一個老鄉和他一起出海。

蔣曉瓊在修補前一天出海刮破的漁網。

「老家悶熱,不像這邊靠海涼快,水也沒有青島好喝。」蔣曉瓊說,在青島打拼25年,生活從貧窮到富足,最艱難的時候過去了,手裡有了餘錢,兩個女兒已長大成家,自己也從少婦熬成外婆。

「我今年30歲,從小和爸媽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也就3年。」宋良中大女兒說,她和妹妹從小就是留守兒童,雖然聚少離多,但她們深知爸媽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不易,去年她生完寶寶就來青島,希望能幫媽媽分擔一些。

被「拴」住的一代

四川人的吃苦耐勞在本地人中有口皆碑,一些本地船長僱傭四川漁民出海打魚。一位經營海產品公司的南姜居民說,「本地漁民遇上點兒風浪就不出海了,四川漁民照樣出。如果本地漁民一年出海100天的話,四川漁民能出150天,拖家帶口的不容易。」

晚上八點,宋良中一家人才開始吃晚飯。

為了防止過度捕撈導致海洋漁業資源匱乏,國家將海洋伏季休漁期延長到四個月,再除去寒冷的冬季,漁民一年裡能出海作業的時間越來越短。南姜碼頭附近的本地居民原本世代打魚為生,近年來,老漁民年歲漸長走下漁船,家中年輕人深知出海辛苦不願接棒,不怕吃苦的四川漁民成了南姜碼頭的主力軍。如今,停靠在南姜碼頭的200多條漁船,其中一多半是四川籍漁民的。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2007年以來,姜哥莊片區陸續啟動拆遷。成堆的廢墟和拆了半截的房子夾雜在尚未拆除的完好房屋之間,大片住宅小區已經在西姜、南姜拔地而起。不少本地漁民經濟條件改善後,陸續搬離舊村,不再出海捕魚,而是改行做漁家宴、海鮮批發等生意。南姜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社區原先有400多名本地漁民,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了。

不過,外來的四川人則留守在村子裡:他們不知道放棄出海能做什麼,也不知道離開碼頭附近能住到哪裡。「房子不用太好,能遮風擋雨就行。如果附近房子都被拆了,住到小區裡的話聽說房租很貴的,每月至少一千多吧。」蔣曉瓊說,一方面,她不想花太多錢在房租上,另一方面,和老鄉住在一起,她覺得互相能有個照應。目前,四姜中只有東姜哥莊還沒開始拆遷。

「出海一趟,成本就1000多塊錢,工人600塊錢,油錢四五百。運氣好掙個上千元,運氣不好要賠本。一年掙五六萬塊錢是大家普遍的水平。」宋良中算了算帳,對出海打魚的前景很不樂觀,「海裡的東西少了,以後肯定更不好幹了。」

宋良中也想過轉行,但苦於文化水平太低。「我只上過小學,不會用電腦,也不會掃碼,只能到工地上打零工,幹些體力活。」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也是大多數已經上岸的四川漁民的狀態,「感覺就像被時代拋棄了。」

近幾年,南姜碼頭的川籍漁民基本停止了流入,年輕人不再投奔而來,來了也待不住,漁民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遠洋捕撈成為發展方向,嶗山區鼓勵老舊漁船「拆舊建新、並小建大」,但是購買馬力更大的鐵皮船動輒上百萬元,不是這些四川漁民能負擔得起的。

目前,聚居在南姜碼頭附近的大部分川籍漁民依然進退兩難。進,無力購買鐵皮船從事遠洋捕撈;退,不再年輕、缺少技能的他們轉型空間狹窄。上岸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難解的困局。

在青島出了25年海,52歲的宋良中飽經滄桑,已經不是當年的壯小夥了。今年,大女婿從四川來青島和他一起出海,剛上船還很不適應。「現在的年輕人寧可送快遞、外賣,也不願意出海,等我們這代人老了不能出海了,估計傳統打魚的技術也就失傳了。」宋良中說,他們這一代人從年輕時候就開始打魚,老了放不下自己的漁船,也找不到別的退路,就像被「拴」在船上一樣。

