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朋友們來看老龍說歷史故事,本期要說一說的是漢語成語「班門弄斧」這個詞,到底是貶義詞還是褒義詞呢?見仁見智,說法不一。我們不妨一起一探究竟(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略有增減)。

【解釋】魯班是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常用於自謙。
【出處】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小弟獻醜,真是班門弄斧了(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二八回)。聞得亭亭姐姐學問淵博,妹子何敢班門弄斧,同她亂談(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他居然在鋼琴大師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門弄斧。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明·梅之煥《題李白墓》。

【故事】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以上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略有增減)。

【啟示】古今異義:古代用「班門弄斧」批評那種無知卻又好賣弄的人,而現今鼓勵人們大膽地表現自我,敢於顯露自己的本領,挑戰權威,有時會說「弄斧必須到班門」。因為把「班門弄斧」歸為貶義,從小家長和老師就教育學生要虛心求學,不要驕傲自滿。這樣不能說不對。但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都不敢「班門弄斧」,不再進取,舉一反三沒人敢做了。這樣不但讓我們得不到進步,還束縛禁錮了學生們的思想。以此類推,工作上的就更多了,科研、開發、生產等。這個成語的負面因素就顯現出來了,如果人人都這樣,世界將會怎麼樣?我們不可能再退回到170萬年前,象元謀人那樣生活,現代社會高科技就是因為有人們的創新精神才出現的。

「班門弄斧」,本無定義,但是人們為什麼卻要把它列入貶義詞的範圍。正是懷特兄弟在鳥兒面前「弄斧」,發明了飛機,後人又創新至今,人類才得以進入太空,世界航空航天業得以發展。數學天才陳景潤正是在一代大師華羅庚門前「弄斧」才獲得成功的機會。有許多的當代的大作家正是在魯迅門前「弄斧」,才寫出了一篇有一篇的好文章。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班門弄斧」的精神,這種創新的精神,勇敢地向前人挑戰,才會有層出不窮的天才,社會才能不斷發展進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應該把「班門弄斧」定為褒義才好。老龍認為人們應該有此受到啟發:讓大家都在「魯班」門前擺弄幾下「大斧」,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進步得更快!

朋友們, 「班門弄斧」這個詞到底是貶義和褒義的,我想您的心裡已經早有了答案了吧?請到下面的評論區留言討論吧!動一動手指為老龍點讚、轉發、關注,每天分享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