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00:06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1138
有這樣一種職業——音樂治療師,他們以音樂為「藥」,療愈心靈。
林郭舒是溫州的一位音樂治療師,她的本職工作是溫州設計集團的一名HR,但在業餘時間,她是一名專業的音樂治療師。周末一有空,她就會帶領溫州設計集團「音樂服務室」的成員們去參加公益活動,用音樂服務困難群體。
本期《風尚·有樣》就來講述她的故事。
□晚報記者 薛樣洋
見習記者 丁碩
■選擇
見縫插針學習「音樂治療」
林郭舒,溫州市區人,畢業於英國肯特大學,專業是HRM(人力資源管理)。上學期間,她在寫畢業論文《如何在職場中解壓》時,第一次接觸到了音樂治療這個概念。因為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加上她對音樂治療的濃厚興趣,回國後,林郭舒師從中國音樂治療第一人——高天教授,開始系統性學習音樂治療。
「相比醫生,音樂治療拿的不是聽診器,不是體溫計,而是鋼琴、非洲鼓等不同的樂器和音樂元素。音樂,是用來治癒和撫慰心靈的。」林郭舒說。
2014年,林郭舒入職溫州設計集團,工作繁忙,她只能利用業餘時間見縫插針地出國去學習「音樂治療」。經過幾年的堅持,2019年,她順利通過NMT(腦神經音樂治療)考試,成為一名腦神經音樂治療師。
在這期間,她一直試著將音樂治療帶回溫州,事實上,音樂治療在溫州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我來說,在家鄉推廣這項治療方式是一條難走的路,但並非是走不通的路,那時候我相信只要足夠堅定就能走得通。」林郭舒說,其實,大部分人對於她在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後還去「瞎」折騰都表示不理解,但是,她在學習之初,就認定了一定要為更多人提供來自音樂的幫助。
這也成了她日後一直幹下去的動力。
■收穫
用音樂幫助孤獨症兒童
回到溫州後,林郭舒接手的第一批來訪者是一群患孤獨症的孩子。
2018年,林郭舒受鹿城區黨群服務中心之邀,參加了由他們發起的溫州市孤獨症兒童「音為有你,樂來越好」音樂治療公益項目,首批招募12個孤獨症兒童家庭,為他們進行為期一年的「音樂鼓圈」治療。
「『音樂鼓圈』治療就是來訪者手持各類樂器圍坐成一個圓圈,在音樂治療師的引導下從觸覺、視覺、聽覺、感覺、運動覺等多方面連接當下內心裡最真實的感受,並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對部分社交功能、認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與恢復作用。」林郭舒介紹道。
她記得,在課堂上,有一個小男孩被診斷為孤獨症的同時還患有癲癇,最初,他同很多孤獨症孩子一樣,自閉、沉默、有社交障礙。但是,隨著課程的推進,當她邀請小男孩來到鼓圈中心時,他會主動跟整個圈內音樂產生連接,手舞足蹈,用身體、笑容表達他的快樂以及內心的放鬆,遲遲不願離開舞臺中心。
看到這一刻,小男孩的媽媽偷偷地躲在角落裡不住地抹眼淚。這一幕也極大地觸動了林郭舒,讓她親眼證實到音樂治療帶給患者家人的希望。
「用音樂去幫助困難群體。」這位年輕女孩眼神突然變得格外地堅定。
■堅持
受助群體範圍不斷擴大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林郭舒還主動申請加入線上援鄂心理志願服務,除了隨時準備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線上一對一音樂治療服務外,她還錄製了兩支創意音、視頻。
第一支是《特殊時期,如果你需要音樂援助》,受眾可以在音樂中跟著她的語音引導去放鬆全身、釋放壓力。「這個視頻效果很不錯,特別是有兩名醫務工作者,反饋說自己跟著做了之後感覺很有用,能幫到他們還是挺開心的。」林郭舒笑著說。而在另一支《病房裡就有這些觸手可及的「小樂器」,試試吧》中,她將藥瓶、藥片等醫院裡常見的物品化作樂器,進行演奏,這則視頻也收穫了大量的點擊量。
在她的堅持下,音樂治療開始在溫州設計集團內傳播開來。
2019年,在溫州設計集團總經理陳春雷的牽頭下,該集團成立以林郭舒為主要負責人的團委音樂服務工作室,帶動集團內更多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去用音樂服務大眾。工作室成立後的這段時間裡,林郭舒帶領團隊為未成年在押人員、在溫外地學子等不同群體輸送了不同主題特色的音樂服務,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對於我而言,音樂不僅是欣賞性的,更是功能性的。」林郭舒說,她對於音樂的重新認識,就在決心成為音樂治療師的那一刻起。
「接下來,團委音樂服務工作室將聯合更多的社會力量,為全市困境兒童打造一個收穫關愛、收穫成長的公益志願平臺,我們也將致力使其成為具有設計集團特色的一張公益服務『金名片』。」陳春雷說。