相關焦點

  • 討海記③|交易靠現金,收魚靠關係,60條海上收魚船僅半數贏利
    隨著遠洋漁業的發展,一批漁民抓住了時代更迭的機遇,對接遠洋捕撈船的收魚船應運而生,成為遠洋捕撈與碼頭交易的中間環節。「海上江湖」一時興起,上世紀30年時代風雲多變幻,海上交易門道兒多,「帶頭大哥」船長們倚劍走天涯,靠什麼闖蕩茫茫海平面;現代化漁業發展迅猛,收魚船競爭日趨激烈,誰才能抓住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船票。且聽下文慢慢分解。
  • 實拍:揭秘青島漁港碼頭 風景美如畫 海鮮這樣打撈
    一提到青島,大家一定會想到的一個詞彙是海鮮,那麼一提到海鮮,除了大家所能想到的海鮮種類,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價格和新鮮。那麼青島的海鮮價格究竟如何呢,在哪裡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海鮮呢,除了飯店和各大市場,還有一個地方買海鮮最合適不過——碼頭。
  • 青島晚報:記者探訪嶗山區沙子口碼頭和王哥莊港東碼頭 聽漁民講述...
    9月1日是島城開海首日,記者先後探訪了嶗山區的沙子口碼頭和王哥莊街道港東漁碼頭,聽漁民們講述難忘的出海故事。滿載而歸的一艘艘漁船陸續靠岸,漁民還沒來得及下船,慕名而來的市民和遊客就蜂擁而至,搶購第一「鮮」。
  • 石獅祥芝國家中心漁港熱鬧非凡 討海歸來魚滿倉
    石獅祥芝國家中心漁港熱鬧非凡 討海歸來魚滿倉 qz.fjsen.com 2012-08-20 08:58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開漁後的漁港碼頭呈現出一片豐收景象本報訊 (記者詹偉志 通訊員陳宏堃
  • 屏東30艘漁船被竊2000公斤鉛錘 致漁民無法出海
    屏東30艘漁船被竊2000公斤鉛錘 致漁民無法出海 2008年01月17日 1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17日電 臺灣屏東恆春30艘漁鉛錘2000公斤大竊案,漁民不堪損失
  • 靠活帶你盤點青島十大漁港碼頭!這裡的蛤蜊1-2元一斤!
    說起青島人愛吃的海鮮來,那小編是默默地擦了下口水。除了趕海自己弄「小海鮮」,要問哪裡的海鮮最便宜,那肯定就是碼頭了。下面就讓靠活小編帶你盤點島城十大碼頭,便宜又新鮮的海鮮讓你吃個夠!嶗山南姜碼頭這同樣也是在沙子口的碼頭,漁船會在下午3點到5點回來,蝦虎、活八帶魚、大牙鮃魚,總有一種叫你感覺買得值!遊玩攻略如果跟親朋好友一起來,下午買完之後就到附近店裡做,大家一起聚個餐,食材新鮮花錢還少。
  • 青島漁港碼頭魚蟹上岸 小編把價格也打聽好了(組圖)
    所以這幾天一直出海作業。」家住即墨區鰲山衛街道辦七溝村的漁民於順古興奮地說。國慶長假期間,大量國內外遊客,感受完青島的綠樹紅瓦、碧海藍天等景色外,都會聞著海腥味來到郊外的小漁村,品嘗本地小海鮮。這幾天,從西海岸新區,到嶗山區沙子口;從仰口、城陽到即墨區的鰲山灣、田橫島,沿海一線的眾多小漁村,成了遊客品嘗小海鮮的好去處。
  • 橫門漁民在出海捕魚遊中感受幸福生活
    漁民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一個工作日的午後,沒有遊客出海,5號遊船的主人何坤明一家三口悠閒地將遊船停靠在碼頭邊,夫婦倆在船艙上修補漁網,他們仔細地找到破損網口與新漁網材料對齊,一針一線「我是橫門本地人,我父母以前也是漁民,幾輩人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我小時候也跟著父母出海打過漁,對海上生活再熟悉不過了。20歲起,我就到珠海跟著別人的漁船專職做漁民出海打漁了。」1995年,時年27歲的歐少歡與丈夫何坤明花了8萬積蓄買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木船出海打漁。經年累月的在海上風吹日曬,落下了風溼的病根。
  • 53歲漁民出海直播成「網紅」日售海鮮四五萬元,女兒網店銷量也跟著...
    (資料片)  膠州老漁民馬希慶從16歲開始出海、跑海,大半輩子都在漁船和碼頭上度過,歲月蹉跎中老馬沒想到,在53歲的年紀,人生還能發生巨變。從去年開始,老馬在女兒的鼓動下開始出海做直播,沒承想一下子成了「網紅」,他的捕魚技巧、原汁原味的海鮮做法讓網友大飽眼福。
  • 從廈門到臺灣海峽 77小時的「討海生活」( 1 / 3 )
    記者8月10日隨漁民出海4天,體驗漁民捕魚的喜悅與艱辛。當晚8時左右,海鮮收購船靠上了第一艘漁船。兩條船上的工人,迅速將這一百多箱漁獲逐一過秤,再搬運到交通船上。這些海鮮大部分是魷魚、午魚、馬鮫魚、赤鯮魚等平日廈門菜市場常見的品種,也有蝦、蟹、雜魚。海鮮一到交通船上,便迅速被放入船倉中,撒上冰塊,保持其新鮮。
  • 到青島去「炫富」,距離開海僅有三天!去哪裡買海鮮便宜?
    說到買海鮮最便宜的地方,首推就是各種碼頭!如果你時間比較充裕,想去感受一下沒有中間商直面漁民的碼頭交易,那就一定要去一次碼頭!NO.1 小港碼頭去小港碼頭買海鮮,一定要記得講價,你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只要你開口,很多時候攤主都會給你一些優惠。
  • 探訪沙子口漁港碼頭 200多艘各式漁船整裝待發
    近日,本報記者將走進沙子口漁船、南姜漁港、金口漁港、營口漁港和積米崖漁港等五個沿海漁港,探訪每個漁港出海船隻的準備和捕撈情況,提前為你打探第一時間將有哪些海鮮上岸,讓我們享受海鮮盛宴。  開海在即,休養生息了三個月的大海也將重新敞開懷抱。收網三個月的漁民們也都躍躍欲試,開始了出海前的準備。
  • 臺灣漁業調查:屏東捕蝦父子的「討海」生活
    捕蝦船陸續靠岸,漁民們帶著一天的「討海」收成乘風歸來。一隻只粉嫩透明的櫻花蝦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  57歲的陳秋財穿著一件白色短袖汗衫,光著腳靠在市場角落邊歇息,褲腳隨意地挽起,不遠處泊著他的漁船。  「今天運氣不錯,捕了200多公斤櫻花蝦,不到下午1點就回來了,平時可要到3、4點甚至更晚。快過年了,每箱20公斤能賣到5500元(新臺幣,下同)。」陳秋財笑著說。
  • 紅島蛤蜊上岸記:凌晨出海染泥沙 黃昏街巷飄鮮香
    青島新聞網7月1日訊(記者 江東旭)在青島,形容生活愜意的三件事就是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得益於大自然的眷顧,青島不僅有金色的沙灘,透明清澈的海水,還有獨特的美味——紅島蛤蜊。大家都知道紅島蛤蜊好吃,可我們餐桌上的蛤蜊是怎麼捕撈上來的呢?近日,記者跟隨漁民一同出海,前往膠州灣捕撈蛤蜊,帶你去了解紅島蛤蜊的秘密。
  • 中秋節碼頭上人山人海 商販漁民不亦樂乎 大筐小筐的鮁魚一搶而空
    八月十五開海忙,距離開海已經有半個多月了,碼頭上陸陸續續的海鮮也不斷上岸。今年的海鮮價格比起往年價格持平,沒有太大的漲幅,很多小魚比較便宜,引來商販們大批量訂購。漁船一般都會出海半個月,根據季節的不同,打撈上的海鮮也不一樣。這一船基本上以鮁魚為主,在當地稱秋鮁魚。
  • 青島市場帶子銷售寥寥 如此大個海鮮為啥"不叫座"
    ▲在南姜碼頭,記者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帶子。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帶子又被稱作鮮貝,模樣就像是大個頭的海虹。說起帶子,島城不少漁民都說好做又好吃,一口氣兒能介紹好幾種吃法,然而,近日半島記者走訪多個碼頭和海鮮市場,卻難以發現帶子的身影,探訪了一圈才找到5個。為什麼帶子在青島的「人氣」如此低?
  • 探訪青島積米崖碼頭,巴掌大的海螺每斤28元
    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積米崖碼頭是當地有名的海鮮市場,一排排的漁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每天都將新鮮的海貨打撈上岸,以至於這裡形成了有名的海鮮市場。今天,我們前去探訪積米崖碼頭市場,正值大海螺新鮮上市,巴掌大的海螺每斤28元。
  • 出海捕魚囉!汕尾馬宮即將開漁,看千艘漁船駛向大海……
    為期三個多月長達一百多天的休漁期 即將結束 為慶祝順利開海汕尾沿海 各個地區將舉辦特有的海洋盛典活動—開漁節展示汕尾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漁鄉特色開漁節是一種代代傳承的儀式,靠海吃海的漁民,懷著對海的敬畏,對海的感恩,舉行莊嚴又喜慶的儀式...........................................................................
  • 一線探訪|青島最全海鮮價格表來了 記者走訪多個市場、碼頭一探究竟
    正在碼頭挑選海鮮的劉先生用青島話「鮮(xuan)亮」這個詞,道出了本地海鮮的精華所在。活蹦亂跳的魚、新鮮的小海鮮、味美個頭大的螃蟹……開海後的沙子口、南姜碼頭一下子熱鬧起來,海鮮市場的品種更加豐富了,各種海鮮「火爆」了島城市民的朋友圈,市民對於當季「一口鮮」的鐘愛由此可見一斑。那麼,今年海鮮價格幾何?近日,記者走訪了沙子口碼頭、埠西海鮮市場和李村大集海鮮市場,為您一探究竟。
  • 臺灣寫真:小琉球漁民的無奈與憤怒
    中新社屏東5月19日電 題:小琉球漁民的無奈與憤怒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五月是黑鮪魚季,臺灣屏東縣琉球鄉漁民忙碌於南方海域的時節。討海30餘年的黃吉皇從早上7時到晚間11時都忙碌在他借來的小店,製作賣給遊客的麻花卷、包檳榔。老船長已無船出海,還背負著300多萬新臺幣未償清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